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改革以来的中国农业经济学——《中国农村经济》刊文视角的回瞰

改革以来的中国农业经济学——《中国农村经济》刊文视角的回瞰

2014.12-77-改革以来的中国农业经济学*——《中国农村经济》刊文视角的回瞰冯开文1原正军1、2王任1李军1内容提要:本文以《中国农村经济》刊文为素材,通过文献统计和分析,揭示了1985~2010年间中国农业经济学研究主题、研究重点的变化趋势以及中国农业经济学研究理论和方法演进的基本态势,并从“三农”发展实践等层面探索了农业经济学不断进展的原因。

本文指出,投身并服务于“三农”实践的要求,是中国农业经济学取得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关键原因。

而在注解实践的同时,农业经济学研究也为实践提供先导性的引领;在整体不断优化提升的态势中,农业经济学适时采用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也充分体现了自身的固有特性。

关键词:中国农业经济学期刊论文《中国农村经济》一、引言以农村改革为起点,以改革开放为主旋律,中国经济已高速增长了30余年,中国农业经济学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总结过去,鉴照未来,是今人不能不做的反思。

无疑,改革以来中国农业经济学的发展是一幅鸿篇巨制。

期刊论文,尤其是《中国农村经济》刊载的论文,是一个有代表性的观察中国农业经济学发展的视角。

这是因为:《中国农村经济》论文具有重要影响。

“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这一农业经济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民间奖项,所评选出的在农村政策咨询研究、理论研究、调查研究、方法研究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作品中,《中国农村经济》所发表论文的数量位居其首。

该奖自2004年设立以来,五届共评选出优秀论文50篇,从图1可以看到,《中国农村经济》发表的论文有12篇获奖,占总数的24%。

相关机构对学术期刊的评价也体现出《中国农村经济》论文的代表性。

在国内三家权威的学术评价机构——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来源期刊”、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的农业经济学专业学术期刊评价中,《中国农村经济》的影响力均位居首位。

在国际影响力方面,根据《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年12月30日报道,由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学术文献国际评价研究中心依据国际影响力指数、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国家他引影响因子等指标完成遴选并发布的“2013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中,《中国农村经济》在112种中英文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名列第23位;在经济学类期刊中排名仅仅位居*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期刊论文视角的当代中国农业经济学发展研究”(批准号:13YJA790020)、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京郊各类合作社协调发展研究”(批准号:13JGB057)和中国农业大学与新疆塔里木大学合作研究课题“当代中国农垦制度变迁研究”的部分成果。

改革以来的中国农业经济学-78-“China and World Economy ”、《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世界经济与政治》之后,明显处于国内前列,地位突出。

有学者也对以上评价大加赞同。

例如,唐云富等(2012)指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主办、创刊于1985年的《中国农村经济》,是目前公认的农村经济及社会方面的重要刊物。

该刊转载率一直遥居同类刊物前列,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

图1“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获奖论文的期刊来源分布数据来源:笔者根据《中国农村经济》刊文统计得到。

与国内外评价同样重要的是,一种学术期刊上的研究性论文是否附有一定数量的规范引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刊物的水平与档次(杨兰生等,2004)。

《中国农村经济》刊文的引文就是彰显其地位的一个重要方面。

该刊刊文的引文数量由2002年的篇均4.18篇增加到2011年的篇均11.49篇,10年间平均篇均引文数量高达8.83篇,高于2004~2006年72种CSSCI 经济学来源期刊刊文的平均引文数量6.86篇和国内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刊文的平均引文数量8.2篇(邓三鸿、金莹,2008)。

并且该刊刊文的引文中76.07%来自国内外各种名刊(唐云富等,2012),从而该刊的时效性、规范性、权威性都得到了逐步增强,地位一步步得到巩固。

《中国农村经济》稳定的编辑方针、优秀的作者队伍、严谨的学术规范、始终紧跟时代服务改革实践的宗旨,都使它持续代表着中国农业经济领域很高的学术研究水平。

《中国农村经济》自1985年创刊至今,基本上与1978年以来中国农业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相吻合,该刊刊载的论文能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着中国农村改革的进程,又为中国农村改革提供了很多前瞻性和总结性的研究成果。

以之为典型案例,通过对其刊文的分析,反映中国农业经济学的发展,应该是一个不错的视角。

鉴于以上理由,本文将通过探讨《中国农村经济》刊载论文的阶段性特征、所运用理论和方法的演进等,勾画改革以来中国农业经济学的发展轮廓。

改革以来的中国农业经济学二、阶段性特征依据中国改革发展的进程,改革以来中国农业经济学的发展以及《中国农村经济》刊文的特征可以从下面三个阶段来考察:(一)1985~1992年此间,《中国农村经济》刊文较多地涉及以下内容:乡镇企业、农村形势与政策、土地问题、国外农业、资金问题、农产品流通、粮食问题、劳动力问题、贫困问题等。

研究热点与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实践热点高度吻合,反映出中国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业农村市场化转型路径日趋清晰的基本趋势。

其中,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最为引人注目,农村政策、土地等问题热度不减,而国外农业、市场、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等问题也引起了关注(见表1)。

表1《中国农村经济》1985~1992年刊文主题统计序号主题篇数序号主题篇数1乡镇企业1087粮食问题492农村形势与政策1018流通体制改革493土地问题889劳动力问题494国外农业6410贫困问题425资金问题5111农产品价格改革296市场流通与贸易5112负担、收入与消费28数据来源:笔者根据《中国农村经济》刊文统计得到。

乡镇企业的崛起反映出当时农村经济的积极变化。

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将“社队企业”改称为“乡镇企业”,并出台了鼓励性措施,乡镇企业迎来了一个高速发展阶段,吸纳了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对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村居民增收产生了重要影响。

乡镇企业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成为这一阶段中国农业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乡镇企业由集体管理到承包制再到股份制的治理结构变化过程,也成为重要的研究内容。

在乡镇企业产权制度建设方面,《中国农村经济》刊文的学术研究与乡镇企业创建和改革的实践出现了积极的互动,在指导乡镇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从历史阶段来看,1985~1992年是《中国农村经济》刊文探讨乡镇企业问题最多的时期,而乡镇企业的发展高峰在20世纪90年代中晚期才到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体现着学术研究对实践即乡镇企业发展的影响和推动。

在本阶段内,可以想见的是,密集的学术研究对乡镇企业在这一阶段的发展,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快速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

这是学术研究作用于实践的良好例证(见图2)。

但是,从整个时期(1985~2010年)来看,对乡镇企业问题的研究热度与其发展程度并不高度相关和对应(见图2),在乡镇企业走过发展的高峰并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时候,相关研究并没有销声匿迹;倒是在乡镇企业兴起之初,研究者趋之若鹜、兴致盎然。

这其实很好地反映了学术研究的理性和感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当新问题出现时,新生事物不可抗拒的吸引力,使向来以理性自居的研究者也不能放缓自己求索的脚步,急于破题解题的冲动在所难免;但当问题、事实清楚显现之后,即使是已经时过境迁,研究者的考问和追索不仅不会嘎然而止,甚至会更显理性和从容。

理性和感性兼具,时效性和长久性兼顾,一时的热衷和长期的考察兼有,这是农业经济学研究者成熟的表现,也是刊物精于筛选研究成果、编辑水平不断提高的显现。

-79-改革以来的中国农业经济学-80-图2《中国农村经济》1985~2010年关于乡镇企业的刊文数量注:本图数据后延到本阶段之外,是为了既服务于本文对本阶段分析的需要又不局限于本阶段。

毕竟,对一个问题的讨论很难完全局限于本阶段之内。

后面表格中的类似情况不再说明。

数据来源:笔者根据《中国农村经济》刊文统计得到。

农村形势与政策方面的文章反映了1985年以后,在城市以及全面改革展开、通货膨胀治理、农业生产出现困顿等复杂背景下,农村面临的新问题以及对农村改革的更高要求。

该类论文一方面是一些研究者(主要是学者)表达对各种政策的看法,另一方面是涉农管理部门官员表达政府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主张。

这类文章的作者主要有农业部、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的官员或资深经济学家等,影响较大。

其中,有的文章代表决策层的意见,以营造学术舆论,引导改革实践不断走向深入;有的则是为政府的农业政策营造舆论,保证它们得以更好地贯彻执行。

这类文章不一定都是严格规范的学术论文,但它们对农业经济发展与研究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尤其是这类文章的作者一般看问题比较有高度、比较全面系统,文章虽不一定在学理上很深刻,但因其明快而更容易被实践者接受。

来自实践一线和来自学术界的研究者共同关注农业经济学的相关问题,是中国农业经济学持续保持的特点,也是农业经济学界的幸运。

土地问题无疑是这一时期的热点和焦点。

关于土地问题的论文主要涉及如下几个方面: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土地规模经营、土地所有权等。

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是其中最重要、最突出的焦点问题。

不仅围绕着它展开的争论相当激烈,而且在对该问题的争论中研究方法也在不断更新,日趋科学化和严谨化。

从某种程度上说,关于家庭承包经营制度问题的研究和争论,就是新时期中国农业经济学兴起的起点。

在对该问题的研究中不仅引入了产权理论等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也开始重视调查、统计等方法的运用,以充分、可信的论据支撑观点,形成了一批具有时代特征的研究成果。

紧接着受到关注的是农业规模经营问题。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随着第一阶段农村改革的张力释放殆尽,1985年以后粮食生产明显下滑,这对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经济绩效造成了冲击。

出于完成粮食生产和征购任务的考虑,一些地方政府希望通过土地规模经营,确保粮食征购任务。

二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为农地流转创造了条件,在乡镇企业发达地区出现了农地流转的趋向,少数地方进行了农地流转试验,学术界及时给予了足够的关注。

三是农业比较效益较低,粮食价格“双轨制”造成粮食丰收而农民不增收,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影响,一些地方出现了耕地撂荒现象,也引起学界关注。

关于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方面的研究较多,但也不乏土地制度改革方面的研究。

但是,因为国家认为没有必要从根本上改变现有农地制度,这些研究在指导实践方面成效不大。

整体上看,当积极的社会实践不断开展时,学术研究与实践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