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 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生态效应
李旭阳
(08级生科一班,0807040049)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研究前人对鄱阳湖水利枢纽的生态效应的相关文献,来分析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发展近况,及其生态效应的论证。通过众多研究,本文将得出鄱阳湖生态效应的基本现状,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其所面临的相关问题和挑战。
关键词:鄱阳湖,水利枢纽,生态效应,发展趋势
鄱阳湖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中国第二大湖,仅次于青海湖。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南岸,介于北纬28度22分~29度45分,东经115度47分~116度45分,跨南昌、新建、进贤、余干、波阳、都昌、湖口、九江、星子、德安和永修等市县。鄱阳湖南北长173公里,东西最宽处达74公里,平均宽16.9公里,湖岸线长1200公里,湖体面积3583平方公里(湖口水位21.71米),平均水深8.4米,最深处25.1米左右,容积约276亿立方米,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它承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河。经调蓄后,由湖口注入我国第一大河——长江,每年流入长江的水量超过黄河、淮河、海河三河水量的总和,是一个季节性、吞吐型的湖泊。鄱阳湖水位升降幅度较大,具有天然调蓄洪的功能。由于水位变幅大,所以湖泊面积变化也大。汛期
1 / 1 水位上升,湖面陡增,水面辽阔;枯期水位下降,洲滩裸露,水流归槽,湖面仅剩几条蜿蜒曲折的水道。具有“枯水一线,洪水一片”的自然景观。
本文将从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鄱阳湖水利枢纽所面临的问题,鄱阳湖水利枢纽的生态效应以及笔者关于鄱阳湖的看法构成。
1: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
1.1:新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提出
早在上世纪初,孙中山先生就提出要在鄱阳湖建坝,当时他提出的目的是为连通赣粤水路航运交通。1946年,当时的《赣江流域水利建设计划》提出建闸方案。新中国成立初期,时任江西省政府主席的邵式平也提出在鄱阳湖建坝,他的想法是建坝挡长江洪水倒灌。1979年至1984年,着眼于抵御1954年规模洪水,江西省水利规划设计院对湖控工程开展全面研究。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省科学院牵头,我省17个厅局、39个科研单位组织了大型鄱阳湖科学考察,形成了《人工湖控综合报告》。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后,江西师范大学提出以满足长江及鄱阳湖区防洪调度需要为主,非汛期则考虑湖区生态环境建设需要的湖控方案。
然而一个几代人呕心沥血、孜孜以求的工程,为何一直停留在图纸上呢?
1 / 1 在2000年之前,鄱阳湖以洪为主,1954年、1998年两次大洪水让人刻骨铭心。当时湖控方案目的是御长江水于湖口之外,工程大坝设计为21米高。鄱阳湖是长江洪水最重要的分洪区,据测算,如果鄱阳湖不让洪水进入,湖口下游长江段水位会抬高0.7米,武汉、南京、上海等大城市防洪压力大,所以,国家有关部门主张湖控工程缓行。
其后,在2002年3月,在全国两会上,江西省40位全国人大代表提交了《关于要求开展鄱阳湖控制工程项目建议书加快立项进程的建议》的“一号议案”。2008年年底,我省成立了专门的推进工作小组,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开始了新一轮的推动 2008年年初,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重大战略决策,为该省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理念,江西省水利厅随即提出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把鄱阳湖建闸思路,由此前的“调枯控洪”改为“调枯畅洪”,即鄱阳湖水利枢纽建成,采取“调枯不调洪”运行方式,汛期保持江湖相通,发挥鄱阳湖分洪作用,在枯水期则放闸蓄水。而原《鄱阳湖控制工程规划设想》中,计划在鄱阳湖口建闸蓄水,抵御长江洪水倒灌,拒长江洪水于鄱阳湖外,鄱阳湖与长江完全隔断。显然,“调枯不调洪”的设计理念是将水利工程的主要作用,由防洪为主要目的,转为水资源的配置保护与开发利用。这是对鄱阳湖“湖控工程”方案的一大突破,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可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双赢,这得到了许多专家学者的肯定。在2008年5月底的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
1 / 1 规划意见报告咨询会上,一些到会专家学者了解新构想允许长江洪水倒灌后,他们不再质疑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9年12月12日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江西省将加快实施一批重大战略性生态工程,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
1.2: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基本设想
随着鄱阳湖经济生态区的提出与建立,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经过激烈的论证,也快将于近期建设,以下主要从工程选址,工程生态保护,工程水量调节来阐述。
1.2.1工程选址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坝址选定为鄱阳湖入江水道,上距星子县城约12km,下至长江汇合口约27km,此处,右边是屏峰山,属都昌县;左边是长岭,属星子县。两山之间湖面宽约2.8km,为鄱阳湖入长江通道最窄之处,两岸均为岩质边坡,地形、地质条件都很好,右岸是修建水坝的理想场所,并且右岸屏峰山的基岩埋深相对较浅,是修建水坝的理想场所。“身高”不足200米的屏峰山、长岭山谈不上巍峨,却如两把大锁,锁住了浩瀚的鄱阳湖水。
鄱阳湖水利枢纽由闸坝主体工程和自然保护区保护工程两部分组成。闸坝主体工程分别为船闸、泄水闸、电站厂房和过鱼建筑物。
1 / 1 1.2.2:工程的生态保护
在建设闸坝主体工程时,还设计安排了对鄱阳湖(吴城)、南矶两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取工程措施进行保护,拟将保护区用长达38公里的堤围起来,使保护区形成相对独立的保护圈,然后再在小保护圈内设立节制闸、排涝站,控制圈内水位,满足自然保护区湿地的正常运行要求,以适合冬季候鸟栖息。此外,一旦该工程实施建成,鄱阳湖14~16米之间约有600k㎡的草沼湿地,加上鄱阳湖(吴城)和南矶山自然湿地保护区445k㎡的草沼湿地,届时,至少有1000 k㎡稳定的草沼湿地供候鸟栖息。
为了使江湖相通顺利和满足鱼类洄游的需要,调控水位从21米降到了12~15.5米,大幅牺牲了发电与灌溉功能。又坚持改坝为闸方案,2.8公里长的枢纽工程开有111个泄水闸,每个闸宽16米,加起来总净宽1776米,全部开启后,江湖基本上处于自然连通状态,保证水流速度,减少泥沙淤积,保障水体更换速度。在5月至8月鱼类洄游高峰期水利枢纽闸门全开,保证洄游通道畅通无阻,并将建设仿生态鱼道让鱼类自由进出鄱阳湖。
此外,还可以满足鄱阳湖血防灭螺的需要,保证枯水期控制水位以下的钉螺杀灭,基本消灭鄱阳湖血吸虫病,以保障湖区人民生命安全。
1.2.3:工程的水量调节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水位将根据季节来调节:5月1日~8月31日的主汛期,闸门全敞开,江湖连通;9月1日~9
1 / 1 月30日的蓄水期,当湖水位消落到15.5m时,控制闸门开度,使湖水位维持在15.5m左右,遇枯水年,9月1日湖水位低于14m,在满足航运、水生态与水环境用水需求的前提下,控制闸门开度,尽快充蓄,并控制湖水位不超过15.5m;10月1日~10月31日的补水期,加大枢纽泄量,将湖水位从15.5m降至调控高水位14m,以补充下游因三峡水库蓄水造成的外江水量减少;在11月1日至次年2月底的供水期,为满足通航、生态基流需求,枢纽最小下泄流量按925m3/s控制,尽量使湖泊维持在调控高水位运行,到3月1日~4月30日,加大枢纽泄量,至4月30日将湖水位降至调控低水位12m。
1.3: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八大效应
鄱阳湖水利枢纽建成后,将发挥八大工程效益:保证鄱阳湖枯水期维持一定的水面及水体容积,以达到保护和改善鄱阳湖水生态环境的目标;解决环湖地区饮水困难的星子、都昌、鄱阳、永修、余干、德安、共青城等县级城市及沿湖乡镇的饮水安全问题;可为增加湖区有效灌溉面积300万亩、扩种双季稻50万亩提供灌溉水源,增产粮食15亿公斤以上;减少湖区有螺洲滩面积72%以上,具有巨大的血防效益;改善湖区航道条件,新增湖区Ⅲ级航道200公里以上,使滨湖地区各县(市)有Ⅲ级航道贯通;可在枯水期为长江下游补充流量,有利于增加长江下游遭遇突发水环境事件水资源调度的灵活性;可增强鄱阳湖枯水季节水体的稀释降解能力;可稳定保护区湿地面积,保护越冬候鸟及水生珍
1 / 1 稀动物,对保护鄱阳湖生态环境将发挥积极作用。
2: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面临的问题
鄱阳湖水利枢纽不仅牵扯着江西人也系着全国人民,然而两方的出发点不同。江西省省政府为了江西区域的更好的发展,积极推动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然而,因为生态及长江水系等多方面的原因,遭到许多学者与专家的反对。
另外关于鄱阳湖大坝的选址,及其建设方案,建设中对鄱阳湖及周边湿地的影响还未进一步论证。
3: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生态效应
本节主要阐述专家学者的反对意见以及江西省政府的相关对策;以及对生态环境的正负影响。
3.1:赞成与反对意见
赞成和反对几成两派,反对意见主要为武汉水生生物所,三峡公司,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赞成的为江西本地科学家,政府以及其他专家。此处主要围绕生态环境来论述。
3.1.1:反对意见
著名水生生物研究专家曹文宣早前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面访时曾说,如果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一旦上马,将阻断长江江豚及洄游性水生动物与长江联系,对稀有动物保护产生重大影响,危及渔业基因库安全,“那时,鄱阳湖夏天是一湖清水,到冬天可能就是一湖死水。” 得知鄱阳湖建坝可能上马的消息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陈宜瑜和曹文宣、李文华、刘兴土等15名院士学者在京开了一
1 / 1 个紧急碰头会,形成了一份“关于江西省拟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情况的反映和建议”。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工程一旦运行不仅将影响下游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供水安全,而且必然延长鄱阳湖换水周期,降低其自净能力,从而导致已处于中度富营养化的水质更趋恶化,难保“鄱阳湖一湖清水”。
3.1.2:赞成意见
为了避免鄱阳湖连年枯水、湿地减少、自净能力减弱的局面,江西省希望兴建鄱阳湖水利枢纽化解这一困境。鉴于众多专家的反对,江西省发改委主任姚木根认为,这个工程是国务院批复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目的恰恰是为了保护鄱阳湖的生态。另外,江西已邀请有关专家对工程建设涉及到的湿地候鸟、鱼类洄游、江湖关系等六大课题进行全面论证。从2005年开始,鄱阳湖持续出现低枯水位,由此引发了三个方面的生态问题:一是湿地干枯、生物退化、越冬候鸟减少。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矛盾是枯水——近几年来,每当进入秋季,长江下游水位减少,显著“拉空”鄱阳湖的水位。从而每年鄱阳湖枯水期提前了四十多天,又延长了一个半月才结束。水量的减少,直接导致鄱阳湖自净能力的退化。每年进入秋冬季后,鄱阳湖局部水域出现富营养化趋势。姚木根认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提出建设这个水利工程,既考虑了湖区生态环境当前面临的主要矛盾,又考虑了长远如何使湖区生态环境状况得到根本改善,使鄱阳湖永远成为一湖清水。对于工程建设将破坏鄱阳湖水质的担忧,江西省水利厅厅长孙晓山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