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路径选择城市与乡村是两个具有不同内涵的区域,不仅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活方式等很多方面完全不同,而且存在着磨擦和对立,但是,二者之间又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同时相互之间还具有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
城乡逐步走向融合一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工农之间和城乡之间反差颇大。
基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固有特性,一些长期困扰“三农”问题的深层次矛盾根深蒂固,仅靠某种单一的政策和措施,试图一蹴而就来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不现实的。
本文提出以下方案以供探析。
一、功能分区定位及一体化制度安排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根本保障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关键是对城乡一体化功能分区定位,形成城乡一体化建设合力推进的运作机制和制度,即形成以城市拉力和农村自身动力的良性互动和有机集成为城乡一体化的运作机制。
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开展以“工业进园区、农业进基地、农民进新村”的推进路径,形成“农村发展城镇化、农业生产工业化、农民生活市民化”的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合力机制和有效制度安排。
推进城乡一体化,不仅要解决当前失地农民和贫困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问题,而且要通过有效的战略举措,使农村繁荣、农业增值、农民增收。
必须要“科学规划,政策导向,资金投入,有进有退,大力推进,系统配套,创新突破”,并形成一系列的一体化制度,以制度化、可操作的实施方案把构建城乡一体化之间资金反哺农业机制、保护性反哺农业机制、技术反哺农业机制和产业关联反哺农业机制落到实处,并辅助以有效的国家产业补偿制度、国家土地补偿制度、国家生态补偿制度、国家自然灾害补偿制度以及国家社会补偿制度。
以制度化的举措来加大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力度,以制度化的配套方案和创新的探索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制度安排是保障,科学实施是关键。
为此,不仅要大力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城乡政策措施一体化、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城乡居民身份和享受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一体化等一体化制度和措施,还必须以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前提,努力探索和实践创新的发展思路和开拓性的运作路径,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发展绩效。
二、农业产业化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途径农业产业化,强调的不仅仅是农业直接生产的产业化,而且要在延长和发展农业加工链条上实现产业化,在链接第二、三产业上实现产业化,在链接市场上实现产业化。
要使农产品经过绿色化生产、有机化加工、物流化营销、放心化消费,实现农产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互换,完成从产品到货币的跳跃,从而最终实现农业整体上的产业化。
当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农产品流通和市场的产业化已成为农业产业化的“瓶颈”。
在农业不断增产的同时,农产品流通和市场的产业化受阻,农产品就不能有效地转化为货币,农民不能相应地增收。
农业要改变“弱势产业”的现状,提升农业的地位,就必须推动第二产业向第一产业的农业延伸,以第二产业催化、拉动第一产业的发展;必须推动第三产业所提供的各种服务向第一产业的农业内化,以第三产业构建农产品流通和进入市场的高速公路,以提高农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从而使农业更多地分享到社会平均利润。
可见,农业的产业化强调的不是农业某一生产、流通、消费过程及环节的产业化,而是全过程的产业化。
因此,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农业在生产领域中的区域化合理布局、专业化科学生产、企业化高效管理,以形成规模化的生产体系,而且要注重在流通领域形成农副产品的现代物流体系,以使农村千家万户生产的农副产品集成物流和商流,渗透到国内外的大市场;在加工领域形成农副产品的新型先进的加工业体系,以使农业生产链条延伸到第二产业;在农业服务领域形成社会化的服务体系,为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提供社会化和市场化的服务,尤其是在优良品种引进、培育和“绿色农产品”的开发、加工等方面,要为农产品进入国内外大市场提供优质服务。
三、都市农业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枢纽都市农业是一种新型农业,是在城镇与乡村的交互、混生带应运而生,是融现代城市、现代农业、乡村文化、观光休闲以及环保教育、农事体验于一体的具有复合性功能的产业系统。
都市农业的发展不仅有助于农业链条向二、三产业的多向延伸,使农民有可能参与二、三产业平均利润的分享,而且还有助于夯实小城镇和小集镇的产业基础,模糊城乡的功能边界,促进城乡相融。
因此,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进程中,要从都市社会经济发展和都市建设对农业产业的多种需求出发,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多向延伸和拓展,使原先仅局限于生产保障型的城郊农业,迅速转型为融绿色产品、生态建设、文化教育、休闲旅游、示范辐射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都市农业,使一、三产业在都市农业的发展中率先实现互动。
目前,我国都市农业在结构上应进行卓有成效的调整和升级,避免同质性的“农家乐”,都市农业应该有各自的特色和比较优势。
我们应借鉴国外都市农业发展的教训和成功经验,以结构调整和升级,实现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的多元化、差别化和现代化。
要抓住都市农业发展中的“亮点”,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通过市场和政策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使种植、养殖大户们以产权和利益为纽带,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专长,取长补短,用现代市场经济的观念,按照“三次产业互动,城乡经济交融”的思路,创造都市农业的各种运作模式,使各类城市所带的郊区农村和农户在就地实现城市化的同时,为本地培植财源、税源和新的产业增长点。
四、新型工业化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根本动力当前经济发展形态正逐步由工业化向信息化过渡,即由注重物质、劳动密集投入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向注重知识、信息密集投入的集约型生产方式过渡,这无疑是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性机遇,更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根本动力。
新型工业化不仅可以通过自身的产业扩张张力,辐射、链接、裂变以及吸纳一产和三产,带动一产和三产的发展,而且可以通过自身的社会化集成系统机制,在城乡之间架起区域发展的纽带和桥梁。
在新型工业化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既要跟上高科技发展的步伐,又要防止技术升级过程中的“虚高度化”,不要片面追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而忽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此外,在发展高科技制造业的同时,还应注重运用高科技来整合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制造业,以形成合理的制造业结构和加工工业结构,并在此进程中促进城乡劳动力的充分就业。
五、城镇化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平台围绕大中小城市发展卫星城镇和卫星集镇,这是促进城乡居民安居乐业的发展平台。
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一要首先进行发展模式定位。
要从实际出发,结合本地情况,选择适宜的小城镇内涵化的发展模式。
小城镇内涵化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主导产业为对象,发展服务主导型小城镇;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发展加工主导型小城镇;以专业市场为依托,发展市场主导型小城镇;以对外交流为重点,发展开放主导型小城镇;以农牧业科技革命为动力,发展科技主导型小城镇。
二要正确处理小城镇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的辩证关系。
要改变当前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盲目外延扩张、数量增加的不足,正确处理好小与大的关系,在大局中考虑小城镇建设;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在共性中突出个性;处理好近期和远期的关系,在建设前做好论证与可行性分析;处理好用地与节地的关系,在规划中节约用地。
三要科学选择小城镇内涵发展的新途径。
从发展战略上,要把可持续发展战略寓于小城镇的建设之中,实现小城镇和乡镇企业的有机结合,从发展与完善市场经济角度来推进小城镇建设,以夯实基础设施来保障小城镇发展的稳健性。
四要把小城镇建设与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小城镇发展的产业基础,通过延长农业产业化链条来增加城镇居民收人。
要不断促进小城镇的功能开发和内涵的丰富,考虑小城镇产业的进入与市场的培养,注意增加进入小城镇的人口及其消费水平的提升,使产业进园,农民进镇。
五要大力发展完善村镇交通、通讯、电力基础设施,使进镇的农民能在小城镇享受到城市的文明。
六、农地合理流转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杠杆随着现代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和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土地要素将日益成为稀缺的资源。
有效推进农村土地的合理流转,不仅有利于合理配置宝贵的土地资源,而且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同时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杠杆和促进农地资源再配置的一个重要方面。
推进农村村土地的合理流转,关键在于土地流转制度规则的合理化和科学化,尤其要在政策上防范农民失地后的各种风险。
如果农民在农地的流转中失去了土地流转收益,又没有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势必会引起新的社会不稳定。
对此,政府有关部门应进一步细化农地合理流转的制度规则:一是要严格控制大面积农户承包经营的土地被入股或长期租赁到公司进行产业化运作;二是要稳定和保护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三是要鼓励和推进农地的年租和短期租赁制,使农地流转的收益权成为现实收益权,即让农户在土地流转中得到现实的货币;四是要遵循“失地不失利,失地不失业,失地不离乡”的思想。
农地流转模式应使这些农户既获得农地合理流转的收益,又使流出土地的农户继续发挥劳动积累对资源和资金的部分替代作用,并从中获得一份作为农业工人的劳动收入。
此外还要防止农地大面积地以租地形式转化为非农用地,防范由此而危及农业和粮食安全的同时又导致土地规划的破坏和大量土地税费流失现象的发生。
七、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和领导执行力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动力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中,广大干部特别是农村基层干部的积极性、领导方式和执行力至关重要。
目前由于农村深层次矛盾的不断暴露和显化,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面和工作难度越来越大。
诸如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和失地农民的利益补偿,还有像税费减免、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缺失等等这样一些高难度问题,并非农村基层干部仅靠工作热情和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就能解决的。
因此应该构建符合当前农村工作实际的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以调动农村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强化领导力和执行力,从而使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层工作有一支强大的高素质队伍来落实。
同时,目前的农村基层工作由于缺乏财力的保障,形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格局。
因此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要增强农村基层工作的力度,在鼓励农村基层干部按照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勇于奉献和保持艰苦奋斗精神的同时,要适当增加农村基层工作的经费,适当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待遇,以通过精神和物质的双重激励与约束,进一步调动农村基层干部的积极性。
同时要通过引进、招聘和选留大学毕业生等来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包括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生到农村基层去挂职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