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知识复习三 溶液(第6至8三节)知识要点: 1. 溶液(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特征:溶液时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3)溶液的组成:⎩⎨⎧的物质。
多为水。
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态。
可以为固态、液态或气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液 m (溶液)=m (溶质)+m (溶剂) 2.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定义: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注:① 要指明一定温度、一定的溶剂量。
如室温下,100g 水中溶解31.6g 硝酸钾达到饱和,若升高温度或增大溶剂量,原饱和溶液就变为不饱和溶液。
② 要强调饱和溶液是对某种溶质而言。
如温度为T 时,某溶液不能再继续溶解氯化钠,但可能还能继续溶解蔗糖,则对于氯化钠来说溶液是饱和溶液,而对于蔗糖来说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升高温度或加入溶剂特殊规律(适用于2)(OH Ca ): 饱和溶液降低温度或加入溶剂不饱和溶液3. 溶液“浓、稀” 与饱和、不饱和的关系(1)溶液的浓稀,是指一定量溶剂中溶质的相对含量的多少,溶质相对溶剂来说比较多则浓,少则稀,与温度无关。
饱和和不饱和是溶质溶解是否达到最大限度,受温度和溶剂量两个条件的限制,与溶液的浓稀无关。
(2)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不同,溶解能力强的物质,很浓的溶液可能仍为不饱和溶液,溶解能力弱的物质,很稀的溶液可能已经饱和。
(3)对于同一种溶质的同种溶液来说,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4. 溶解度(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理解此定义要抓住五个要点:①在一定温度下②在100克溶剂里,未指明时,一般溶剂为水。
③饱和状态④在这种溶剂里⑤所溶解的质量(2)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①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
同一温度下溶质、溶剂不同,溶解度不同。
②温度。
大多数固态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少数物质(如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也有极少数物质(如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3(4)气体溶解度——该气体在压强为101kPa,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时的气体体积。
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②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5.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6. 过滤和结晶(1)过滤:把不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跟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
(2)结晶: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
(3)结晶的方法:①冷却热饱和溶液法: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固体物质,如分离NaCl和KNO3的混合物,降温后首先析出KNO3晶体。
②蒸发溶剂法: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的固体物质,如从海水中提取食盐。
(4)物质分离和提纯的方法物理方法:①过滤法:分离液体与固体。
如除去KCl中混有的MnO2是将混合物溶解于水,再过滤,最后将滤液蒸干。
②结晶法:根据可溶于水的两种固体在水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同而加以分离的方法。
如除去KNO3里少量NaCl是先溶解制成热饱和溶液,冷却结晶再过滤,得KNO3晶体。
③蒸馏法:利用沸点不同分离互溶液体混合物的方法。
如将酒精和水的混合物分离。
④洗气法:利用气体混合物中各种气体在水中和其它吸收剂中的溶解度或反应情况的差异加以提纯分离的方法。
如将混有CO2的H2气体通入NaOH溶液以提纯H2。
此外还有化学方法。
7.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100%溶质的质量分数ω=溶液质量注意:(1)溶质质量指已溶解在溶剂里的质量,不一定等于加入的溶质的质量。
(2)两种溶液混合时,质量可以相加,体积不能相加。
(3)溶质的质量分数是一个比值,没有单位。
(4)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表示一定量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越多,溶液越浓;反之,表示一定量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越少,溶液越稀。
8.9. 有关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几种类型(1)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于溶质质量分数(ω)的相互换算 (2)溶质质量分数(ω)与溶液体积、密度有关的换算 溶液体积ρ⨯ρ÷m (溶液)ww⨯m (溶质) (3)溶液的稀释与浓缩的计算m (溶液)前×ω (溶液)前=m (溶液)后×ω(溶液)后 (4)根据化学方程式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典型例题】[例1]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均一、稳定的液体就是溶液B.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纯净物C.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D. 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液体解析:溶液是指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所以C 正确;A 错在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蒸馏水、无水酒精等;B 错在纯净物;D 错在溶液不一定是无色透明的,如CuSO 4溶液呈蓝色。
答案:C[例2]下列有关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B. 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C. 在一定温度下,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D.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解析:A 没有指明一定温度,该溶液就不一定是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如微溶于水的2)(OH Ca 在一定温度时其饱和溶液就是稀溶液。
很多溶解度很大的物质,其浓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答案:D 。
[例3]下图是A 、B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1)在____________℃时,A 、B 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在t 2℃,A 物质的溶解度比B 物质的溶解度________(填“大”或“小”)。
(2)当B 物质的溶液接近饱和时,采用三种方法,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均可使其变为饱和溶液。
解析:曲线交点处表示对应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故将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不能采用降温方法。
答:(1)t 1,大。
(2)①增加溶质B ;②蒸发溶剂;③升高温度。
[例4] 判断下列事实的正误。
(1)凡是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
( )(2)50克20%的酒精溶液和50克60%的酒精溶液均匀混合后,溶液的体积分数为40%,溶液的体积与混合前总体积相同。
( )(3)取m 克氯化钠与n 克水充分混合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一定等于(m+n )克(4)取m 克胆矾溶于n 克水中(胆矾完全溶解),所得溶液质量为(m+n )克,其溶质质量分数为%)(n m m+。
解析:(1)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虽澄清透明,但不一定无色。
如高锰酸钾溶液颜色为紫色,硫酸铜溶液为蓝色,氯化铁为黄色,硫酸亚铁为浅绿色。
因此,(1)是错误的。
(2)等质量不同质量分数的同溶质的溶液混合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混合前质量分数的数值和的平均数。
即(20+60)/2=40,所得溶液质量分数为40%,酒精溶液的质量等于(50g+50g )=100g 。
但体积分数不等于40%,因为不同质量分数的溶液中其密度不同,所以质量分数≠体积分数。
由于溶液的密度不同,在20%的酒精溶液与60%酒精溶液混合时,乙醇分子与水分子的相互运动而进入空隙,所以不同密度不同质量分数的酒精溶液混合后,其总体积减小。
(3)这里氯化钠m 克和水n 克都为不定质量。
首先涉及到某温度下氯化钠的溶解度,此题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当某温度下,氯化钠与水的质量比等于或小于某温度氯化钠溶解度的数值时,此时所得溶液质量为(m+n )克,溶质为m 克。
第二种情况是当某温度下,氯化钠与水的质量比大于某温度氯化钠溶解度的数值时,此时所得溶液质量一定小于(m+n )克,其溶质也必定小于m 克,因为m 克氯化钠中一部分没溶解。
(4)此题是在胆矾完全溶解的条件下来考虑问题。
胆矾是五水合硫酸铜,是一种结晶水合物,含一定量结晶水,其化学式为CuSO 4•5H 2O 。
胆矾溶于水时,结晶水进入到溶剂,所以溶质应是CuSO 4(无水硫酸铜),而溶质质量分数必定小于%)(n m m+。
我们用一实例来验证一下,用5克胆矾溶于95克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一定小于5%。
CuSO 4•5H 2O~CuSO 4250 1605g x 250:160=5g:x ,解得x=3.2g w (CuSO 4)%2.3%1009552.3=⨯+=克克克答:(1)×(2)×(3)×(4)×[例5]下列混合物适宜于用过滤法分离的是( )A. KCl 和NaNO 3B. 水和酒精C. Na 2CO 3和CaCO 3D. MgSO 4和ZnSO 4解析:A 、D 两组中的固体物质都是易溶于水的物质,过滤法不能达到分离的目的,而水与酒精都是液体,互溶后仍都可以透过滤纸,因此也不能采用过滤法。
而C 组中Na 2CO 3能溶于水,CaCO 3不溶于水,可采用过滤法分离.答:C 。
[例6]将两杯20℃时的食盐饱和溶液,甲为500g ,乙为1000g ,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分别蒸发掉15g 水,析出的食盐晶体的质量( )A. 甲=乙B. 甲<乙C. 甲>乙D. 无法判断解析: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个定值,甲、乙两份饱和溶液的质量虽然不相等,但每15g 水中溶有的食盐是相等的。
若各蒸发掉15g 水,原来溶解在这15g 水中的食盐就析出,析出的晶体质量相等,而与原饱和溶液的质量无关。
答案:A 。
[例7] 20℃时,将某硝酸钾溶液,第一次蒸发掉10g 水,冷却到原来的温度,析出晶体0g ,第二次蒸发掉10g 水,冷却到原温度,析出晶体3g ,第三次蒸发掉10g 水,冷却到原温度,析出晶体质量为( )A. 等于3gB. 不等于3gC. 大于或等于3gD. 小于或等于3g解析:原溶液第一次蒸发掉10g 水没有晶体析出,此时所形成的溶液可能是饱和的,也可能仍为不饱和。
当第二次蒸发掉10g 水析出3g 晶体后形成的溶液一定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因此当第三次蒸发掉10g 水时,析出晶体的质量最少应为3g (第一次蒸发后恰好饱和时),也可能大于3g (第一次蒸发后仍为不饱和溶液时),因此答案应选C 。
答:C[例8] 32.5克锌粒与280克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
试求:(1)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生成物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析:此题为溶质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一道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