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认识和思考

对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认识和思考

第40卷第17期
2009年9月
人 民 长 江
Yangtze River
Vol.40,No.17
Sep.
,2009收稿日期:2009-06-20
作者简介:胡四一,男,水利部副部长。

文章编号:1001-4179(2009)17-0001-02
对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认识和思考
———在民进中央长江流域湖泊的保护与管理研讨会上的致辞
水利部副部长 胡四一
尊敬的严隽琪副委员长、罗富和副主席、张怀西副主
席,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
入夏之季,由民进中央、长江水利委员会主办,民进中央科技医卫委员会、长江水利委员会水资源保护
局、民进江西省委会承办、世界自然基金会(
WWF)协办的长江流域湖泊保护与管理研讨会隆重召开了。

来自国内外关心和致力于湖泊保护与管理的领导、专家、学者集聚一堂,共谋长江湖泊合理开发与有效保护之大计。

借此机会,我谨代表水利部,向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民进中央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水利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
去年九月我曾带队考察江西鄱阳湖区,主要察看了正在规划论证之中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相关的一些控制节点、河道、湖泊、蓄滞洪区以及自然保护区,江西省水利厅和长江水利委员会的专家详细介绍了枯水期湖区水情和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基本情况,江西省人大副主任胡振鹏同志介绍了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历史沿革、思路演变、方案要点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使我们对这一问题有了初步了解和认识。

下面结合上次的考察情况,就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谈谈粗浅认识和个人思考。

1 对鄱阳湖枯水期水情和鄱阳湖水利枢纽工
程的初步认识
通过实地考察,我们对枯水期鄱阳湖的水情变化和湖面形态有了一个直观感受和清晰把握,对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方向和思路有了一个初步了解。

鄱阳湖以松门山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宽浅是主湖体,北部窄深为入江水道。

鄱阳湖属吞吐型湖
泊,湖区星子站水位1
6m时,相应湖面面积约3000km2;星子站水位7m时,相应湖面通江水道面积约80km2。

鄱阳湖具有高水是湖,低水似河,枯水成沟的水情特征。

由于多种因素影响,2007年整个枯水期比正
常年份提前了70d,延长了50多天,湖区水位7~8m的情况持续了90多天,湖区水文情势的变化,必然引致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变化。

三峡工程投入运用后,会对鄱阳湖水位变化带来一些影响。

定性来讲大家都清楚,定量来讲,按照三峡
初步设计拟定的蓄水方案,在1
0月三峡水库蓄水期间,长江宜昌多年平均流量由19000m3
/s降到11000m3/s,减少了8000m3/s,使湖口水位降低1.5~2.0m。

从时间上来讲,11月初水位较正常年份降低最多。

在这期间,由于湖口水位偏低的拉空作用,加之五河来
水补充不足,易形成持续2~
3个月的枯水期。

进一步分析,因湖口水位的降低,出湖水量增加约30多亿立
方米。

三峡工程蓄水完成后,次年2
、3月份的枯水期三峡出库流量较天然情况要大,可适当补偿湖口水位。

鄱阳湖枯水特征主要带来了以下四点不利影响:一是对湿地生态保护产生影响,湿地是候鸟的栖息地,水面减少引起湿地面积减少,进而导致水生动植物减少,影响越冬候鸟数目和种类;二是湖区露滩时间长,从而引发围垦;三是水位低落,取引水口空悬,造成取供水困难,从而影响正常供水和饮水安全,并使农作物受旱;四是湖面缩小,河道干涸,对渔业生产不利。

据了解,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思路是“控枯不控洪”,主要调节枯水水量,对防洪没有实质影响。

但是,通过建闸控制,每年仍有约一半时间出现江湖阻隔,将会对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与过去的湖控方案相比,思路上是个突破,通过建闸控制增加枯水期的水量调节能力,方向是对的,大家也是肯定的。

当然,如何协调好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

鄱阳湖水利枢纽方案的选择,要综合考虑促进江湖交换、保障粮食安全、保护湿地和鱼类资源、维系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等因素。

尤其是蓄水位高低的选择是关键,要搞清湖区控制水位与
人 民 长 江2009年 
生态保护及粮食生产的阈值关系,明确选择原则和制约性因素,提出控制性条件。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没有淹地和移民,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阻力。

2 对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深化论证的思考与建议
(1)要把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放在长江中下游大的系统中进行研究。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是调蓄长江中下游洪水的重要场所,拥有丰富的水土资源、生物资源,对支撑江西省乃至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鄱阳湖枯水期的水情变化及其对供水、灌溉、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广受关注。

研究解决鄱阳湖区存在的问题要坚持全面、系统的原则,不宜把该工程仅作为江西省的一个局部工程,而要摆在长江中下游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大背景下来考量,要作为整个长江水资源开发系统中的重要环节来考察,要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支撑条件来认识。

这一工程的决策与实施,要有利于环鄱阳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维持和改善湖区生态与环境,有利于维护健康长江。

(2)要从技术、经济、社会、生态、人文等五个方面进行论证与协调。

这五个方面,各有不同的目标,各有侧重,缺一不可。

技术、经济和生态方面众所周知,略而不述。

社会方面指要协调不同方面和阶层的利益诉求,对方方面面的意见和质疑都要给予恰当的解释,争取广泛的社会认同和支持。

例如,林业部门关注湿地保护,农业部门注重渔业生产和珍稀水生动植物保护,环保部门关心湖区水质和营养化程度,卫生部门重视钉螺消灭和血吸虫病防治,而水利部门则更多考虑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

人文指以人为本,协调好水资源开发利用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当地人民脱贫致富的关系,相互促进,创造更好的生产生活条件。

(3)要对影响决策的关键问题从方向性和战略性上进行把握。

①深入分析枯水期水情变化的原因,要从全球气候变暖、鄱阳湖五河及区间来水的变化、鄱阳湖出口边界条件的变化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找出主导因素,明确解决问题的方向和着力点。

②三峡工程蓄水后江湖关系变化是长江中下游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关键因素,也是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规划设计的基本依据。

江湖关系非常复杂,是长期争议的焦点,在实践中也难以把握运用,而工程实施的影响更是难以准确预测,工程实施后还可能产生新问题,故这类工程往往不易决策和不敢轻易实施。

再者,不同地区利益关系的调整,往往影响客观分析,人为增加了决策的复杂性。

要在基本把握江湖关系变化的前提下,深入分析论证这一工程的作用和影响。

③深入分析三峡工程对鄱阳湖的作用与影响,从鄱阳湖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角度,挖掘三峡水库优化调度的潜力,进一步优化三峡工程的综合调度。

要拓展和深化水量调度与生态调度的关系,要使三峡坝址以上区域的来水过程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满足综合利用要求的水位控制条件更好地匹配。

要向江湖生态调度方向前进,要向维护江湖健康目标努力,不但要追求现有的综合效益,还要有利于下游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有利于河湖湿地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维持,有利于生态修复与生物群落发育,有利于污染物吸收降解的良性循环。

④关于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必要性、工程布局和规模,“短板”是受制于建闸后仍有半年时间江湖阻隔,核心是闸控水位的确定。

湖区水位多少才能保证既满足开发利用的要求,又能维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水位太低,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但对枯水期水资源调节所起作用有限;水位太高,则江湖阻隔时间长,导致大面积湿地受淹,影响候鸟栖息地和湖区生态环境。

以下几个问题需要研究和回答:能否尽量缩短江湖阻隔时间;半年江湖阻隔对湖区和周边地区的水生动植物有多大影响;在江湖阻隔期内,如何避免湖区水质恶化和富营养化;湖区蓄水位抬升,会不会引致地下水位上升及土地盐渍化;如何把这一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4)要深入分析论证,多方案比选,为今后的创新发展留下空间。

要回答为什么建闸,有无其它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有无别的途径实现目标。

也就是说,不光要关注手段,更要关注目的。

在处理这类问题时,往往最重要的不是指出湖口建闸能做什么,更多地是要说明建闸不能够做什么,要把理性、批判性思维贯彻到工程目的和社会效应的分析上。

要把能说清的问题尽可能说清,将问题分析论证透,科学理性地回应社会质疑,争取广泛的社会支持,协同促进决策。

水利部近几年加大了对这个问题的支持力度,安排资金进行专题研究。

2007年通过公益性财政专项为江西省安排了科研项目,专门研究三峡工程运用后对鄱阳湖及五河的影响。

希望该项目加快进度,项目各方密切配合,按期完成,早出成果,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论证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撑。

目前长江委正组织开展长流规修编工作,水利部也将在调查研究和深入论证的基础上,积极、慎重地考虑江西省所提出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

同志们,维护健康湖泊方兴未艾,湖泊保护管理任重道远。

真诚希望来自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为湖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为湖泊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建言献策。

预祝本次大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编辑:赵凤超)
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