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步态分析11111精品PPT课件

步态分析11111精品PPT课件

指下肢向前摆动的动作过程中,从膝关节最大屈 曲摆动到小腿与地面垂直的时期。
骨盆 :5°后旋 髋关节:0°- 20°屈曲 膝关节:35°- 60°屈曲 踝关节:20°- 10°跖屈
迈步相末期
从与地面垂直的小腿向前摆动到该侧足跟再次着 地之前。此时小腿减速向前摆动。
骨盆 :5°旋前 髋关节:30°屈曲 膝关节:30°屈曲 - 0° 踝关节:0°
骨盆 :中立位 髋关节:30°- 0° 膝关节:15°- 0° 踝关节:15°跖屈-10°背屈
足跟离地
站立相中期过后,支撑腿足跟离地 的瞬间。 骨盆 :5°后旋 髋关节:0°- 10°过伸展 膝关节:0° 踝关节:10°背屈-0° 趾关节:0°- 10°过伸展
部位 骨盆旋转 髋关节 膝关节 踝关节
双支撑相:在一个步行周期中,当一侧下 肢完成足跟抬起到足尖向下蹬踏离开地面的 时期内,另一侧下肢同时进行足跟着地和全 足底着地动作,所以产生了双足同时着地的 阶段。
单支撑相:通常指一侧下肢足跟着地到同 侧足尖离地的过程,一般占一个步行周期的 40%。
对侧足尖离地到对侧足跟离地的过程,即 对侧摆动相
支撑相下肢各关节的变化
支撑前期
支撑初期
支撑中期
向前 4°~5° 向前 4°~5°
中间位
屈 30°
屈 30°
屈 30°~0°
完全伸直
屈 15°
屈 15°~0°
中间位
跖屈 15°
背屈 10°
支撑末期 向后 4°~5°
过伸 10° 完全伸直 中间位
足趾离地
支撑腿足趾离地的瞬间,标志着站立相结束和迈步 相开始。
骨盆 :5°后旋 髋关节:0°- 10°过伸展 膝关节:0° 踝关节:10°背屈-0° 趾关节:0°- 10°过伸展
迈步相初期
从支撑腿离地到该腿膝关节达到最大屈曲时。
骨盆 :5°后旋 髋关节:10°过伸展-0° 膝关节:0°- 35° 踝关节:0°- 20°跖屈 (关键点:膝关节被动屈曲)
迈步相中期
稳定性 周期性 方向性 协调性 个体差异性
支持体重
单腿支撑
摆动腿迈步
步长: 行走时一侧足跟着地到紧接着的对侧足跟着 地所行进的距离 跨步长
步宽:在行走中左右两足间的距离,通常以足跟 中心为测量参考点
步频: 行走中每分钟迈出的步数
步速: 行走时单位时间内在行进的方向上整 体移动的直线距离
步幅: 行走时,由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再 次着地所进行的距离
7.胫前肌: 足跟着地时,胫前肌离心性收缩以控制踝关节跖屈 度,防止在足放平时出现足前部拍击地面的情况。足趾离地 时,胫前肌收缩,再次控制或减少此时踝关节的跖屈度,保 证足趾在摆动相能够离开地面,使足离地动作顺利完成。
8.小腿三头肌: 主要与站立时小腿与足之间的稳定有关。在支 撑相,能固定踝关节和膝关节,以防止身体向前倾斜。
静态站立时,地面反应力等于体重。走 路时人的重心在不断地上下移动,双支撑相 时重心最低,相当于以双腿为边步长为底的 等腰三角形的高。而摆动相中期的重心最高, 相当于腿长(实际上还要加一个常量)。
足角:在行走中人体前进的方向与足的长轴所 形成的夹角
步行周期:在行走时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足 跟再次着地的过程
步行时相:一个步行周期可分为支撑相和摆 动相
1.支撑相 支撑相是指在步行中足与地面始 终有接触的阶段,支撑相包括单支撑相和双 支撑相。
单支撑相:通常指一侧下肢足跟着地到同 侧足尖离地的过程?????,一般占一个 步行周期的40%。
骨盆 : 5° 旋前 髋关节:30° 屈曲 膝关节:0° 踝关节:0°
足放平
整个足底着地的瞬间。即首次着地至支撑腿于站 立相过程中膝关节达到最大屈曲角度的时期。
骨盆 :5° 旋前 髋关节:30° 屈曲 膝关节:0°-15 °屈曲 踝关节:0°-15 °跖屈
站立中期
从对侧下肢离地到躯干位于支撑腿正上方。
摆动相是指在步行中始终与地无接触的阶 段,通常指从一侧下肢的足尖离地,到同侧 足跟着地的阶段,一般占一个步行周期的 40%。
步行周期
正常步态
摆动期
负重
单腿支撑
下肢向前摆动
首次触地 负重反应 支撑中期 支撑末期 摆动前期 摆动初期 摆动中期 摆动末期
首次着地
步行周期和站立相的起始点,指足跟或足底的其 它部位第一次接触地面的瞬间。
3.髂腰肌: 髋关节于足跟离地至足趾离地期间伸展角度达到 峰值(10°~15°)。
4.股四头肌: 股四头肌收缩活动始于摆动相末期,至支撑相 负重期达最大值。
5.缝匠肌: 在支撑相末期和摆动相初期,作用为屈膝、屈髋, 在摆动相末期和支撑相初期,使膝关节旋内。
6.腘绳肌: 主要收缩活动始于摆动相末期。
中间位
步行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下肢及驱赶的肌肉作用,在一个步行 周期中,肌肉活动具有保持平衡、吸收震荡、加速、减速和 推动肢体的功能。
1.竖脊肌: 在步行周期支撑相初期和末期,竖脊肌活动达到 高峰,以确保行走时躯干保持正直。
2.臀大肌: 收缩活动始于摆动相末期,并于支撑相中期达到高 峰。在摆动相后期臀大肌收缩,约在步行周期的85%.
人体在行走过程中承受着来自地面的地反应力 和力矩。地反应力分为垂直分力、前后分力和 侧向分力.
垂直分力支撑中期高足跟离地前低对侧足跟着 地之前高
前后分力地面后前后 侧向分力 垂直分力反映行走过程中支撑下肢的负重和离
地能力,前后分力反映支撑腿的驱动与制动能 力,侧向分力则反映侧方负重能力与稳定性。
部位 骨盆旋转 髋关节 膝关节 踝关节
摆动相下肢各关节的变化
摆动前期 向后 4°~5° 伸1中0°间-位0
屈 35° 跖屈 20°
摆动初期 向后 4°~5°
屈 20° 屈 60° 跖屈 10°
摆动中期 中间位 屈 20°~30° 屈 60°~30° 中间位
摆动末期 向前 4°~5°
屈 30° 屈 30°~0°
是利用力学原理和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知 识对人类行走状态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研究 方法,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步态(gait)是指人体步行时的姿势 步行(walking) 跑(running)
在临床工作中对患有神经系统或骨骼肌肉 系统疾病而可能影响步行能力的患者需要进 行步态分析,以评价患者是否存在异常步态 以及异常步态的性质和程度,为分析异常步 态的原因和矫正异常步态、制定康复方案提 供必要依据,并评定步态矫治的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