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半月板损伤的治疗与康复

半月板损伤的治疗与康复

半月板损伤的康复与治疗
半月板的解剖结构 半月板的损伤机制及特点 半月板损伤的手术治疗方法 半月板术后的康复护理
半月板的解剖结构
半月板分为内侧半 月板和外侧半月板
内侧半月板成C型, 较小
外侧半月板成o型, 较大
半月板的功能
稳定膝关节
传布膝关节负荷力 营养关节
半月板的损伤机制
急性损伤:当膝关节处于轻度屈曲位并作内、
半月板的损பைடு நூலகம்诊断
病史:膝关节外伤史 症状:半月板损伤多伴有行走时膝关节疼痛;部分患者有交锁
症状,关节线处常有压痛,压痛点随着膝关节伸屈活动会转 移 特殊试验:可通过半月板旋转实验、半月板摇摆实验、膝提 拉研磨试验、半月板扭转屈曲实验对患者进行检查,但没有 一个试验可以作为诊断半月板损伤的唯一依据 MRI检查:特异性和灵敏性较高,能快速明确半月板损伤类型 关节镜检查:当怀疑MRI检查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可能时 ,可通过关节镜检查判定半月板损伤部位、类型和程度。
半月板术后的早期康复
早期以训练患者的关节活动度(ROM)、肌力及 本体感觉,避免关节粘连及肌肉萎缩,减轻疼 痛肿胀为目标 在术后第1天开始.包括充分的膝伸展、髌骨活 动的恢复、减轻术后炎症、关节活动度的训练 、股四头肌主动控制的重新建立、本体感觉的 训练等
早期康复中的疼痛护理
通常在半月板移植术后康复中,疼痛是限制肌肉活动的重要因素 之一,控制疼痛、炎症、肿胀也是完成初期活动的前提。 对疼痛患者采用冰敷的方法和止痛药来缓解疼痛。被动活动时通 过神经调节来缓解疼痛。可将冰袋置于膝关节周围进行冰敷.20 一30min,次,2—3次/d。
外翻或向内、外旋扭运动时,半月板上面会随股 骨髁部活动,下面则会与胫骨平台之间形成扭转 碾挫,若动作突然,扭转碾挫力超过了半月板的 承受能力,即可发生半月板撕裂损伤。
慢性损伤:长期蹲、跪工作,由于积累性挤压
损伤,会加速半月板的退行性变,容易发生半月 板慢性研磨性损伤。
半月板的损伤特点
好发人群: 男性多于女性 多为运动员、矿工、搬运工 损伤因素: 半屈曲、内收外展、 重力挤压、旋转
超短波治疗对于术后早期患者也可起到消肿止疼的作用,10min/ 次,1次/d。
心理护理:鼓励坚持做完每组动作,为患者递送毛巾,帮助擦汗 。每次做锻炼时都让患者家属陪伴在旁边,同时向患者介绍其他 成功病例,以鼓励患者增强信心。
半月板损伤的治疗方法
过去半个世纪以来,半月板损伤的治疗发生了惊人变 化,历经保守治疗到手术治疗,半月板完全切除、部 分切除到缝合修补,开放手术到关节镜下手术,移植 重建到组织工程化软骨重建等阶段。 尽可能保留半月板形态、功能和生物力学特性,已成 为临床治疗的目标。应用关节镜手术治疗半月板损伤 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早期可行功能锻炼的优点, 且对膝关节正常生理干扰不大,已逐渐成为诊治半月 板损伤较为理想的方法
自体移植物重建
优点:对于异体移植,自体肌腱重建半月板具 有相当优势。植物愈合率为90%,X线片显示 无明显关节间隙狭窄。 缺点:对自体移植物的选择尚未形成一致,还 有细胞因子应用等问题有待解决。
组织工程化修复
组织工程化半月板通过种子细胞体外构建半月 板,并利用细胞生长因子调控种子细胞增殖, 达到重建半月板的目的,但就目前相关技术而 言,仍以实验室研究为主。
全切除术
据研究表明,全切除术后患者膝关节接触面积减少50%,压力增加 3~5倍。引起关节间隙变窄、股骨髁变平,进而发展为关节软骨退变、 骨关节炎。因此,尽量保留原有半月板结构、减少半月板切除部分、尽 可能避免半月板全切除术的观点已受到广大临床医生认同。 目前,半月板全切除术仍应用于临床,主要作为半月板移植治疗的 先行手术,同时仅对损伤严重的半月板如半月板边缘放射状裂伤、变性 严重而无法保留的损伤进行全切除。
异体移植
适应症:<50岁;既往接受过半月板切除术、术后半月板缺损部位始终疼痛; 关节稳定、力线较好;软骨退变较且软骨缺损局限。 优点:有研究表明异体半月板移植术后患者满意率高达95%,90% 患者膝关节 功能较术前均有所改善,在关节间隙狭窄及下肢力线方面有明显改善。 缺点:以二次手术探查为标准,内侧半月板移植失败率为20%,外侧半月板失 败率为50%。且有66%患者出现关节间隙狭窄,所有移植的异体半月板较移植 时均有缩小。在微结构重建及避免远期骨关节炎方面仍有很多问题,且供体的 来源也有限。
部分切除术
长期随访研究表明,半月板部分切除术后仍 会造成关节软骨退变,而且部分切除术后半月板 受力不匀,部分患者半月板其他区域会形成新的 撕裂,从而需要再次治疗。 对于不适合修补的半月板撕裂,如半月板无 血运区损伤,若修补后愈合效果不佳,则仍需考 虑行部分切除术
缝合修补术
优点:对半月板血运区损伤的疗效良好,文献 报道愈合率可高达90%,已逐渐成为诊治半月 板损伤较为理想的方法 缺陷:对无血运区损伤的效果不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