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家应该树立的义利观
在日趋发达的现代社会树立一个正确的义利观显得尤为重要,义以生利、见利思义、以义为上正是现代企业家应该牢记在心!一个优秀的企业家良好的素质修养表现在:企业家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要把自己个人的利益与整个企业和整个社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要顾全大局。
企业家制定战略决策和目标一定要以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为出发点,要以民族沧桑为己任。
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获得长期的生存与发展;企业家还应敢于负责,勇于承担责任。
特别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公司制最大的特点就是实行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而且公司只对债务清偿负有限责任。
企业家一般只是公司、企业的经营者,不是所有者。
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得真正懂管理的人才来经营、运作企业,有利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比如所有者与这经营者之间激励不相容,即所有者与经营者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产生的目标取向不一致;信息不对称,即经营者掌握有关生产经营过程的全部信息,而所有者很难获得;责任不对等,即经营者对企业经营失败承担的责任遭受的损失要比所有者小得多。
正因为存在这样的矛盾,就容易产生经营者不负责任的决策行为,甚至直接侵害所有者的利益。
这就更加要求企业家的决策行为一定要对整个公司的资产负责,要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
这些品质对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企业家来说尤为显得重要。
说到道德,我们不能不提到我国古代的儒家管理思想的“义利观”。
“义”主要是指对管理者的道德要求,“利”主要是指管理者的物质及精神需要。
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求仁。
”旬子曰:“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是荣辱之大分也。
”“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持义而不桡,是士君子之勇也。
”这些都说明了一个普通的道理,用到这里,那就是企业家制定战略决策和经营管理过程中,要以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和整个企业集体的利益为重,要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完善的过程中,海尔、长虹、联想、北大方正等企业之所以能够取得快速的发展,不能不说除了与张瑞敏、倪润峰、柳传志,王选等优秀企业家优秀的经营管理素质与修养外,还与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关。
他们总是以民族沧桑为己任,从长远出发,全局出发,来考虑企业的发展。
“义”,是中国传统价值范畴之一,繁体字为“義”,《说文》解释曰:“从我、羊”,羊象征着善和美。
《礼记•中庸》曰:“义者,宜也”,韩愈在《原道》中说:“行而宜之之谓义。
”即思想和行为要符合一定的道德标准。
“义以生利”是先秦儒家的重要主张之一,源自《左传•成公二年》:“仲尼闻之曰:‘……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藏礼,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
《国语•晋语一》也提到:“义以生利,利以丰民。
”利,其意有二:一为利益,《论语•宪问》:“见利思义。
”
二为利润,《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逐什一之利。
”
义利之辩是中国思想史上长期争论的一个重要话题,南宋理学大师朱熹称之为“儒者第一义”。
历史上,先秦儒家提出的义以生利、见利思义、以义为上等一系列论述,两千多年以来一直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和价值取向。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本着扬弃的态度,继承和发扬其合理的内核,使企业形成科学的义利观和正确的经营理念。
义以生利:正确协调企业与社会、国家间的关系
“义以生利”,意思是说行义也能产生利。
这就要求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德行善,多行义举。
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报效国家,回馈社会。
这些行为虽不能为企业带来直接的利润,而且还要付出一定的额外费用,但从长远来看,却能使企业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极大地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企业发展创造一个和谐的外部环境,这反过来又使企业受益匪浅,实现企业利益与社会责任的良性互动。
在这方面,浙江省椒江市东港企业公司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该公司的总经理王云友出于对博士生的同情和为国分忧的赤诚,从1992年开始,每年拿出35万元设立“东港助学金”,资助北大、清华等高校的贫困博士生,此举在社会上特别是在教育界、企业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使东港企业公司成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象征。
公司的滴水之情引来了涌泉相报,受资助的博士生们纷纷利用寒暑假到椒江市东港企业公司考察,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开发新产品,使企业的利润以几倍、几十倍的速度增长。
《国语•晋语四》曰:“夫义者,利之足也。
”赞助社会公益事业,讲究利国利民,为人类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这既是一个企业的责任,也是企业的义务。
同时,又可以使企业借此宣传自己,赢得美名,以“义”带动“利”,更加理直气壮地赚钱。
既利人,又利己,是一举两得的事。
见利思义:企业经营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
长期以来,在人们的思维定式中,一直认为儒家是把“义”和“利”对立起来的,其实并非如此。
从先秦儒家大师们的言行来看,他们并不反对求利,孔子就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的渴求,他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果能获得财富,就是做一个市场看门人,他也干。
荀子曰:“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
”求富是人们的共同心理,是不分君子和小人的。
他们的主张是“见利思义”,即“利”的获得必须符合社会道义,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的这一思想又为孟子所直接继承,他说:“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驷,弗视也。
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
”事实上,在孔子的弟子当中,颇受孔子赏识的、称之为“瑚琏”重器的子贡,就是一个靠经商致富的超级富翁,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儒商。
孔子还称赞他“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即猜测市场行情,每测必中,故财源广进,富可敌国,“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
见利思义,为现代企业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指明了方向。
虽然市场经济的本质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企业经营的直接目的是获取利润,没有盈利,企业也不可能生存下去。
但利润的获得,必须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国家法律和使用正当的经营手段,必须受“义”的约束。
诚信经商,货真价实,信誉至上,充分考虑到消费者的心理和需求,处处维护公共利益,做到“义然后取”,取得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步发展。
多行不义必自毙,如果一个企业唯利是图,见利忘义,为富不仁,甚至是为攫取企业的一己之私利,而不择手段,损人利己,坑蒙拐骗,伤天害理,非法致富,其结果必然是“放于利而行,多怨”,为社会所不容,为世人所不齿,招致天怒人怨,自取灭亡。
像轰动一时的南京冠生园事件,就是只顾自己的私利,无视公众的利益,用陈年馅料做新饼,一旦被曝光,名誉迅速扫地,万夫所指,结果使这个具有80多年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