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012年第4期下旬刊(总第478期)时 代 金 融Times FinanceNO.4,2012(CumulativetyNO.478)浅析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胡晓琦 刘桂荣(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上海 200237)【摘要】低碳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现有高能耗、高污染模式给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与挑战。

本文在参考相关重要文献基础上,全方位、多层次地剖析了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能源方面的问题;结合大量统计数据,利用数理统计中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本文认为,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营造安全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基础,且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存在很大潜力。

因此,中国应该着重在发展低碳技术、提高能源效率、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深化改革,以推行低碳经济模式。

【关键词】低碳经济 能源 可持续发展一、文献综述在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国际低碳经济潮流下,中国的学者对中国低碳经济之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郑志国(2009)认为,中国目前每年消耗的煤炭和石油等能源中,大约有1/3至1/4是用于生产最终供发达国家消费的产品。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认为一些发达国家讲“低碳”实际上隐含某种不公平条件。

马中(2008)认为,以防止气候变化为由延伸出来的低碳经济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利用资金、技术上的优势设的局,目的是要消除发展中国家的自主发展,对此中国要有自己的利益和立场。

但大部分学者支持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产业转型。

郭印,王敏洁(2009)认为20世纪以来,伴随着全球工业的高度发展,世界各地环境公害问题频繁出现,人们逐渐认识到地球大气层环境容量和化石能源利用的有限性,建立在清洁利用和开发可再生能源基础之上的低碳经济成为未来社会的基本走向。

蔡博峰,赵楠(2010)认为2050年发展中国家需要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28%才能实现全球目标,这对于以发展经济为首要目标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极为困难的。

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及模型,以大量可靠的数据为基础,研究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为其提出政策建议。

二、中国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必要性分析(一)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1.数据实证(1)现有发展模式下能源需求量巨大微观地看,以原煤消费量为例。

图1中,我们清晰地看到2006年至2010年间,原煤消费总量呈直线增长趋势。

根据近5年数据,原煤消费总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0%左右,可以说原煤消费是中国高碳经济模式下能源消费的命脉。

以现有高能耗、低效率的模式以及过分依赖于煤炭的能源结构继续发展,未来的经济增长将建立在以原煤为主的巨大能源消费的基础上。

图1 2006-2010原煤消费总量变化趋势宏观地看,见表1,2006至2010年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同样呈现逐年增加趋势,5年间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达25.64%。

其中水、电消费总量增长55.64%。

水电消费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上升,而水电的消费需要煤炭等初级能源的支持。

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生活、生产的发展,居民对生活水平要求的不断提升会进一步导致能源消耗总量的大幅攀升。

表1 中国能源消费情况 单位:(万吨标准煤)年份能源消费总量水、电消费总量200625867617331200728050819075200829144822442200930664723918201032500026975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发展报告(2011)(2)现有模式下二氧化碳排放量迅速增长通过对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观测数据,见图2,中国在1960年至2010年的发展历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呈迅速的上升趋势。

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使得二氧化碳排放水平上升幅度显著增强。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大意味着经济发展效率低下,现有模式下我国是以牺牲环境和大量的能源消耗为基础达到GDP的接近10%的高速增长。

若不采取行动,在现有发展模式下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可避免地会巨幅增加,中国想要在2005—2020年实现40%~45%的强度减排目标,是任重而道远的。

图2 1960-2010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 单位:(kt in millions)(3)城镇化进程加快给实现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交通运输业对温室气体的排放造成更大的影响以及能源消耗速度增加。

根据联合国指南的相关数据,公路对温室效应贡献比例最大,占四大交通运输方式的79.5%。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2000至2005年间呈现快速增长。

2008年中国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373.02万公里,比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07万公里增长了45倍。

新中国成立至今交通运输业从运输里程、运输量等各个方面都实现了量上的大幅增长,分析可见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是温室气体排放巨大的促进因素。

82 Times Finance2.模型分析以下内容,笔者将借鉴日本能源经济学家 Yoichi Kaya(1989)提出的KAYA公式,采用SPSS11.5软件,分析研究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从而为实现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达到平衡提出建议。

根据KAYA公式,二氧化碳排放的表达式可写为:F = P * (G / P) * (E / G) * (F / E) = P * g * e * f (1)公式中,F表示人类活动导致二氧化碳总排放量;P表示人口总量;G表示GDP;G/P记为g表示人均GDP;E表示能源消费总量;E/G记为e表示单位GDP能源消耗量(即能源效率);F/E记为f表示单位能源碳排放量(即二氧化碳排放系数)。

由于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炭、石油、天然气为主的格局短期内难以发生改变,二氧化碳的排放系数在短期内为一个常数。

本模型选用指标数据中,人口总量、GDP、能源消耗总量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2011》,二氧化碳排放量来自于data world bank的官方统计,其中2011年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的预估值。

本文选用1978年、1980年、1985年,以及1990年至2011年共25年的数据。

根据以上数据,先计算出各年份的人均GDP以及能源效率,再运用SPSS11.5对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与人均总量、人均GDP、能源效率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相关性分析结果如下(见表2):表2 Pearson相关系数**表示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相关关系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在1978年至2011年中,人均GDP对二氧化碳排放量有着高度显著的正影响,也即人均GDP的增长导致了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不断增加;人口总量的增长也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的一个重要正因素;能源效率对二氧化碳排放量也有着显著的正影响。

具体分析如下:(1)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模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与人均GDP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9678。

我国经济的增速是以大量的能源投入为基础的。

以煤炭为主的高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占的比重最大。

其中煤炭占75.6%。

而由于煤炭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在能源中最大,导致了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迅速增长。

(2)能源效率稳定,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居高不下我国能源效率自2001年至今稳定在1左右,见图3,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并没有起到有效的作用。

虽然如此,我国的能源效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改善能源效率的潜力巨大。

改善能源效率也是公式(1)中最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策略。

图3 能源效率走势(3)人口的不断增长促进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人口对二氧化碳排放的相关系数达到0.8250,人口的增长,导致物质资源的消耗增加,从而不可避免地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排放。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营造安全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需要1.石油安全问题不容忽视第一,石油安全是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受石油储量和开采难度的限制,现有技术水平下我国国内原油产量基本上接近极限。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需求增长较快,以至于近几年来石油进口量大幅增长:2001至2008年间我国原油净进口量增长幅度达260%,见表3。

另外,2011年前5个月,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达55.2%,已超过美国(53.5%)。

从整体上角度看,我国能源的对外依存度(能源净进口量占能源消费量比重)从2000年的2.9%上升至7%左右。

在经济保持高增长率的情况下,能源的对外依存度也渐渐增加,这无疑会给经济发展的安全带来挑战。

表3 2001-2008我国原油供求状况 单位:(万吨) 年份进口量出口量净进口量20016000755.15244.920027000720.86279.220039000813.38186.7200412000519.211480.8200513000807.012193.0200615000633.014367.0200716000389.015611.020081900018.718981.3数据来源:林伯强.2010中国能源发展报告第二,以石油为代表的国际能源价格,已经成为重要的能源和经济安全问题。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石油价格持续震荡上行,见图4,导致世界石油市场经历了若干轮的波动,两次较大的波动出现在1980年、2008年左右。

石油输出国与消费国以及多种国际势力相互博弈,非供求因素对国际油价波动的影响越来越强烈。

例如,中东产油国家时常受到来自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影响,正常的油气贸易和投资活动受到较大限制和干扰。

图4 三大市场平均原油价格变动走势(美元/桶)资料来源:世界银行全球经济监测数据库2.高碳发展模式下安全生产敲警钟我国煤炭生产安全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

在我国现有的生产矿井的产量比例中,只有约1/3的矿井符合安全先进矿井生产条件;1/3矿井实际达不到安全生产条件,基本没有改造成安全高效矿井的条件。

频频发生的煤矿生产安全事故说明我国煤矿生产已经是超负荷运作,如果不改变现有经济模式对煤炭的依赖、减少煤炭产量,就难以达到高水平的安全生产。

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对于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3.后京都时代中国巨大的碳减排压力随着《京都议定书》第一个承诺期(2008-2012)即将到期,全球碳减排目标面临着重新分配的挑战。

截止2010年6月,日本、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提出了中长期绝对减排目标。

我国则提出了“力争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50%”的自愿减排目标。

随着全球变暖的进Times Finance 83一步加剧,中国将不只是受到来自发达国家的压力,一些容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也将从维护本国利益出发,对我国提出更强烈的减排要求。

如若处理不当,将引发发展中国家系统内部的不稳定,对我国的政治外交、经济贸易产生不利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