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文化保护现状及对策

历史文化保护现状及对策

一、徐州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的概况1.儒佛道文化。

汉代以来,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在儒道释三足鼎立的格局中发展。

由于得益于独具优势的人文地理和传播条件,徐州地域与儒道释三家文化源流有着特殊的不解之缘。

立足传统文化源头,研究儒道释思想形成、传播和发展与徐州的关系,揭示徐州地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对于区域文化史乃至传统文化研究均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

两汉时期徐地历代楚王、彭城王和下邳王及有关守相,大都能够承传发扬儒家学术,形成徐地蔚为大观的封国儒学文化,在学术人才、流派和水准上,都与齐鲁儒学区域逐渐融为一体。

这种繁盛局面持续400年之久,占了中古史的1/5时段。

道家创始人是老子,在老子思想体系中,楚文化是孕育其道家思想的重要背景,并对道家具有主干的影响。

然而,老子又广泛吸收了其他地域文化的精华,其中主要有周文化、包括了徐沛之地的宋文化乃至整个东方的东夷文化。

大约在西汉后期,佛教流传到大月氏向西域的安息大夏康居,并且随着丝绸之路的沟通,开始传向于阗龟兹等国。

至两汉之际,佛僧入华传教译经,佛教逐渐在中原地区传播,并且沿着国内主要交通线向东部扩散,一直深入到徐州地域。

2.山水文化。

徐州城四面山阜环绕,山文化积淀亦十分丰厚。

徐州位于江苏西北部,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的黄淮冲积平原。

徐州四周为海拔100-250米的山丘环绕,自然围合城市空间,构成一个祥和安定且景色宜人的生活环境;同时徐州水体丰沛,其地古有汴、泗水交流,后有黄河故道与京杭运河穿越,今天新建的云龙湖与整治后的黄河故道,更如明珠玉带,为古城增色。

山水环抱的徐州区域格局,正是中国古代人们追求城市与自然和谐的观念体现与实践结晶,更加暗合了极具特色的风水营建思想。

云龙湖十八景桃霞烟柳、杏花春雨、荷风渔歌、苏公塔影、石壁留踪、临湖尝鲜、儿童稚趣、寒波飞鸿、长堤雪月、别有洞天、果树盆艺、水上世界、万人游波、湖滨垂钓、沙岛渡闲、云湖泛舟、湖光灯影、索道滑道。

3.战争文化。

自古以来,发生在徐州的战争,仅有记载的就多达400余次。

兵家为何必争徐州?这是因为,徐州的地理位置,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徐州,史称北国锁钥,南国重镇,在南方军事家眼里,占领了徐州,就等于拿到了打开北方大门之锁的一把钥匙;而在北方军事家眼里,夺下了徐州,就等于占领了向南方进军的桥头堡。

徐州东近黄海,西连中原,北倚鲁南山地,南瞻江淮平原。

它像一位巨人,立于一个制高点上,虎视眈眈,可督苏鲁豫皖四省。

由此向东西南北挺进,都如高山流水势不可挡。

有人形象地比喻,徐州是中国东部的腰眼,是中国南北的咽喉,均属要害位置,适宜两军决战。

辛亥革命领导人黄兴曾这样评价徐州的战略地位南不得此,无以图冀东,北不得此,无以窥江东。

是胜负转战之地。

数千年来频繁的战事,在徐州积淀了丰富的战争文化资源。

这是一笔巨大的宝贵财富,具有极为广阔的开发前景,只要认真开发利用,一定会为徐州的经济建设和子孙后代带来无量福祉。

徐州是中国最早的九州之一,距今己经有两千六百多年的建城史,比本省的苏州、南京都要早,而且历来为军事和交通重镇,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徐州被定为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

创造这些文化的先人足以自豪,我们这些站在前人肩膀、前世文明平台上的现代人,应倍加珍惜这些历经千百年岁月淘洗磨砺而延续下来的文化遗存,传承光大徐州的文脉。

文化竞争力位居全国地市级城市前列的徐州,拥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徐州剪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极具地方特色的徐州梆子、江苏柳琴戏、徐州琴书、徐州香包、邳州年画、丰县糖人贡、邳州跑竹马等8个项目先后入选第一批、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文化扩展项目名录。

此外,还有沛县武术、邳州纸塑狮子头、沛县泥模、睢宁落子舞等省级文化遗产。

不论是源远流长的邳州大墩子文化,还是新沂的花厅文化以及光辉灿烂的两汉文化,还有血脉一样构成徐州历史文化长河的,都有其独到的个性和非同寻常的价值。

二、当前徐州历史文化保护的现状一保护历史文化的原因徐州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鲜明的地域历史文化特色第一,具有传承连续性。

不仅贯穿整个徐州文明史的始终,而且许多类型的文化资源既有传承又有发展和创新。

这说明徐州历史文化极具活力,对中华民族文化具有持续性贡献。

这种文化基因在历代徐州人身上传承滋长,会体现为徐州人执著、活跃的品性。

第二,具有地域不平衡性。

这种时空分布的不均衡,真实地反映出徐州历史文化的流动性和地域特色,而思想文化大家的频繁出现以及行政区划的独立,增强了区域内文化的交融,成为凝聚市民意识的文化基础。

这对今天仍有启示意义。

第三,具有兼容性。

这种兼容性文化氛围,养成了徐州人民敢于接受新事物的文化基因。

近现代以来,徐州人每每能引领风气、敢为人先,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产生了积极影响。

这也是我们继续改革开放、建设美好徐州的精神动力。

第四,具有较强的辐射性。

辐射性展示了徐州历史文化遗产强大的生命力,也突出了徐州对祖国大家庭的贡献,有利于培养徐州人民的自豪感。

1.历史文化遗产的不可复制性。

我们见到的,都是发展中的城市,那些过去的记忆,很多都已经被一点点的抹去,或者正在消失,是不容忽视的现实。

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记忆。

仅就这一点来说,保护的必要性不容置疑。

徐州历史文化反映了徐州的重要特质,文化遗产保护必须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

对市民进行历史教育,实地观察体验了解,让民众亲身感受一下文化遗址的重要,明确一点那就是文化遗产对徐州有多么重要。

文化遗产可以加徐州市民对徐州城市的自豪感,也可以以史为鉴加强市民的紧迫感。

2.文化遗存正面临被湮没的境遇。

历史是一个城市的记忆。

每个城市的历史,都融入了那个城市代代相传的精神,这是一个城市不竭的力量之源和继往开来的精神财富。

没有历史就没有未来,一个没有历史的城市是苍白的,是没有精神支撑,也是没有前途的。

如果没有文字的记载,每一块现存的砖瓦就是记忆的线索。

即使有文字的记载,或者有幸代代相传的口头流传,现存的一砖一瓦,就是佐证。

3.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程度不够高。

有一项报告显示,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知仍停留在较低的水平,在中国公众的心中,文化遗产保护的地位远远不及环境保护,认同比例为17.1%57.6%。

这样的比例让人惊醒,文化遗产保护要深入人心,已经刻不容缓了。

二当前徐州历史文化保护中存在的问题长期以来,徐州市高度重视地域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在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广大民众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下,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取得了一些成效市、县、区各级政府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法规体系初步形成;相关的保护和利用机制初步建立;建立健全了各级管理机构和组织;构建了相关的经费保障机制;有些地方和单位摸索出了一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俱佳的保护和利用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在徐州文化遗产的整理保护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像徐州狮子山、小龟山汉代楚王墓的发掘保护以及徐州博物馆新馆、汉画像石馆的建设等都体现了较高的水平。

但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面对徐州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也犯了许多的错误,人为的造成大规模的开发性的破坏,从而割断了徐州文脉,埋没了民族文化。

诸如在徐州户部山古民居、文亭街徐州道台衙门、云龙山汉代采石场、徐州城下城遗址等等文化遗存的保护方面,都造成了无可挽回的破坏损失。

尤其是在最近徐州护城石堤的保护和利用上,集中暴露了负有直接责任的一些政府等工作部门所存在的漠然麻木、无知软弱、瘫诱扯皮、不作为、乱作为乃至纵容破坏、无视法律等等极不正常的问题。

1.脱离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总体规划的指导,缺乏与之相配套的、较完善的有关法律、规章的保障。

在20年的城市建设中,徐州盲目地进行城区改造,许多项目并没有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作为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也缺乏与之相适应的法律、规章的保障作用,导致徐州局部山水环境遭到破坏;新的城市干道与广场体系大大弱化了原有的古城格局;古城内的建设性破坏时有发生,除了南门外户部山一带还有保存价值较高的民居街区外,其余城区传统风貌已基本不在;大量仿古建筑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古城真实的历史风貌;相当一些具有保护价值的古建筑荡然无存,历史街区也在迅速消失。

2.建设现代化城市与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关系如何处理仍不明确。

保护和发展的矛盾,是世界上一切历史文化名城普遍面临的问题。

历史文化名城作为稀缺的不可再生资源,只有加强保护,才能更好地延续名城特色。

离开保护谈发展,必将牺牲历史文化名城。

而只有加快发展,才能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名城。

同时应该处理好保护与利用之关系,将文化资源的利用开发作为规划的一部分,以期更好地发挥文物的价值,反过来也促进了文物本身的保护。

近年来,徐州现代化城市建设以及大规模危旧房改造,导致了徐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尖锐化。

不仅使大量文物资源受到损害,更多的是传统的环境空间迅速地被高楼大厦所取代。

徐州正从一个历史悠久、城市特色鲜明的古城变成一个缺乏地区特色、千城一面的城市,城市魅力正在消失。

户部山是徐州深厚历史文化的见证,文物古迹丰富,有戏马台、台头寺、文昌祠、三义庙、东坡祠等,尤其是山上的明清古民居,更是徐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所在。

然而遗憾的是,户部山仅留存了几幢保存完好的传统民居,其他房屋全部拆光,称之为历史街区稍微有些勉强。

3.对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缺乏深入、明确的内涵研究。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内容除了文物古迹、历史街区外,还包括人文环境、风俗习惯、艺术、城市景观等。

在徐州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包括曲艺文化、民间工艺文化、饮食文化、徐州传统庙会等一系列涉及徐州传统文化、地方风俗以及传统商业等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内容都有了明确的规定,然而在具体的规划实施过程中,却缺乏对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具体措施,成效甚微。

近年来,徐州市政府部门很重视保护历史文物,并筹措了大量的修缮资金,然而仍存在着文物保护单位保护不够的问题。

同时对大多数具有极大历史价的两汉文化、名胜古迹,仍然缺乏有效利用,管理体制也不是很规范。

此外,现有基础接待设施容量不足,与城市道路交通体系衔接不够完善,缺少充足的交通集散与停车场等设施用地,对文物保护区未来的保护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限制。

三、徐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规划的措施及建议1.政府应高度重视文物事业的发展。

坚持把文物保护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领导责任制,明确目标任务,加大工作力度,这样才能有力地推动了文物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广泛深入地宣传徐州古城的历史和文化特点,文物古迹与风景名胜的价值和地位,利用历史遗存和革命遗迹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公民爱护历史文化名城和保护人文与自然资源、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