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高校德育中“隐性德育源”的开发

论高校德育中“隐性德育源”的开发

论高校德育中“隐性德育源”的开发隐性德育与显性德育是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 , 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赖 , 既对立又统一。

如果把高校的德育工作比作一座巨大的“冰山” ,那么 ,显性德育犹如那浮于海面之上的部分 ,是“形而上部分” ,它虽令人瞩目 ,却只是冰山一角 , 而隐性德育好似冰山海面之下部分 , 是“形而下部分” ,它虽隐而不露 ,却更加蔚为壮观 [1] 。

高校德育应该探索出一条“显隐结合”、“双腿走路”、“二轮驱动”、“彰显特色”的德育模式。

一、隐性德育的渊源隐性教育是1968年美国教育家和社会学家菲利普?w?杰克逊在其著作《班级生活》中首次提出的 , 当时称之为“隐性课程”, 这种观点很快得到学者们的肯定。

上世纪 70年代, 随着隐性课程理论研究的深入 ,学者们渐渐认识到 , 隐性课程中获得的价值、观念不仅隐含在学校的“非正式文化的传递”之中 , 同时也潜隐于校园之外的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之中 ,于是, 隐性教育作为隐性课程的一个上位概念出现了 , 世界各国的学者们就开始研究和挖掘隐性教育。

人们不仅把视野由校内扩展到校外 , 而且也由教学深入到德育 , 于是就出现隐性德育这个概念。

所谓隐性德育 ,就是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教育目的是明确的、显性的 , 但采用的教育手段是隐蔽的 , 教育的内容、目的是深藏在各类活动及载体中、隐藏在友好和无拘无束的氛围中 , 受教育者感觉不到自己是处于被教育的地位 ,而乐于接受教育者的思想 , 从而达到了教育者的预期目的[2] 。

隐性德育的一个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它不带有强制性, 而是靠学生自身的体验、情感、活动来接受教育 , 它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 ,通过潜移默化 , 熏陶、感染、同化、兴趣逐步产生累积效应 , 进而通过大学生自身的主体选择内化为自身的“德性” ,在实际生活中指导自己的行为。

二、“隐性德育源”的理论内涵隐性教育是指隐藏教育目的 , 通过将教育性因素渗透到教育对象日常接触的环境、文化、网络、娱乐、舆论、制度、管理、服务等具有教育功能的非正式教育载体之中 , 引导教育对象主要经由非认知心理获得教育性经验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3] 。

从外延而论 , 隐性教育涵盖以班级隐性课程、正式课程内含的隐性因素、大型活动的道德感染等为主要形式的隐性课程, 以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传统 , 以及以物化建筑、文化设施、网络环境等为主要载体的环境情境三个重要而基本的方面 [4] 。

隐性教育内涵十分丰富 , 其外延主要包括隐性课程、文化传统和环境情境三个方面。

隐性德育也主要以隐性德育课程、文化传统和环境情境为载体 , 引导学生在体验、分享中获得身心和个性发展以及价值观、理想信念和道德观念的活动过程及其方式 [5] 。

大家知道 , 磁场有磁场源即产生磁场力的物质 , 隐性德育也有“隐性德育源” (张祖华 , 《隐性德育的磁场理论观》 :《现代教育科学 ?高教研究》 2010年第 5期)即产生隐性德育功能的物质。

上面我们分析隐性德育主要以隐性德育课程、文化传统和环境情境为载体。

因此 ,隐性德育的“隐性德育源”也主要存在于这三大领域 :隐性德育课程、文化传统和环境情境 , 下面分析这三个“隐性德育源”。

(一)课程中的“隐性德育源” 学校课程方面的隐性德育课程主要存在于德育专门课程、各专业学科课程及活动课程与教学中的不自觉和非预期的德育影响三种类型 [6] 。

学校显性课程诸如学校开设的专业课、基础课、公共课等可以用文字或符号为载体而显现于外的文化 ,它的授课方式是经过有计划、有组织、有意识地进行的 ,称为显性课程 ; 另一种是诸如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精神气质等难以用文字或符号来表达而不显于外的文化 ,称之为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以其潜隐性、愉悦性和情感性的特点 ,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发挥着独特的隐性德育功能 ,课程中的“隐性德育源”主要存在于以下几方面:1.显性德育课程中的“隐性德育源”。

其实 ,显性德育教育与隐性德育教育往往相互交织在一起 , 分属道德教育的两个方面即一种道德教育过程中同时存在着两种教育方式 ,隐性德育教育往往隐含在显性德育教育中。

如在进行德育理论知识的传授活动时,所传授的知识内容是外显的 , 是人们注意的中心 ,属于显性德育教育;但是传授者的授课方式、教学态度、师生关系、传授者的人格魅力、衣着外貌、情感气质等 , 并非受教育者正式注意的中心,也不是公开的教育内容 , 属于隐性德育教育。

2.各科课程中的“隐性德育源”。

各科教师必须认识到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书 , 更重要的在于育人 , 即在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 认识到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德育工作最有效的途径 ; 认识到自己不仅是一个“授业解惑者” , 更应该是一个“传道者” , 各科教师同样有责任将德育目标渗透到各科教学内容中去 , 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课外学术活动中的“隐性德育源”。

课外学术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延伸 , 它由于具有参加者的自觉性、主讲者的权威性、研究问题的前瞻性、研究方式的多样性、活动形式的开放性, 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 ,其潜隐的道德价值更易为学生所接受。

因此 ,有目的、有组织、有意识地用课外学术活动进行隐性德育渗透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二)学校文化传统中的“隐性德育源”近年来, 高校越来越重视校园文化传统对学生的育人功能。

笔者认为 , 文化传统包括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制度等人文因素,校训是我们建设一所大学的理念、思想, 对学生会留下深刻印象 ;校风、教风、学风是由实施一定的办学思想、办学方针所凝集成的风气 , 其核心就是师生在继承学校的历史传统精华和发扬时代精神中形成的价值观、道德观、文化观、生活观 ; 学校制度主要包括班级、学校教育中领导体制、规章制度、领导风格、管理模式等存在的非预期的德育影响。

学校制度文化是重要的德育资源,在教育实践中 , 这些因素对学生价值观念、道德品质的影响是普遍存在但又往往被忽视的。

这些因素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学生,如果加以正确引导 , 将发挥积极的德育教育功能。

(三)环境情境中的“隐性德育源” 学校环境是由一定的物质因素和人文因素构成的一种富有感染力的真实的道德环境。

在进行德育教育时 , 创设、利用这种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这种环境不仅会使德育教育植根于生动而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中 ,并且会使学生在其中耳濡目染 , 受到同化 , 逐步养成美德。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 用环境进行教育“是教育过程最微妙的领域之一”。

校园环境有硬环境和软环境之分。

具体来讲硬环境包括学校的生态环境、校园的整体规划、校园内的经营布置、建筑样式、教育设施等。

软环境包括学校的知名度、校纪、校风、大师数量、校园内的人际关系、学生社团的数量与规模、学术氛围、校园课余活动、学校与社会的关系 [7] 和报刊、广播、网络等舆论媒体。

学校应通过校园环境的建设 , 来营造整洁怡人的自然环境和催人奋进的人文景观 ,寓教于物 ,寓教于景。

优美的校园环境具有无声的教育力量 , 它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是课堂教学所无法替代的。

三、“隐性德育源”的挖掘(一)挖掘学校课程中的隐性德育元素1.挖掘显性德育课程中的隐性德育元素。

德育课教师是高校德育的专职队伍 ,在教学时 ,要全面、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品质教育 , 同时要以自身的人格和情感气质去感化学生。

即在把握好外显的德育课内容的知识性、全面性、严谨性、前瞻性的基础上 , 在自身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教学态度、授课方法、师生关系、个人魅力、情感气质上下功夫 , 使整个教学过程能在平等、宽松、和谐、自然的氛围中进行 , 具有生动性、趣味性、活泼性、愉悦性 , 引导学生在理性和感性的交汇中 ,直接和间接地接受教师传递的德育信息。

毫无疑问 , 高校的德育课乃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传播的“主阵地” , 在这个传播的过程中 , 仅靠教师的灌输、说教是不够的 , 必须把灌输与渗透结合起来 , 把德育理论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 把课堂上的显性德育教育和隐性德育教育结合起来 ,注重德育的政治化与情感性相结合 , 注重德育灌输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统一 , 以平等交流与个案商谈的方式走进学生的心灵 , 以师友般的热情与亲和帮助学生进行理性选择以耐心细致的思想疏导占领大学生的精神领地 , 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实现主流思想道德的渗透与内化。

2.挖掘各科课程教学中的隐性德育元素。

各科教学的内容,教学过程的安排 , 教学方法的使用 , 教师自身的人格修养都蕴含着丰富的隐性德育因素。

这些教育因素对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以合适的方式向学生呈现这些道德教育资源 , 并努力创造、开发和挖掘各种潜在资源的道德教育性。

道德教育资源在它没有为学生意识到从而能够产生教育作用之前只是潜在的资源 , 并没有成为现实的教育力量。

因此 , 教师应在对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和形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 从学科专业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等角度提出渗透德育的要求 ,发掘和提炼蕴含在其中的德育因素 , 把德育因素融入教学和相关的科研训练中。

(二)挖掘学校文化传统中的隐性德育元素1.校训。

校训是我们建设一所大学的理念、思想 , 对学生会留下深刻印象。

校风的德育作用 , 就在于能促进个人将人生价值内化 , 成为自己的一种心理定向 , 有意或无意地按照它的基本精神来塑造自己 , 这是一种最宝贵的精神力量。

新中国成立前 , 清华大学的校训为“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 ,新中国成立后 ,清华大学把校训改为“严谨治学 ,勤奋学习 ,自强不息” ,后来又改为“严谨,勤奋, 求实,创新” ,这些随着时代不断变化的校训正反映了清华大学关注发展、孜孜追求、永不懈怠的校风。

清华大学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中国乃至世界的一流人才看来绝非偶然。

高校一定要把校训建设放在一个重要位置 , 用好用活这样一个隐性德育的法宝。

2.校风、教风、学风。

良好的校风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氛围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 潜移默化地对他们的行为起规范、约束、推动和导向作用 , 并内化为人的素质 , 达到“润物细无声”之功效。

课堂教育是校园文化育人的主要形式 , 教师的言传身教、师德的影响会直接使校园精神在师生中产生共鸣 , 要扎实开展师德教育制定师德规范 , 建设优良教风。

要制定完善大学生行为规范的制度,严格管理 ,特别是课堂秩序和考试纪律的管理 ,营造良好的学风。

3.提高学校制度文化的民主性、公正性。

首先 , 高校在制定、完善学校规章制度时 , 要特别强调体现学生的“民主参与”理念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 ,创设条件 ,开辟渠道 ,促进学生对学校制度的认同,充分发挥高校制度文化的德育功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