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校德育与隐性课程探讨论文

高校德育与隐性课程探讨论文

高校德育与隐性课程探讨论文一、对隐性课程的认识(一)隐性课程的含义自1968年美国学者菲利普·W·杰克逊在他的《课堂生活》一书中首先提出“隐性课程”这一概念以后,课程领域里先后出现了“自发课程”“隐含课程”“无形课程”“非正规课程”等概念,国际上掀起了一场关于隐性课程研究的热潮。

随着对德育隐性课程研究的深入,国内外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隐性课程”的概念,按照权威性的《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的见解,隐性课程是指形成学生的非正式学习的各个要素,这些要素在学校课程手册中没有得到明确的规定,它们被看作是一部分隐藏的、无意的甚至是完全没有得到承认的学校生活经验,但又经常地有效地对学生发挥着影响。

根据隐性课程的定义,我们认为:1.在概念的归属上,隐性课程作为课程的组成部分,它的归属概念应该是学校文化。

[1](74)首先,因为“课程”是“教育”的下位概念,作为教育的“衍生物”和体现教育要求的手段,课程应具有教育的一切属性,即目的性、方向性和计划性;其次,在教育学范畴内,课程是指依据教育目的及其具体化的教育目标规范的教育内容,定义中的“教育内容”应该指文化。

2.在概念的外延上,隐性课程是课程的一个下位概念,是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学上所讲的课程严格来说是“学校课程”,是在学校内部开设的,所以隐性课程是学校生活经验中除显性课程以外的影响,不包括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3.在概念的内涵上,隐性课程作为一种“隐藏的、无意的甚至是完全没有得到承认的学校生活经验”,它不直接指向学科内容,是偏向于非学术性的。

4.隐性课程是与显性课程相对立的一个概念,两者一起构成了学校课程体系。

(二)隐性课程的特点与显性德育课程相比较,隐性德育课程的特点主要表现如下几个方面。

1.作用方式的潜在性与间接性作用方式的潜在性是隐性德育课程区别于显性德育课程的最根本的特点。

显性德育课程是通过正式的教学来进行,对于社会角色具有直接的、外显的影响力;而隐性德育课程是潜伏在显性课程之后,通过间接的、内隐的和潜在的方式作用于受教育者。

2.作用途径的广泛性与开放性当前高校德育显性课程的实施在途径上虽然种类繁多,但实质上是一个较封闭的系统,主要可以概括为三种途径和方式:一是由思想政治课教师实施的各种名称的政治课和思想品德课程;二是由各任课教师在各门文化课程教学中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三是由学校行政人员、辅导员、班主任及各类社团组织的各项德育工作。

与显性德育课程相比较,隐性德育课程的作用途径更加的广泛而开放,隐性德育课程不仅广泛地潜伏在受教育者的各项有目的的德育活动之后,而且广泛地隐含在一切的教育环境的体制与气氛之中,甚至广泛地隐藏在受教育者的整个学校生活之中。

3.作用过程的无意性与渗透性高校显性德育课程无论是在课程的总体设置上还是具体的操作中,都是具有非常明确的目的,教育者在实施显性德育课程时也会通过各种方式非常明确地把课程的目的传达给学生;学生在接受隐性课程教育时,虽然有认知的参与,但更多的是有情感、兴趣之类的非认知心理的参与,这种作用往往是通过无意识对受教育者进行渗透的。

无意识“是指人的现实的文化心理结构,也即是未经过思想加工整理过的人们的精神状态、心理定势。

”[2]隐性德育课程正是通过渗透到受教育者内心深处并通过学生无意识的摄取机制而实现教育作用的。

4.作用效果的非预期性与二重性一方面,明确目的性与作用方式的直接性使得显性德育课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教育者还能通过学生的反映对教学全过程进行有效地控制与调节而使显性课程具有较强的可控性,从而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因此,显性课程具有较强的预期性。

由于隐性课程是通过潜在的、间接的方式作用于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在无意中受到潜移默化熏陶的,是难以预测、难以估计到的,因此,隐性德育课程的作用效果具有非预期性,与其效果的非预期性相伴而来的是其作用效果的二重性,即隐性课程对学生施以的影响,既可能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养成的积极影响,又可能是阻碍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消极影响。

5.作用结果的体悟性与深刻性显性德育课程往往是强调教给学生“有关道德的知识”而忽略学生的内化机制。

杜威在其《教育中的道德原理》一书中区别了两个概念:“道德概念”和“关于道德的概念”。

所谓“道德概念”是把这种观念“在行动中见效果,使行为有所改变”,使之“成为品性中的一个部分”;而“关于道德观念”就是直接传授道德知识的教育,也称为知性道德。

杜威认为这种教育“即使讲得最好,也是在数量上比较小的,在影响上也是微弱的”[3]。

因此,德育内容(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和价值观等)只有通过心灵的特殊体验和领悟,才能内化为学生的道德理念,约束学生行为。

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的隐性德育课程正是迎合了这一特点,学生在接受隐性德育课程教育时虽然有认知的参与,但更多是情感、态度、价值、兴趣等非认知心理的参与,是学生内心的一种体悟结果;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往往不仅仅是停留在认知的层面,而是内化为学生情感、意志、人格、价值观等深层次的道德品质与素养中,因此,其作用效果非常持久和深刻,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

二、隐性课程的构成要素与功能(一)隐性课程的构成要素从隐性德育课程存在形态进行分析、归类,高校的隐性课程主要由以下几种要素构成。

1.潜伏在“两课”和各科教学活动中的教学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课程教学是教学形态隐性德育课程的载体。

教学是实施教育的基本途径,也是学校工作的中心。

在“两课”和各科教学活动中,学生在学会和获得预期的学术性知识的同时,还会无意识地获得非学术性的知识,自发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态度、情感、兴趣、意志和信念等,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隐藏于各种正规德育课程以及各学科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因素是潜在的,主要包括有教学指导思想、教师的人格榜样、教师的期望、师生关系、教学过程中教师传递信息的方式以及奖惩方式等,[4]这些因素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发生着深刻的影响。

2.隐藏在活动性德育课程中的活动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活动性德育课程是活动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的载体。

活动性德育课程是指学校中有着预定目的、内容与作用的党团活动、班级活动、主题活动等,在活动性德育课程中,学生是作为主体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的,与专门的认知性德育课程中的隐性德育因素相似,专门的活动性德育课程中也隐藏着各种隐性德育课程的因素,如活动目的背后的组织者的理念、活动组织方式背后的组织者的策略、活动过程中参与者自身的体悟等。

3.暗含在校园物理环境中的物质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校园物理环境是物质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的载体。

校园物理环境主要是指由学校的建筑物、文化设施、生态环境、班级环境以及各种徽章、标志、服饰等物质形态的环境所营造的校园文化。

从学校的教学楼、办公楼、宿舍楼等校舍建筑的设计,到图书馆、体育馆、游泳池、舞厅等文化娱乐设施的布局,到校园里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生态环境的保护,到班级中教室的空间安排、黑板报与宣传画的渲染,到校旗、校徽、校服、校歌的创设,无不展现着建设者与教育者的独具匠心,无不暗含着大量的教育因素和内容。

4.渗透在学校制度文化中的制度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学校制度是制度形态隐性德育课程的载体。

制度即规定,是维护各种社会关系的规章体系。

学校的规章、守则和组织是学校教育结构的特性,也以隐蔽的方式对学生产生德育功效。

它具体包括学校的组织结构、领导者的思想观念与方式、教学管理方式及其评价体制、学生宿舍生活管理制度及学生一切活动的安排方式和规章制度本身的健全与合理性等。

这些制度与体制对于规范学生的行为所起的影响是极其复杂的。

[5]5.弥漫在校园生活中的精神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精神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往往没有具体的载体,从空间上说,它弥漫于学校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从时间上说它弥散在校园生活的每一个环节。

它主要是通过深浅不同的两个层次展现出来,一是深层的文化底蕴,是由学校成员的共同的实践活动并经过历史的积淀、选择、凝聚、发展而来的,如学校的办学理念、奋斗目标和校风学风等;二是外显层的心理文化,由学校成员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来的舆论环境、社团关系、个体关系、具有校园特色的闲暇方式、课余的文体活动等。

学校中特定的文化、心理内容集中反映了校园的历史传统、精神风貌以及学校成员的共同追求与价值取向,它是通过感染、暗示和模仿等心理方式作用于学生的,使学校校园形成一个巨大的心理场,对每一个成员都产生着难以抗拒的效应。

[4](二)隐性课程的功能隐性德育课程的特点与结构,决定了隐性德育课程在高校的德育过程中发挥着显性德育课程不可替代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认知上的导向功能道德认识是个体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认识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隐性课程通过前面分析的各种复杂多样的因素作用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学校的活动、学校的环境、学校的制度、学校的氛围等都在认识上给学生提供参照体系,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增强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科学的人生观。

2.情感上的陶冶功能道德情感是关于人的举止、行为、思想、意图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而产生的情感体验,道德情感具有调节的功能,影响着道德认识的形成及其倾向性,道德情感形成具有自发性和情境性,隐性课程所具有的潜在性、渗透性、无意性等特性正是切合了道德情感的这一特点,因此,与显性德育课程相比较,隐性德育课程在道德情感的形成过程中所发生的影响更为深刻。

学生沐浴在学术研究氛围浓厚、文化底蕴深厚、环境设置幽雅、精神追求执著的高校校园当中,一种清新、舒适、优美之感自然而生,使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熏陶,感情得到升华。

3.意志上的磨炼功能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克服困难去完成预定的道德目标,以实现一定道德动机的过程,学生道德意志是通过在其日常生活中的长期磨炼而成的,它是调节道德行为的内部力量。

通常表现为在实现道德目标时的积极进取或坚忍自制两种形式。

隐性德育课程在学生意志的磨炼上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校风学风等精神形态的激励方式激发学生的斗志,激励学生为实现其德育目标而积极进取;二是通过学校的有关规章制度等形态的强制方式形成一种强大的内驱力,使学生有意无意地就范,逐渐学会坚忍自制。

4.行为上的规范功能道德行为是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各种行为,人的道德面貌最终是以其道德行为来表达和说明的,它是人的道德意识的外部表现形态,是学生思想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学校中的物质文化环境的设置、制度文化的管理、精神文化的创设都渗透着学校的道德要求和教育意志,通过暗示、舆论、从众、期望等心理机制给学生造成潜在的动力与压力,对学生的行为起着重要的约束作用。

三、高校隐性课程的建设(一)加强显性德育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的结合,开发课堂教学中潜在的隐性德育课程道德认识是品德形成的基础,道德认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品德的水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