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要求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

其中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
的保障。

我国著名教育家包天仁教授也曾说过:在学习外国语时,如果不重视语言的比较、文化的比较,我们的外语是很难学好的。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依托。

只懂得语言而不懂得相
关的文化,语言学习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学习英语应该熟悉英语国家的历史,
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

接触和了解
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认识,有利于培养世界意识,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

然而,由于多数英语教师对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重视不够,英语教学主要停留在语言知识
的教学层面,即一味传授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只是强调语言的正确性,可是一旦进到真实的交际情景,由于不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大多数学生常常犯文化错误,常常是“汉语思
维+英语形式”。

这说明我们的英语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尤其是跨文化交际意识
和能力方面还亟待加强。

二、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目标要求
高中英语课标共有四个级别(六到九级)的跨文化目标要求,为英语教材使用的文化导入,教学方法的设计和测试内容的选择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外研版教材不再是一个知识面单一的孤立个体,而是将自然科学、文学以及文化知识的学习
有机融合在一起的教材。

该教材在编写过程中被赋予了很多文化的因素。

课文内容往往涉及
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建筑、地理、工业、农业等,并且课文信息量大,能
生动地再现中西文化的差异,有利于学生拓展文化视野。

三、文化意识培养的内容
1.英语国家的价值观、宗教信仰、社会风俗习惯、道德标准和生活方式等。

中西方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由于建立在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上,使得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追求及伦理道德等方面存在很多差异。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价值 ,而东方文化强调群体价值。

在跨文化交际中 ,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不同价值观会造成双方交流的误解。

如在中国当你主动去帮助一位老年人时,他可能会欣然接受,并对你表示感谢,但当你把
这种中华民族的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实施到一位西方老年人身上时,他则会认为你在歧视他,认为他已经老了,所以除非他主动提出请求,我们才应该去帮助他。

所以美国的老人都不喜欢别人称其为老人(elderly people),在美国都用“年长的公民”(senior citizens)这一委婉语来指代老人。

因此我们不应该只从我们的价值观出发来衡量西方人的行为方式及道德标准等,而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

2.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科技等方面的背景知识。

英语运用能力的提高与熟悉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密不可分。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
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教学中涉及的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等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帮助学生拓展视野。

在英语交际中,我们不只是理解字面意思,而要理解对方的真正意图。

背景知识越丰富,理解就越快,越准确。

教师在讲课时适当穿插一些有关的背景知识或让学生主动地去查找有关背景
材料,无疑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因此,教师就要有意识、有目的,并尽可能多
地介绍和传授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努力提高学生对语言和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他们了
解生活在不同社会背景中的人们的语言特征和文化习惯。

如阅读中常出现的美国著名黑人女主持人,奥普拉•温弗瑞(Oprah Winfrey),作为一名黑人,更为当今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妇女之一,她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主持的电视谈话节目“奥普拉脱口秀”,倾倒了数以百万计的观众。

通过补充她的生平,让大家对她的成功有了进一步的
认识,她充满坎坷的奋斗史给生活中遭遇挫折的人们以巨大的信心和希望。

3.典故类
英语中典故是非常丰富的。

典故,多为形象生动的故事、传说、轶闻或史实浓缩而成,,寥
寥数字内涵精深,外延悠远。

运用典故可润饰语言,使之丰富多采,生动清晰。

如果读者对
典故的出处与内涵不甚了解,就无法准确地理解其寓意,无法欣赏其魅力。

英语中许多典故
涉及的人物和事件来自希腊罗马神话,圣经,莎士比亚的等的文学作品。

有些已经成了日常
英语口语的一部分。

例如: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这个是莎士比亚戏剧《哈姆
雷特》中的名句: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一个问题。

paint(gild)the lily中文翻译对应“画蛇添足”。

从《圣经》天使报喜图中我们可以发现,在西方人心目中富丽高贵的百合花(lily)是“清白”与“贞洁”的象征,因此为百合花饰粉抹彩自然会被看成多此一举徒劳无益之事。

4.词汇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词汇又是语言的基本构成要素。

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词汇层面上体现的
非常突出,涉及的面也最为广泛。

了解词汇层面上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既有助于加深对语言的
理解,同时也有助于把所学词汇得体地运用于实际语言交流中。

比如,在学习politician时,
学生常以为我国文化里的“政治家”。

其实中文的“政治家”对应的英文是statesman。

在西方文
化里,政治家指的是善于管理国家的明智之士和有威望的政府高级官员。

而politician指的是
为谋取个人私利搞政治、耍手腕的人,译为“政客”更符合英语国家的文化内涵。

由于中国与西方文化差异很大,西方人对“龙”的联想和看法与中国人完全不同。

“龙”(dragon)在中国古代,是皇权的象征,“龙”代表皇帝。

中国古代传说龙能腾云驾雾,是虚
幻神奇、法力无边的灵物,是高贵、神圣、伟大生命力的化身,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华夏民
族是“龙”的传人。

在西方,龙则是邪恶的象征,在英美的很多词典中,对dragon的定义是:
一种想象中的特别凶残的动物,像只巨大的蜥蜴,长着翅膀和利爪,身上有鳞,拖着一条长
长的蛇尾,嘴能喷火。

还把它比作“凶残的看管人,是“一个凶猛残暴的人”。

传统“金砖四国”(BRIC)引用了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的英文首字母。

由于该词与英语
单词的砖(Brick)类似,因此被称为“金砖四国”。

南非加入后,其英文单词将变为“BRICS”,
并改称为“金砖国家”。

将词汇教学与文化教学融为一体,从根基上向学生输送英文素养,使其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为日后准确得体自如地运用词汇知识表达思想打下坚实的基础。

5.身势语
又称肢体语言,包括手势、头部动作、面部表情、目光语言以及其他可以传递信息的肢体动作,它是最直观、信息含量最大、也是人们所熟悉的一类非言语交际行为。

身势语作为一种语言,
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中西方身势语的表现也就是中西方文化的表现,如果我
们不懂得各国间的身势语的差异,交际中就有可能出现误解。

四、文化意识培养的方法
1.教师教学中各个环节都可以进行有意识的文化意识的培养,如导入,词汇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相关的文化知识讲解,经常对汉英文化的差异进行比较。

2.充分利用课外活动,积极营造英语学习的校园氛围。

给学生创造了解英语文化,培养交际
能力的机会。

学校可以定期举行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辩论赛,举办戏剧表演活动,创办英语角、另外,还可以组织一些英语专题讲座,邀请外籍教师来介绍一些文化习俗方面的知识,
更多地来了解英语国家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状况,营造英语学习的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学生能在此氛围中更真切地去感受西方文化。

3.随着多媒体、网络在各类学校的普及,让多媒体介入英语教学中,定期通过组织学生欣赏
外国电影,学习外文歌曲,结交外国笔友等方式来了解外国文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