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 城市发展史
第一,夏朝斟鄩遗址。位于洛阳市区东,伊河与洛河汇流处上游的二里头村一带, 也称“二里头都城遗址”。是目前我国最早的都城遗址,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 在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和中国历史上具有独一无二的影响。 第二,商都西亳遗址。位于洛阳市区东、洛河北岸尸乡沟一带。商代曾多次迁都, 该遗址是我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保存完好的一座商代早期都城遗址。 第三,东周王城遗址。在今洛阳市区王城公园一带,东西长2.9千米,南北宽3.5 千米,是周天子居住和处理公务的地方。其“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建筑布局,对 后世都城设计和建造影响深远。 第四,汉魏故城遗址。位于今洛阳市区东15千米处,前身是周代成周城、秦代三 川郡郡治和西汉洛阳城,为东汉、曹魏、西晋、北魏4代王朝的都城。四朝在此建都 累计336年。都城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宏伟壮丽,在中国封建社会建筑史上达到空 前水平,是当时世界上第一流的大都市。城内许多建筑如永宁寺塔、太学、辟雍、灵 台遗址等久负盛名。该遗址是我国保存较完整的一座古都遗址,在我国城市发展史上 占有重要地位。 第五,隋唐东都城遗址。位于今洛阳市区偏东,规模宏大,布局有序。有外郭城、 皇城、宫城,以及应天门、天堂、天枢、上阳宫、含嘉仓等遗址。该都城曾集中反映 了隋唐时期我国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的景象,其布局和建筑风格在国内外都有影响, 是我国古代著名都城。 除上述五大古城遗址外,还有滑国故城、刘国故城、韩国故城等列国都城遗址。
北宋洛阳
宋代洛阳,主要指北宋洛阳,它是宋代的西京。与都城汴京合称为“两京”。 洛阳的历史地位在唐朝已经奠定。武则天时期,以洛阳为神都,又叫洛州为都城。 后唐曾建都于洛阳。北宋定都汴京开封,称为东京,称洛阳为西京即洛阳的陪都。
唐朝和五代十国后,洛阳的逐渐衰落
唐末战乱之后,长安、洛阳均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昔日的辉煌已一去不复 返了。不过,开封建都在草创阶段,朱温在以开封为东都的同时,又以洛阳为西 都,并长期驻跸于此,所以洛阳仍保持着陪都的地位。五代时期,从洛阳本身的 城市演变来考察,时或首都,时或陪都,大体上保持着都城的地位。 由于以下几个原因,最终决定开封彻底取代洛阳并一跃成为国都。 第一,唐廷失去河北和江淮经济的崛起造成唐朝经济地理和财政形势的变化, 促使唐廷愈来愈倚重通过汴水来获得江淮地区的财富,因此处于汴水咽喉位置的汴 州的地位就愈加上升; 第二,裴耀卿的漕运改革造成洛阳失去漕运中心的地位,刘晏的漕运改革造成 开封获得该地位; 第三,唐代宗和德宗时期一系列围绕着运河进行的军事争夺进一步促使开封成 为维护漕运安重镇; 第四,也是最关键的,洛阳的漕运条件渐渐逊色于开封。
宋朝时期洛阳的城市发展
隋唐时代的东都洛阳,有宫城、皇城和京城三重,京都之内,纵横各十街,整 齐划一,表现出非凡的帝都气派。根据唐人韦述的记载,皇城至京城正南门的定鼎 门大街,也即御道,广百步,其他如上东、建春二横街为七十五步,长夏、厚载、 永通、徽安、安喜及左掖门等街,各广六十二步,余小街各广三十一步。在街道之 间,隋有一百零三个里,三个市;唐改里为坊,有坊一百一十三,市三。每坊四周 各长三百步,中开十字路,四出趋门,从坊的大小相同这一点上看,比长安之坊还 规整得多。 到了宋初,洛阳河南府的两个附郭县,一曰河南县,管4乡54坊;一曰洛阳县, 管3乡43坊。两县中去掉所属乡村,共有93坊,大体上反映了西京坊制的恢复情况。 北宋中期,西京有坊120,其中88个隶河南县,32个隶洛阳县。 关于隋唐时期 洛阳的“市”,至宋而逐步消失。如隋之丰都市,唐改曰南市。原占二坊之地,至 贞观九年(935年)即占半坊,另一半名通利坊。
北魏洛阳城
里坊规划
北魏洛阳城继承了前代都城居民聚居区按里划分的制 度,里坊的布局环绕于宫城,益发棋盘格状化。宫城东西 两侧布局趋向整齐,形成立里坊从东、西、南三面环绕宫 城的布局特点。内城由于宫殿、庙社、官署、苑囿等所占 面积达达二分之一以上,里坊设置很少,而城北靠近邙山, 地方偏狭且“地形高显,下临城阙”,又处于宫城的背后, 为军事防御重地,因此,里坊主要分布在郭城的西、东、 南三面。
洛阳北宋衙署庭园遗址(北宋)
三城垣墙与皇宫
根据《宋史》卷八十五《地理志》记载,宋代洛阳有宫城、皇城与京城(外城) 三重,均为沿袭隋唐城而来,但周长略有不同。 宫城,周长九里三百步,座落在京城之西北。隋时,旧名紫微城,唐代相因, 周长十三里二百四十一步,高四丈八尺(注:关于唐洛阳宫城长度,《旧唐书》卷 三十八《地理志》作“城东西四里一百八十步,南北二里一十五步,共合十三里三 十步”。《新唐书》卷三十八《地理志》作“周长四千九百二十一步,其崇四丈八 尺,长度合十三里二百四十一步”。二者所记宫城周长,均与宋不同,可见宋洛阳 宫城可能有所缩小。所以《河南志》在《宋城阕古蹟》部分记载:“宫城,周九里 三百步。”注文说:“疑西与北经损减。”这是正确的。)。宋宫城南面三门,中 曰五凤楼,东曰兴教,西曰光政;东面一门曰苍龙,西面一门曰金虎,北面一门曰 拱宸,宫城东西有夹城,各三里余,东二门,南曰宾曜,北曰启明;西二门,南曰 金曜,北曰乾通。 皇城,周长十八里二百五十八步,(卷八十五)隋唐曰太微城,亦号南城,高 三丈七尺,根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皇城周长为四千九百三十步,应合十三 里二百五十步,似较宋皇城为小(注:《河南志》云:“皇城,宫城之外夹城也, 周八十里二百五十八步„„”显误,因皇城在京城之内,京城周长才五十二里有 余。)。皇城为宫城之外夹城,当然亦座落在京城之西北。南面三门:中曰端门, 东西曰左右掖门。东一门曰宣仁。西三门:南曰丽景,与金曜相直,中曰开化,与 乾通相直;北曰应福。“内皆诸司处之”。
北魏洛阳城
外郭规划
洛阳外郭城为北魏新筑,景明二年(501 年)宣武帝 决定在魏晋时期的宫城、内城基础上,扩大城市范围, 修建了在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外郭 城。外郭城的范围外郭城的修建,受到洛阳地理条件的 限制,南北发展均受限制,似乎应该南北狭而东西长, 但是北魏的外郭城并未完全按照自然条件所提供的走向 筑城,从考古材料来看,洛阳城垣是南北长、东西短, 整个大城呈不规则的南北长方形。
隋唐洛阳城
城市给水
隋唐洛阳城的花园城市得益于其周围伊、洛、涯、涧 4水丰富的自然水资源。其中伊水掠城南来向东北流;洛 水由城西上阳宫南入城,并沿皇城城南向东横贯全城,是 对洛阳城市影响最大的一条河流;渥水由城北入城汇人洛 水;涧水即谷水从城西北角流入城内,流经宫城、上阳宫、 西苑,终汇人洛水。由此可见,隋唐洛阳城不仅洛水贯城, 而且三面环水,伊洛2水又近似平行,十分有利于开凿水 渠。这样的自然水系,不仅提供了城市中宫禁、苑囿用水 和居民的日常生活用水,又满足了城市园林的用水,为后 来造园活动的兴盛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洛阳城发展史
洛阳总述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由周公营建,建于公元前12世纪,是八大古都 和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命名为“神都”的城市, 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感动世界的中国品牌城市”。洛阳因地处古洛水之北岸而得 名,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这里有第一个王朝“夏”王 朝,有三代之居“夏、商、周” ,是“河图洛书”的故乡,有105位帝王定鼎九州, 是华夏民族的精神故乡,是“最早的中国” 。 洛阳是中国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早、建都时间最长的都城。先后有夏、商、 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13个王朝先后 在此建城,建都时间1529年。主要有五大都城遗址:
东汉洛阳城
里&市
东汉时期,城市中的居民区称作里图。 根据文献记载,学者认为当时贵族多居住 在上东门内的步广里、永和里董卓宅在此 中等处,其实城西里中也应当居住有大量 贵族。 市是古代城市的经济活动中心,洛阳 城中出现市的时代应当比较早。西汉时期, 王莽曾将洛阳、邯郸、宛、成都、临淄等 五座城市中市的管理人员市长改称为司市 称师。当时洛阳的市就已经呈现出繁华的 景象。
隋唐洛阳城
里坊
洛阳城的街道、市场和里坊主要分布在皇城的东面和 南面, 且以洛河为界形成南北两部分。洛南有南北向街道 12条, 东西向街道6 条, 洛北有南北向街道4 条, 东西向街 道3 条, 计25 条。市场3 个, 其中西市位于厚载门内之西, 南市位于洛南东部, 北市位于上东门街以北。里坊是由纵 横街道所组成, 此次共探出了洛南55 个坊和洛北9 个坊, 其 余坊由于各种原因破坏难以确定。
唐末大乱后,张全义治洛阳,将南市改为临时的河南府治所在地,使南市与通 利坊成为南北二城的居民区了,宋朝不可能在这里恢复那种坊市分离的“市”,只 能一沿其旧。宋时洛阳的时泰坊,本为隋之通远市,周六里,这个市南临洛水,后 亦废掉,唐显庆中旧市改坊,宋亦名大同坊。 宋代洛阳有北市坊,本邻德坊地,唐显庆中创为北市,后废市改坊,包括邻德 坊在内,原均为北市,到五代时,市的面积已大大缩小,尽管后唐时还在北市行刑, 保留有北市之名,实际上很快就被官僚建宅与设置寺院而报废了,至宋而为应天院 廨院。 由上可知,从唐末到北宋,洛阳原来的专门“市”已不见提及,都划成坊,增 加了建筑,成了居民区。这个史实说明,宋代的洛阳城内已是由原来的坊市分离制, 嬗变成新的坊市合一制,坊中居民面街而居,沿街成市,这是洛阳城市演进过程中 的一大进步。
北魏洛阳城
在北魏洛阳城设计时, 设计者便将绿色充分引入城 市规划中,从学者们复原的 北魏洛阳城和《洛阳伽蓝记》 中记载的城郭、佛寺园林等,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郁郁葱葱、 环境优美的洛阳城,因此北 魏时期统治者的环保意识已 经达到相当高的一个水平。 而北魏洛阳的城市绿化 则是有目的和有规划的,或 者说北魏的环境意识,已经 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北魏洛 阳最重要的大内御苑叫华林 园,是利用曹魏华林园的大 部分基址改建而成。
东汉洛阳城
城市规模
东汉洛阳城略呈不规则长方形,东城墙长4200米, 南城墙长2460米,西城墙长3700米,北城墙长2700 米,周长约13000米,总面积约9.5平方公里。 南 北长约当时的九里,东西宽约当时的六里城周为夯筑 城墙,城外有宽18米~40米、深3米~4米的护城壕环 绕。 城门12座,但由于洛河冲毁南城墙,城墙各门只 存东城墙3座、北城墙2座、西城墙3座。城门为一门 三道,其间布置两道东西向夯土隔墙,构成一门三洞 的城门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