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煜前后期意象

李煜前后期意象

李煜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从南唐后主沦为阶下囚,这样的人生经历无疑对他的诗词创作有非常大的影响。

当然,事物间的影响是相对的。

从李煜不同时期的诗词创作中同样能看到他内心情感的变化。

这尤其体现在他诗词的意象的选择之中。

李煜词现存很少,三十六首左右。

尽管如此,李煜词在诗词造诣上仍是不可小觑的。

词人“独以典籍自娱,未尝干预时政”[1],将大量时间与精力投身文艺之中。

李煜诗词的格调在不同时期是不同的,但是在差别中又在统一。

不同时期意象的选择不同。

他的诗词的意象的选择前期较为局限,所选取的意象常常是生活所见之景,多描写宫廷生活,词作中多有描写人物形象,宫殿建筑,服饰乐器等意象。

离恨情仇等意象大部分出现在词人创作的后期。

自然意象以及“梦”意象在词人的词作中都有出现,到中后期随着生活环境的转变,加之词人心态的变化,在意境的选择上变得开阔,更加关注人生,包含了有对人生的理性思考,思想内容更加深刻。

近代学者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2]同时,同种意象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特点并且透露出词人不同的情感。

这与词人生活的环境与内心的情感的变化是息息相关的。

由此可见,可以从李煜词作中的意象的选择看出词人情感的变化。

一、前期意象李煜词前期的意象比较局限,其中包括人物形象类的意象,男女情爱的梦意象,以及一些自然景物的意象,通过这些意象的描写展现出词人奢华的生活状态和安于这种生活的心态。

游国恩曾说:“他(李煜)前期有些词写他对宫廷奢华生活的迷恋……是十足的亡国之音。

”[3]同时,不论是前期还是后期,李煜词都有抒发愁绪的词作,前期的这种愁绪一般是闺怨思人的愁苦之情。

虽然是愁苦之情,但是这种愁苦也是建立在平稳的生活之上的。

然而随着唐王朝的不断没落,词人内心也变得复杂,出现了一些有避世倾向的词作。

总体而言,李煜前期词作的创作意象多为生活所见,表达的情感也是十分欢乐的。

(一)生活奢侈的人物形象李煜词中所描写的人物形象包括宫女、舞女形象,渔父形象等,通过宫廷建筑,女性服饰等来描写和表现人物的形象,抒发词人内心的感慨。

词人笔下的人物大部形象美好。

词人处在帝王之家,所生活的环境十分有限,在这个时期词人眼中只能看到奢华的宫廷生活,所表现的大都是宫廷宴会场景,所表达的都是安于这种生活的情怀。

尽管生活物质上极大的满足,但是作为一个君王却有着无心了却君王事的心,词人的内心也是无奈的。

李煜词中的女性形象,基本上都是宴会中的歌女、舞女。

康德在《其判断力批判》一书曾对审美意象的定义有所涉及:“审美的意象是指想象力所形成的一种形象显现,它能引人想到很多的东西,却又不可能有任何明确的思想或概念把它充分的表达出来……”[4]康德对的这种阐述十分符合词人笔下女性意象的特征。

如《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描写了宫廷宴会的欢愉,歌女歌声悠扬,舞女艳姿动人,酒酣时的场景。

歌女们都梳妆好,个个都姿色动人。

殿上宫女鱼贯而出,在殿中来回穿梭。

乐技吹箫不断,歌女的声音不绝于耳,舞女们姿色优美。

随风飘来熏香的名贵的香气。

舞女们梳妆得“明肌雪”,在宴会中“鱼贯列”,换了衣服歌舞一直继续。

歌女的歌声“歌遍彻”。

词人受当时花间词派艳情词的影响,多描写这类人物形象,但是这首词最后两句“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词人笔锋一转,写出了在欢愉的宴乐之后的清静之感。

在《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同样描绘了宴会时舞女、佳人的艳丽形象。

通过词三四两句中的“红锦”,“金钗”这两个意象可以看出舞女穿着的华丽,可以想见宴会中仅仅是娱乐大众的一个舞女的形象就已经如此华丽与艳丽,那么整个宴会场景的奢华与欢愉显而易见。

词第三句一个“皱”字写出了舞女的衣服太长拖到地上,随着舞女们的舞蹈的步伐落在地上随意的褶皱。

不仅写出了服饰的华丽,也可以体会出舞者舞姿的曼妙。

短短两句话将舞女们的形象表现出来,也将宴会时歌舞升平的场景描绘出来。

结合词人当时的生活的环境,词人身为南唐后主,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满足,生活上是闲暇的。

在这个时候词人所看到无非就是宫廷里日常的生活,宴会时的场景就是这个时期词人主要描写的对象,而宴会场景到底有多奢华,就通过宴会中歌女、舞女们表现出来。

但是,词人笔下的女性形象也并不都是向以上词作中表现出来的美好的形象,也有思人离愁的形象。

如《谢新恩》(樱花落尽阶前月)樱花已经落尽,月亮照在阶梯前,女子忧愁的依靠在香薰过的床边上,满满的都是回忆。

回忆去年的现在好像还在眼前,可是怨恨的心绪依旧还在。

女子面容憔悴云鬓不整,思念的泪水已经沾湿了胸前的衣服。

相思之苦无人能解也无法排解,只好将这浓浓的思念之情寄托到梦中。

“双鬓不整”、“泪”等意象将女子因愁思而凌乱的形象表现出来。

这首词虽然也是闺怨词,但是较之前的闺怨词在思想内容上已经有所提升。

这首词中不仅仅是一个女子思念男子的情怀,在此词中也包含了词人的自己内心的愁思,包含了对人生的感叹。

较之前的艳情之作有很大的转变。

之前的闺怨词仅仅是表现男女情爱,内容空洞且没有实际的意义,尽管词作上依旧可见词人功底,但是内容上却是十分狭隘的。

同时,词人词作中也有像《渔父》这样的有避世倾向的作品。

《渔父》(浪花有意千重雪)开篇两句写浪花翻腾好似飘雪一般,桃花李花竞相开放,一派春暖花开之景。

“一壶酒”、“一竿纶”将渔父悠闲的渔民生活描绘出来。

提着一壶酒,撑着一竿纶,这世上像这样的人能有几人呢?词人在最后发问,实则是表露出自己内心向往这种简单的渔父生活。

其二(一棹春风一叶舟)词人想象自己乘着一叶扁舟,和着一轮温暖和煦的春风,一手持着一蚕丝一手持着一鱼钩。

岸边长满了色彩缤纷的花儿,独自一人自己斟酒,在江上波涛中只觉得自己是自由自在的。

这首词是对上一首《渔父》的进一步的想象和发展。

词中“一叶舟”、“一纶茧缕”、“酒满瓯”等意象将渔父畅游江中喝酒赏花的景象描绘的十分生动。

由这两首词可见词人不愿面对凋零生活寻求避世的内心情感。

词人面对所处环境的败落心理上寻求避世的安慰,词人内心深处的孤独惆怅显而易见。

结合当时词人所处的社会生活状况,南唐已经岌岌可危,加之词人安于现状以及避世的心态,内忧外患,当所有的一切压到他的身上时,他却无力挽回。

又加之妻儿的不幸,国力衰微。

这段时期的诗词创作与之前的创作格调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诗词的意象变得开阔,内容上变得丰富,不再是局限于宫廷和闺怨之中,情感也变得丰富。

这个时期他徘徊,他矛盾,面对应该承担的责任他无力应对,面对妻儿的不幸他不知如何排解,国家的不幸,自己的不幸,只能寄托在诗词的创作之中。

从词人在词作意象的选择上,可以看出他内心的痛苦与不安。

(二)纸醉金迷的情爱梦境李煜前期关于梦境的描写多为男欢女爱的春梦。

如《菩萨蛮》(蓬莱院闭天台女)描绘的是一情郎偷偷幽会女子的情形,从男子的言行和心理活动来刻画两人的情感。

词的上阕写男子初到女子的居处,暗见女子睡态的情景。

下阕写女子醒后与男子相见的情形。

“最能产生效果的只能是可以让想象自由活动的那一顷刻了。

我们越看下去,就一定能在它里面愈能想出更多的东西来。

”[5]线条的流动,是想象的舞影。

词上阕三四句“翠云光”、“绣衣香”写出女子熟睡的情态,该女子头发乌黑,枕头被抛在一旁,女子身上散发出淡淡的幽香。

词最后两句女子惊醒之后,看见是情郎,脸上慢慢浮现出笑容,两人想看无语却柔情无限,将两人之间情意深切表现出来。

其二(铜簧韵脆锵寒竹)大胆表露一男子对一位弹琴女子的一见钟情。

奏乐者的玉手在琴弦上弹奏出美妙的音乐,乐曲非常的好听,但是奏乐的人更美。

男女二人眉目传情、心意相通。

下片笔锋一转,宴会后情意却都成空,只能在梦中再见。

整首词大胆直露,不拘礼节,是词人对帝王生活的又一次展露。

“纤玉”将女子美好的形象描写出来,“眼色”、“秋波”这一句将女子大胆表露自己情感的态度描绘出来,于此,该女子的形象就出现在读者眼前。

这三首词有女子赴约的场景,男子偷偷幽会女子的场景,男女双方在宴会中一见钟情的场景,人物特点鲜明,情感表露大胆直接,将男女之间的情爱描绘出来。

通过对人物服饰,情态等意象的描写将人物的形象表现出来,通过这些人物的情态可以透视出词人的情感世界。

这两首表现男女情爱的词描写得十分直白,展现了词人纸醉金迷的生活,结合词人的生活处境,词人衣食无忧,政治上无心过问,在这时期词人关注自己,关注风花雪月之事,由此可以看出词人自己对待感情的直接与坦白。

故詹安泰先生说李煜此时的词作是:“内容充实而意味不够深厚,描写精细而笔触未能沉着。

”[6](三)安逸舒适的自然意象词人前期的自然景物的意象主要包括“月”和“花”等意象,词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主要是渲染当时的气氛,表露词人内心的情感。

如《菩萨蛮》(花明月黯笼轻雾)描写了一女子赴约的情状。

在一个花朦胧,月朦胧,雾朦胧的晚上,女子终于要和情郎见面,又是兴奋又是紧张。

放慢脚步,用手提着金丝绣鞋,迅速下了台阶,一溜烟跑到画堂南畔,拥向自己的思念的人。

这首词中女子是小周后,词人将自己与小周后见面时小周后的形象描写得十分生动。

词开头第一句对“花”、“月”、“雾”的精准描写营造出一个朦胧浪漫的意境。

再如《喜迁莺》描绘出了一个思念舞女的形象。

天已经微亮,月亮也渐渐落下,只有星星点点的云,而“我”却还无法入眠。

只是因为半夜梦见了思念已久的人,淡淡的相思之情慢慢蔓延。

想要借着雁儿来寄托自己的思念,却只能依稀听见雁儿遥远的声音。

莺鸟飞散,残花迷乱,深院里一派寂寞。

院子里满地的落花残叶,由着它落尽,等着思念的人归来一起赏。

词中出现大量的自然景物的意象,“晓月”、“宿云”交代环境,天已经快到早上了,残月也慢慢下坠了,词的开头就奠定了整首词悲凉的基调。

用“芳草”代替思念的人,犹然可见所思伊人的情态美好。

同时艳而不俗,给人以清新之感。

在从这个意象的选择可见词人的闺怨词虽然承袭了花间派的艳丽,却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下阕“啼莺”、“余花”、“片红”这些自然景物呈现出一派思念尤深的气氛。

从这些自然景物的选择之中可以看出词人尽管思人情深,但是这种情感依旧局限在花间词的闺怨情感之中。

从这些自然景物的意象中可以词人生活状态的安闲。

二、后期意象李煜沦为阶下囚,从此过上了寄人篱下的囚徒生活。

这一时期李煜词的风格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国破家亡,他不忍回望南唐的黎民百姓,不忍心看到世事这般的变化,不忍心面对自己如此的遭遇。

他将他这一腔愁苦,一腔怨恨,一腔无奈都寄托在他的词中。

后期的词人的词作中的意象变得十分丰富,词的意境十分开阔,情感表达多为离愁别绪以及对故国的思念。

词人后期词作中的意象修饰词也褪尽了前期的脂粉气,形成“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7]的特点。

这个时期词人经历了各种遭遇之后也开始了对人生的思考,词作中也包含了感慨人生,思考人生的内容,思想层次有所提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