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04章 各类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三)d----金属催化剂及其催化活性

第04章 各类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三)d----金属催化剂及其催化活性


化学与化工学院
第三讲
金属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
引言
化学与化工学院
第三讲
金属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
引言
几乎所有的金属催化剂都是过渡金属:(原因) 与金属的结构、表面化学键有关。金属适合于作哪种类 型的催化剂,要看其对反应物的相容性(Compatibility)。 发生催化反应时,催化剂与反应物要相互作用 (除表面外), 不深入到体内,此即相容性。 【例如】过渡金属是很好的加氢催化剂,因为H2很容易在其 表面吸附,反应不进行到表层以下。但一般金属不能作氧化 反应的催化剂,因为它们在反应条件下很快被氧化,一直进 行到体相内部,只有“贵金属”(Pd、 Pt和Ag)在相应温度下 能抗拒氧化,可作氧化反应的催化剂。故对金属催化剂的深 入认识,要了解其吸附性能和化学键特性。金属的吸附性能 在第二章中已作了相应的描述,此处不再重复。
七、合金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
化学与化工学院
第三讲
金属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
引言
金属催化剂是一类重要的化工催化剂。其主要催化类型包 括块状(Massive)金属催化剂,如电解银催化剂,熔铁催化 剂,铂网催化剂;分散或者负载型催化剂,如Pt-Re/η-Al2O3 重整催化剂,Ni/ Al2O3加氢催化剂等,这是主要的一大类;合 金催化剂,如Cu-Ni合金加氢催化剂等;金属互化物催化剂, 如LaNi5可催化合成气转化成烃,是70年代初开发出的一类新 型的催化剂,也是磁性材料,是氢的贮存器;金属簇状物 (Metal Cluster)催化剂,如烯烃氢醛化制羰基的多核 Fe3(CO)12催化剂,至少要二个以上的金属原子,以满足催化剂 活性引发所需要。这五类催化剂中,前二类是主要的,后三 类是70年带以来有新的发展。
化学与化工学院
第三讲
金属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
一、金属和金属表面的化学键
图4-24中β是能级分裂因子。能级图形成时是用单电子波 函数,由于轨道的相互作用,能级会一分为二。故N个金属 轨道会形成2N个能级,其总宽度为2N。电子占用能级时遵 循能量最低原则和Pauli原则(即电子配对占用)。故在绝对 零度下,电子成对地从最低能级开始一直向上填充,电子 占用的最高能级称位Fermi能级。
化学与化工学院
第三讲
金属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
三、晶格的缺陷与位错
热力学第三定律告诉人们,除处于绝对零度外, 所有的物系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规则分布,即熵不 等于零。所以,一个真实的晶体,总有一种或多种 结构上的缺陷。对于固体催化剂(包括金属催化剂)来 说,这些缺陷对其化学吸附、催化活性、电导作用 和传递过程等,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早期的催化 学者,就曾将催化活性中心与晶格缺陷关联在一起 ,以后的研究也确认有这种关系存在的事例。尽管 现在仍未建立满意的理论说明这种关系,了解晶格 缺陷对固体催化剂的作用是很有益的。
第三章 各类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第五讲
酸碱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 分子筛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 金属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 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和硫化物催化剂 及其催化作用 络合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
化学与化工学院
第三章 各类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
第三讲 金属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
一、金属和金属表面的化学键 二、金属和金属表面的几何构造 三、晶格的缺陷与错位 四、晶格不规整性与多相催化 五、金属催化剂催化活性的经验规则 六、负载型金属催化剂的催化活性
化学与化工学院
第三讲
金属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
一、金属和金属表面的化学键
(3)配位场模型:
配位场模型,是借用络合物化学中 键合处理的配位场概念而建立的定域键 模型。 在孤立的金属原子中,5个d轨道是 能级简并的,引入面心立方的正八面体 对称配位场后,简并的能级发生分裂, 分成t2g (dxy、dxz和dyz)和eg (dx2-y2和 dz2)轨道两组。d能带以类似的形式在配 位场中分裂成t2g和eg能带。eg能带高,t2g 能带低。因为它们是具有空间指向性的 ,所以表面金属原子的成键具有明显的 定域性,如图4-27所示。
化学与化工学院
第三讲
金属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
一、金属和金属表面的化学键
能 带 内 各 能 级 分 布 状 况 可 用 能 级 密 度 N(E) 表 示 。 N(E)dE表示单位能级位于 E和 E+dE之间的数目。在带顶与 带底的 N(E) 位零,两带之间的区间称位禁带。它是电子波 能量量子化的反映(因为波长λ不能连续,故λ=h/(2mE)1/2 中的E值是有禁止的),见图4-25(b).
金属价电子区的分布情况,70年代以来,可以用光电子能 谱分析(UPS、XPS)更确切地测出。
化学与化工学院
第三讲
金属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
一、金属和金属表面的化学键
(2)价键模型:
基本观点:价键理论认为,过渡金属原子以杂化轨道相结合, 杂化轨道通常为 s 、 p 、 d 等原子轨道的线性组合,称之为 spd 或 者dsp杂化。 杂化轨道中d原子轨道所占的百分数称为 d特性百分数,表以 符号d%。它是价键理论用以关联金属催化活性和其它物性的一 个特性参数。金属的d %越大,相应的d能带中的电子填充越多 ,d空穴就越少。d%与d空穴是从不同角度反映金属电子结构的 参量,且是相反的电子结构表征。他们分别与金属催化剂的化 学吸附和催化活性有某种关联。就广为应用的金属加氢催化剂 来说,d%在45%~50%之间为宜。
化学与化工学院
第三讲
金属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
一、金属和金属表面的化学键
(3)配位场模型 【例子】例如,图4-28给出了H2和 C2H4在Ni表面上的化学吸附模式, 还能解释不同晶面之间化学活性的 差别;不同金属间的模式差别和合 金效应。吸附热随覆盖率的增加而 下降,对于吸附位的非均一性,这 与定域键合模型观点一致。Fe催化 剂的不同晶面对NH3合成的催化活 性不同,如[111]面的活性为1,则 [100]的活性为它的21倍;而[111]面 的活性更高,为它的440倍。
化学与化工学院
第三讲
金属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
二、金属和金属表面的几何构造
图3-24( b )表示了这种分布, 表示 表面第一层的Fe原子, 表示第二层 的Fe原子, 表示第三层的Fe原子 。第一层的排布,以[110]面最密, 只有 露出,其它的Fe原子正好落 在 下面。这种排布能量最低,稳 定性最高,而[111]面则恰好相反, 排布得最松弛,能量最高,稳定性 最低。据研究,具有最高表面能的 的[111]面,对合成氨的催化活性最 高。当催化剂烧结时,[111]面转变 为[110]面,丧失催化活性。
化学与化工学院
第三讲
金属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
一、金属和金属表面的化学键
s轨道组合成s带,d轨道组合成d带。因为s轨道相互作用强 ,故s带较宽,一般由(6~7)eV到20eV,d轨道相互作用较 弱,d带较窄,约为(3~4)eV。各能带的能量分布不一样,s 带随核间距变大时能量分布变化缓慢,而d带则变化快,故s 带和d带之间有交迭。如图所示。
化学与化工学院
第三讲
金属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
二、金属和金属表面的几何构造
金属表面暴露在气氛中,总会发生吸附现象。在大多实验条件 下,表面上总是覆盖上接近分子层的吸附质。若气体分子与表面原子 是一对一的吸附,则吸附质和底层结构相同,这样的结构记做(1×1) -G,G代表吸附的气体。例如,Pt[ 111]- (1×1)-O2,表明O2吸附在 Pt的(111)面上,氧的排列和底层结构一样。 若吸附氧的排列单胞为底层结构的两 倍,则记作,Pt[ 111]- (2×2)-O2。如 果表面结构对于体相单胞而言,旋转 了一个角度,这时底层结构的晶胞大 小与表面网格大小彼此不成整数倍, 例如图3-26所示,可记作 ,即表面结构的单 ( 2 2) R45 胞大小为 ( 2a 2b) ,顺时针旋转 45°,R表示旋转。
化学与化工学院
第三讲
金属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
一、金属和金属表面的化学键
S能级为单态,只能容纳2个电子,d能级为五重简 并态,可以容纳10个电子。故d带的能级密度为s带的20 倍。d带图形表现为高而窄,而s带的图形则矮而胖,见 图4-25 ( C)。
化学与化工学院
第三讲
金属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
一、金属和金属表面的化学键
化学与化工学院
第三讲
金属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
一、金属和金属表面的化学键
研究金属化学键的理论方法有三: 能带理论、价键理论和配位场理论
(1)金属电子结构的能带模型
根据量子力学的原理分析,金属晶格中每一个电子运动的规律,可用 一个“波函数”描绘,它称为“金属轨道”。每一个轨道在金属晶体 场内有自己的能级。由于有 N 轨道,且 N 很大,因此这些能级靠得如 此紧密,以致于它们形成了实际上就是连续的带,如图4-24。
化学与化工学院
第讲
金属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
二、金属和金属表面的几何构造
(1)金属的晶体结构 X-射线衍射研究证实,除少数金属外, 所有的金属都属于三种晶体结构,即立 方晶格(FCC)、体心立方晶格(B.C.C )、六方密堆积晶格(H.C.P)。三种晶 格的一些结构参数见表3-21。晶格可以 理解为不同的晶面,结晶学上用三个简 单的整数标明不同的晶面。例如,金属 铁为体心立方晶格,有[100]面、[110]面 和[111]面三种晶面,括弧内的数字,表 示该晶面分别与三个晶轴截距的倒数之 比,见图3-24(a)。
【例如】铜原子的价电子层电子组态为[Cu]( 3d10)(4s1),故金 属铜中的d带是位电子充满的,为满带;而s带只占用一半。它们的 能级密度分布如图4-26(A)所示。 Ni原子的价层电子组态[Ni]( 3d8)(4s2)故金属镍的d轨道中某些 能级未被充满,可看成为d带中的空穴,称为“d空穴”。如图4-26 (B)所示。这种空穴可以通过金属物理实验技术(磁化率测量)测 出,它对应于0.54个电子,是3d轨道溢流到4s带所致。“d带空穴 ”概念对于理解过渡金属的化学吸附和催化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因 为一个带能的电子全充满时,它就难于成键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