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卒中后抑郁的

卒中后抑郁的

脑中风 心肌梗塞 帕金森病
5.8% 9.4%
33% 36%
33% 42% 47% 45%
39%
0%
10%
20%
30%
40%
患病率
Adapted from: WPA/PTD Educational Program on Depressive Disorders. Gavard JA, et al. Diabetes Care. 1993;16(8):1167-1178.
PSD临床相关因素
年龄:双峰表现:“青年”“老年” 性别:女>男(?) 病程:急性期 恢复期(?) 再次中风>首次卒中 抑郁病史(独立危险因素2.6倍)(Larson 2000; Jonas et al., 2000) 、家族史
主要内容
PSD临床研究现状 PSD发生机制 PSD对预后影响 PSD临床表现及诊断 PSD早期识别 PSD正确治疗
35%
34%
34%
33%
32%
31%
30%
29% 27%
漏诊原因: 1.医生和家属认为是疾病导致的必然结果 2.神经系统症状或非特异性忧伤情绪混淆 3.共病诊断困难与局限
医院 急性期
康复机构
中期
长期
4.目前综合医院医疗模式不够完善
急性期:卒中发病1个月之内;中期:卒中发病1-6个月; 长期:卒中发病6个月以上
1. Hackett ML, et al. Stroke. 2005;36:1330-1340 2. Zavoreo I,et al.Acta Clin Croat. 2009;48:329-333
卒中后抑郁的危害大
加重神经功能障碍1; 降低治疗依从性2; 影响神经功能康复结局2; 降低患者生存质量及生活满意度3;
卒中后抑郁
山西省晋中一院 郑海虎
卒中后抑郁
卒中后抑郁
(post-stroke depression,PSD) PSD是与脑卒中事件相关的、 临床表现抑郁心境的情感障碍性疾病。
卒中管理模式的转变
单纯生物医学模式
生物-心理-社会
关注卒中后生存质量 现代医学模式
身体 状况
心理 状况
独立 能力
社会 关系
卒中后抑郁危害大
• 延缓神经功能的恢复,增加患者认知功能损害1 • 显著降低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2,3 • 社会功能恢复困难 • 促进卒中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及恶化4 • 降低卒中后二级预防治疗的顺应性4 • 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复发4 • 增加死亡率(其10年的死亡率是无抑郁的卒中3~4倍)和自
生活 环境
精神 寄托
主要内容
PSD临床研究现状 PSD发生机制 PSD对预后影响 PSD临床表现及诊断 PSD早期识别 PSD正确治疗
主要内容
PSD临床研究现状 PSD发生机制 PSD对预后影响 PSD临床表现及诊断 PSD早期识别 PSD正确治疗
躯体疾病伴发抑郁障碍的患病率
一般人群 慢性疾病 住院病人 老年住院病人 癌症门诊病人 癌症住院病人
50%
神经内科医生面临的现状:患者伴发抑郁的比例很高
卒中后抑郁患病率
重型抑郁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5-6倍 总体发病率:20-79%(多数40-50%) 病程不同阶段发生率不同 最危险时期:卒中后头2年 高峰期:特别是头3-6月;卒中后1-3月(60%) 脑出血急性期5-9天:55% 自杀意念高达17%
卒中后抑郁与脑病灶的相关性
病灶部位是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仍是有争议的。
急性期
• 左半球病灶 • 左前半球皮质或皮质下病灶 • 左额背外侧病灶(BA9、46) • 病灶近距离于左额极
脑卒中后抑郁与脑病灶的相关性
卒中后1-2年
➢ 与右侧半球病灶大小及病灶离枕极远近有关(Shimoda etal,1999) ➢ Carson etal (2000): 大脑前部损害 ➢ Morris etal (2000) :靠近额极病变与PSD程度具有特异性关系,但未证
主要内容
PSD临床研究现状 PSD发生机制 PSD对预后影响 PSD临床表现及诊断 PSD早期识别 PSD正确治疗
卒中后抑郁的发病率高, 诊疗不足
• 一项对51项研究进行的系统分析表明:
平均约33%的患者会发生卒中后抑郁1
• 另一项研究发现:
37% 36%
36%
卒中后抑郁的漏诊率高达70%2
卒中后抑郁的发病率
抑郁症的神经调节环路
Sheline(2003)提出边缘-皮层-纹状体-苍白球-丘脑神经 环路的结构异常是重型抑郁发生机制。
中枢神经系统结构破坏
优势半球和前部半球损害更容易发生卒中后抑郁. 左侧前额叶-皮质下环路损害 卒中后早期发生的抑郁障碍可能多与心理反应有 关,而卒中后6~24月迟发的抑郁障碍,则主要 与脑的神经递质系统的功能重组有关。
卒中后抑郁与脑病灶相关性
• 大量文献报道PSD与脑病灶的关系 • 不同研究中PSD与脑病灶的关系 • 疾病不同时期PSD与脑病灶的关系 • 不同人群中PSD与脑病灶的关系
与抑郁障碍病理改变相关的皮层区域
A:脑外侧面 B:脑内侧面 C:脑冠状面
卒中后抑郁与脑病灶相关性
PSD与脑卒中病灶关系研究层面 • 大脑半球对称性 • 损伤容积 • 损伤前界距额极的距离 • 皮质或皮质下损伤 • 脑萎缩 等
明抑郁半球偏利性 ➢ Singh etal 2000 Stroke和Carson AJ 2000 Lancet报道相反结果 ➢ 近来相关荟萃分析表明PSD的发生与脑损害部位的关系不确定 (Bhogal et
al, 2004)
脑卒中后抑郁与脑病灶的相关性
与抑郁相关的主要部位: • 前部脑叶、颞叶、基底节、枕叶 • 而顶叶和桥脑与PSD无关 • 梗死灶数目与抑郁程度呈正相关? • 皮层下脑萎缩-重要易感素质?!
1. Herrmann N, et al. Stroke. 1998. 29(3): 618-24; 2. Paolucci S, et al. Arch Phys Med Rehabil. 1999. 80(9): 985-90;
3. Chemerinski E, et al. Stroke. 2001. 32(1): 113-7;
卒中后抑郁多因素作用模式
生物学因素
认知障碍
心理因素
失语 残疾
遗传易感性
社会功能低下:
神经循环
神经症个性
神经化学 抑郁
抑郁病史
社会因素
社会角色转化 社会家庭支持 负性生活事件

情感调节通路的结构
➢ 边缘系统 ➢ 前额叶皮层 ➢ 丘脑 ➢ 基底节区 ➢ 其他
Frontal-subcortical circuits (FSC)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