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

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

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
作者:傅美林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0年第01期
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关爱每一位学生,给予每个孩子以充分的选择机会与发展空间,让每一颗金子都闪闪发光,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形成民主、和谐、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

下面谈谈自己多年来实践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的几点做法:
一、注重养成教育,培养良好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又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可见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的一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此,我每新接一个初一班级都会针对学生特点进行一系列的育人活动。

首先,明确育人要求。

开学第一周,认真观察、仔细记载学生中的一些典型行为习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常规教育。

第二周,竞选班干部,进一步落实日常行为规范,让孩子们学生自己管理自己。

第三周开始进行班干部评比活动,达到既教育同学们又帮助班干部完善自己的目的。

同时,利用语文课向学生推荐《爱的教育》,鼓励学生写“道德实践日记”,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人格、品行进行自我反省,自我评价,最后实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

其次,构建育人空间。

教育是一艘船,当我们用美的情怀、美的理念、美的手段、美的环境去育人的时候,这艘美的船就会高奏凯歌,驶出港湾破浪前进。

平时,我总是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觉为校园种植花草树木,或者为花园除草修剪,美化校园。

教室的布置更是别具匠心,黑板前用“勤学、求实、创新”鼓励学生,教室两侧用警句激励学生,“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

课堂教学中,结合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仁爱、礼仪、诚信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素养,增加民族自豪感。

此外,我还利用班会、春游、调查活动、实地考察、文艺汇演、家校联谊等活动形式,让他们在活动中成长,在实践中成熟。

二、爱心滋润幼苗,创建温暖集体
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是如何爱护儿童,爱是教师最美丽的语言。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我紧紧围绕“爱”字去苦心经营,让学生在爱的环境中快乐健康地成长。

我注重从生活上关心他们,用一颗爱心温暖他们。

记得有一个男生,上课时,突然脸色发白,瘫软在桌子下。

我立刻判断他可能是低血糖反应,当即用手掐住他的人中,叫孩子们去泡白糖水给他喝,然后让他嚼糖果,一会儿,孩子清醒了,同学们用惊奇佩服的目光望着我,借此机会我给孩子
们讲述许多生活常识。

后来,每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我给孩子们上的第一堂课就是生活常识课。

课外,我还常常搜集有关健康生活方面的资料,并把自己的体会告诉学生。

在孩子们眼里,班集体和家一样温暖。

另外,我坚持给孩子们多一点宽容与理解。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班主任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难免犯错,甚至做出令人气愤的闹剧、恶作剧。

这时班主任切不可怒从心中起,采用过激言行,而要稳住情绪,循循善诱,以人为本,用宽容与理解处理问题。

我记得有一个男孩喜欢上了本班一个优秀的女孩子,目光躲闪,上课精力不集中。

上《爱莲说》一课时,我特意向学生表达一种意思,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欣赏的东西,正如周敦颐所说:莲,花之君子者,只可远观。

对待你身边的人,有时候也只能远远地欣赏,因为懂得欣赏一个确实值得欣赏的人,证明你是正直、健康、上进的。

事后,再悄悄找他谈话,用我的宽容与理解引导他正确对待男女同学之间的欣赏。

三、走近弱势心灵,燃起理想之火
潜能生大都基础较差、信心不足、习惯不太好,但是他们并不笨。

对待这样的弱势群体,我们要本着一颗体谅、宽容之心,牵着他们的手,让他们顺利走上学习之路。

首先,分层对待,对号入门。

教师根据潜能生具体情况对其提出一个个合理的小要求,使之自愿走进门,有的只要求把字写清楚、端正,有的仅要求按时交作业,并仔细检查,有的只要求比上一次好……
其次,“得寸进尺”、有张有弛。

在潜能生实现了第一个要求,脚踏实地地走进门坎之后,及时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使之不断进步和提高。

然后,超前激励,扬帆启航。

教师善于用超前的眼光评价激励学生,才有可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优美的风景,在一粒沙子里发现高尚的灵魂。

当然激励不是目的,而是给学生一个“拼”的理由,为他们搭一个“拼”的台阶。

我相信教育者对潜能生的厚爱定会使他们实现“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转变,让潜能生在自主学习的路上扬起理想之帆。

总之,每个孩子都有适合自己的路口,作为班主任一定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相信他们。

这个“路口”不行,还有“下一个”,还有“下下一个”。

教育的神圣,就是引领他们自觉地到达下一个驿站,教育的艺术就是“永远不作结论”,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对象,相信他们的潜力是不可限量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