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人物曾国藩

历史人物曾国藩

我看近现代历史人物—
目录
• • • • • • • 1人物介绍 2成就贡献 3名言语录 4人物轶事 5遗嘱、家训 6历史地位 7历史评价
曾国藩个人介绍
曾国藩十六年(公元1811年)出生于湖南长沙 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 荷叶镇大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兄妹九 人,曾国藩为长子。祖辈以务农为主,生活较 为宽裕。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 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曾 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伦理教育了。因此 曾国藩从小熟读经书,博学多闻。后来入仕为 官,官至一品。 曾国藩一生著述颇多,但以«家书» 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曾国藩历史地位
1近代化的开拓者 2网罗培育使用人才高手 3持家教子的成功者
近代化的开拓者
• 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 • 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 先声;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 • 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开阔眼界 • 安排第一批留美幼童 • 培养了大批栋梁人才
网络培育人才高手
• 曾国藩一生致力结交、网罗、培育、推荐 和使用人才,他的幕府是中国历史上规模 和作用最大的幕府,聚集了全国的人才精 华为招揽人才,他舍出谦逊的老脸,上书 举荐部下,为部下谋官要权,争谋职位。 例如:李鸿章、左宗棠、等谋略军需人才, 也有李善兰等一流学者和科学家
持家教子最大成功者
• 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 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 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 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 • 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 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象曾纪泽、曾广均 、曾约农、曾昭抡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 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湘军将帅之廉勇,军纪之严明,是其勇猛善战的重要原因,亦使 湘军威震天下。由此,战乱各省纷纷赴湖南募勇招兵,蔚然成风, 后人有“天下无湘不成军”之说。
交友之道:曾国藩对交友之道颇有见地,他认为交友贵雅量, 要“推诚守正,委曲含宏,而无私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 占人半点便宜。不可轻取人财”。要集思广益,兼听而不失聪。 “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
处世方面:曾国藩认为,“处此乱世,愈穷愈好”。身居高官, “总以钱少产薄为妙”。“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德以 满而损,福以骄而减矣”。为人须在一“淡”字上着意,“不 特富贵功名及身家之顺逆,子姓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学问德行 之成立与否,亦大半关乎天事,一概笑而忘之”。“功不必自 己出,名不必自己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曾国藩写 有格言十二首,基本上概括了他的处世交友之道。
咸丰二年(1852年)十一月,太平军自湖南北出,攻克汉阳。咸 丰三年(1853年),曾国藩创立地方团练,称为湘军。分陆军、 水师两种,士兵则招募湘乡一带农民为主,薪俸为一般绿营的三 倍左右,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
咸丰四年(1854年),总计有陆军十三营六千五百人,水师十营 五千人,会集湘潭,誓师出征。初战在岳州、靖港败于太平军, 接连吃败战,曾国藩几跳水自尽,在上书时,只能以「屡败屡战」 自嘲。后沉静自省,重整旗鼓,复占岳州、武昌,太平军势力退 出湖南。
曾国藩以编练湘军起家,书生治国,镇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 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 其军事思想内涵极丰,集显过人之处。他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 “兵少而国强”,“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主张 军政分理,扣负其责。他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 的近代。治军以严明军纪为先,同时着意培养“合气”,将士同心, 他认为“将军有死之心,士卒无生之气”。选择有四点要求:“一曰 知人善任,二曰善觇敌情,三曰临阵胆实识,四曰营务整齐”。 曾国藩军事思想中最丰富并值得今人借鉴的是其战略战术。如“用兵 动如脱兔。静如处女”,主客奇正之术,“扎硬寨,打死仗”,水师 不可顺风进击,善择营地,“先自治,后制敌”,深沟高垒,地道攻 城之术,水陆配合,以静制动,“先拔根本,后翦枝叶”等等。

谢谢观看
《曾国藩三十六经纶》
• • • • • 志恒专熟裕静 淡 暇 松 明 实硬 俭重廉勤慎忠 仁诚敬恕和谦 挺辣变悔耐缓 滑展浑忍退圆
名言语录
• 1、人之制性,当如堤防之治水。常恐其漏坏之易。若不顾其泛滥, 一倾而不可复也。 • 2、久视则熟字不识,注视则静物若动,乃知蓄疑者乱真,过思 者迷正应 • 3、沽虚誉于小人,不若听之于天。遗货财于子孙,不若周人之 急。 • 4、人之气质吧,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 5、无恒者,见异思迁也,欲求长进难矣。 • 6、日静养,节嗜欲,慎饮食,寡思虑。 • 7、小人专望人恩,恩过不感。君子不轻受人恩,受则难忘。 • 8、人生至愚是恶闻己过。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 • 9、盛世创业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 • 10 集众人之私成天下之公。

• • • • •
曾国藩遗嘱四句话
• • • • 慎独则心安 主敬则身强 求仁则人悦 习劳则神钦
曾 捻愿 曾 界 远 有 一 大 士 鸿 死 十 国 须, 氏 , 离 人 个 都 后 一 后 分 藩 颔倘 “ 洁 尔 出 加 出 , 生 才 深 的 首若 长 身 虞 仕 入 国 终 钻 承 远 遗 微曾 盛 自 我 。 到 留 老 研 荫 的 嘱 笑国 不 好 诈 曾 行 学 翰 数 出 , 对 的藩 衰 , 钩 家 伍 , 林 学 仕 其 其 。九 , 大 心 后 之 曾 ; ; , 子 子 泉代隐斗裔列氏曾孙从曾孙 有有于角恪,后孙子事纪后 知人世的遵甚代、曾外泽世 ,才,政先至子玄广交在的 也”实界祖也孙孙钧;曾影 定的现、遗极没辈中曾国响 会遗了军言少有中进纪藩是 ,
曾 家 的 千 秋 万 代
整体评价
• 有的论者说:“曾国藩从上奏激怒咸丰帝开始走上历史 舞台,表现了一颗忧国忧民之心。他镇压了太平天国有 功有过。历史假他之手对南北两个封建政权进行了选择。 曾国藩发动了洋务运动,使中国历史运动与世界近代化 运动合流。中国历史由此走上一个新的阶段。历史的步 履不管何其艰难,但历史并不是倒退,而是前进。曾国 藩在外事的处理上,表现了能审时度势应付巨变的才能, 他坚持民族正义立场,忍辱负重,力保和局,避免了新 的战祸,使中国有了一个喘息之机,在一个相对稳定的 和平环境里,进行‘图强求富’的建设。因此,曾国藩 虽有一定的历史罪过,但其历史地位应划在近代进步的 爱国人物之中,而且,其重要性,在中国近代历史前60 年里几乎无人可与之相比”。
对曾国藩的整体评价
• 这次大会有相当多的论文阐述了曾国藩在文学、史 学、军事学、学术观、家教等等方面的成功与局限 以及人才观的问题,都很有新意,但未有争论,这 里从略。 • 关于曾国藩的整体评价,论者说,“曾国藩事 功之大,誉称晚清‘中兴名臣’,创办洋务,不愧 为洋务派领袖,著作丰富,可当之为学者,研究古 文辞,无忝于文人,治军有方,调配得宜,堪与古 代兵家相媲美,拥兵而不自重,善权变而又谦退, 足见道德修养功夫之深厚;吏治清廉,教养兼施, 鞠躬尽瘁,以身作则,不啻为青天,治家有道,关 怀子弟,亦为后人楷模”。
人格修炼
• 五个字:诚 敬 静 谨 恒
• 最高境界是 “慎独” 。
• 他每天记日记,对每天言行进行检查、反思,一直贯穿到 他的后半生,不断给自己提出更多要求:要勤俭、要谦对、 要仁恕、要诚信,知命、惜福等,力图将自己打造成当时 的圣贤。
日课十三条
• 1主敬 2静坐 3早起 4读书不二 5读史 6谨言 7养气 8保身 9写日记 10日知所亡 11月无忘所能 12作字 13夜不出门
曾国藩轶事
• 曾国藩相人
• 曾国藩有一双犀利的识人之眼倒是事实。很多时候,曾国藩 只要看一眼,就可以断定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他的心质以及他的心性。曾国藩 在他的一生中,几乎从未判断失手。也因此,无论是朋友、学生,还是将领和 合作伙伴,曾国藩都能做到知人善任。现在普遍流传的一个例子就是曾国藩对 刘铭传的判断 ——李鸿章组建淮军之初,一帮人马来到安庆。有一天,曾国藩没有带随从, 独自一人悄然来到淮军将领的驻地,看到有的在喝酒猜拳,有的靠着桌子看书, 有的放声高歌,有的静坐发呆……只有南窗边上有一个人,露出肚皮盘腿坐在 那里,左手执书,右手拿着酒杯,每朗读一篇,则饮酒一盏,然后长啸绕座, 继续读手中之书,大有旁若无人之势。曾国藩看他手中的书,原来是司马迁的 《史记》。认真观察一番后,曾国藩回到营地,召见了李鸿章,告诉他说,这 些人都可以立大功,任大事,但在这些人当中,成就最大的一个人,就是在南 窗露肚皮边喝酒边读《史记》的那个人。曾国藩看中的这个人,就是后来的台 湾巡抚刘铭传。 在总结自己的识人感受时,曾国藩把经验归纳为: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 功名看气宇,事业看精神; 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 若要看条理,全在言语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