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下肢康复外骨骼机器人步态相位切换研究
下肢康复外骨骼机器人步态相位切换研究
左足压力传感器从足尖到足跟依次记为 LF1 、 LF2 和LF3,右足压力传感器依次记为RF1、RF2和RF3,其 对应的步态相位划分关系如 三个稳定状态的切换 坐立状态与站立状态的切换由按钮信号控制,当穿 戴者按下站立按钮,控制器会根据当前传感信息进行状 态判断,如果膝关节角度绝对值大于60°,髋关节角度 大于50°,且足底压力较小,则判定为坐立状态,然后 根据传感数据自动规划起立轨迹,延时2秒后电机使能
下肢康复外骨骼机器人步态相位切换研究
Research on gait phase transition for lower limbs rehabilitation exoskeleton robot 马 乐1,2,周 平2,王美玲2,陈淑艳2,张鹏万3 MA Le1,2, ZHOU Ping2, WANG Mei-ling2, CHEN Shu-yan2, ZHANG Peng-wan3
0 引言
外骨骼机器人是一种集人机工程学、仿生学于一 体的机械装置,穿戴于人体肢体外侧,靠人的智慧来控 制机器人,发挥机器人能量动力的优势,辅助人类完成 自身无法完成的任务,广泛应用于医疗、军事、工业等 领域 。康复用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能够帮助患者进行腿 部康复训练,在可重复性方面优于传统方法,可以大幅 度缩短患者的康复训练时间,并减少陪同康复的医师数 量,大幅度降低人力成本。帮助老年人、下肢不便患者 实现自主行走,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有助于他们的身 心健康。 目前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的研究仍然面临众多挑战, 其中一个主要的挑战就是机器人缺乏充分的能力识别穿 戴者的行为和意图。为了克服这个问题,研究者们采用 惯性传感器 [2]、足底压力传感器 [3]和关节角度传感器 [4] 来获取穿戴者的运动信息,并通过模式识别的方法来检 测穿戴者的步行状态与运动意图。Pappas I P I等人基于 足底压力传感器和安装在踝关节的陀螺仪信号采用有限 状态机的方法对足跟触地、支撑、足跟离地、摆动四个 步态相位进行在线识别[5]。吴贵忠等人根据关节角度信 息和足底压力分布信息分别采用支持向量机和非线性自 回归神经网络模型来预测外骨骼机器人的步态相位[6]。 Djuric M等人基于大腿、小腿和足部的加速度信息采用
(1.合肥工业大学 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合肥 230009;2.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 常州 213164;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工程科学学院,合肥 230000) 摘 要:为实现下肢康复外骨骼机器人步态相位的稳定切换,通过压力传感器,编码器,陀螺仪以及 拐杖按钮检测单元构建的感知系统实时采集人体步态运动信息,先根据足底压力信号的标志 性事件将人体步态周期依次序划分为四个相位,然后对不同相位的运动状态切换进行具体研 究。针对人体行走过程中支撑腿与摆动腿的切换判断,提出基于学习矢量量化(LVQ)的神 经网络模型。将整个步态相位切换模型嵌入控制程序中进行在线测试,结果表明该模型实时 性好,识别率高,能够实现稳定柔顺的步态切换。 关键词:下肢外骨骼机器人;传感信号融合;相位划分;LVQ;步态相位切换 中图分类号:TP2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34(2017)08-0043-05
[1]
阈值法进行步态运动相位的识别[7]。 本文为实现下肢康复外骨骼机器人步态相位的稳 定切换,使用足底压力传感器、陀螺仪、编码器和拐杖 按钮检测单元构成实时感知系统,先通过阈值法模糊处 理足底压力信号,将步态运动周期依次序划分为四个相 位,然后对每个相位的运动状态切换进行了具体研究。 此外,针对双支撑相位的支撑腿与摆动腿切换判断采用 了学习矢量量化(Learning Vector Quantization,LVQ) 神经网络模型。通过整个步态切换模型的在线测试,验 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肢的三个稳定状态:坐立状态,站立状态和行走状态。 人体行走是具有周期性的运动,通常将一侧足跟着 地开始到该足跟再次着地记为一个步态周期。足底压力 信息在步态运动周期中体现出很好的确定性和规律性, 因此根据足底压力信号易于检测的三个标志性事件:足 跟着地、足平放和足尖离地,将步态周期依次序划分为 四个相位:
1 采集系统结构
本文的信号采集系统主要由足底压力采集模块、 陀螺仪模块、编码器、拐杖按钮信号检测模块和嵌入 式 PC 主控制器模块组成,各个模块以节点形式挂载在 CAN总线。 1.1 信号采集模块 足底压力信号采集模块的传感器采用 Tekscan 公司 的 A401 ,在每一只脚底安装三个传感器,分别放置在 第一跖骨、第五跖骨和足跟部位。模块的微控制器采用 STM32F103,采集频率为100Hz,信号被控制器的12位 A/D转换器采集后进行处理。陀螺仪模块由MPU6050和 微控制器组成,集成了3轴MEMS加速度计、3轴MEMS
收稿日期:2017-06-14 基金项目:常州市科技支撑计划项目(CE20150013) 作者简介:马乐(1989 -),男,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传感技术,模式识别。 第39卷 第8期 2017-08 【43】
陀螺仪以及数字运动处理器 DMP 。伺服电机编码器用 于输出关节角度信息。拐杖按钮信号检测单元使用支持 ZigBee协议的无线射频芯片CC2530F256将按钮信号通 过 2.4GHz 的无线信道与主控器进行串口通信,同时拐 杖的使用增加了人体的支撑点和支撑范围,提高了系统 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嵌入式 PC 主控器实时采集各个模 块的传感信号进行融合分析,CAN总线的通信速率设为 500Kbps。样机实物如图1所示。
图1 样机实物图
进入起立阶段,穿戴者上肢借助拐杖的支撑来保持身体 平衡,最终实现站立。站立切换到坐立由另一个按钮控 制,当检测到坐立按钮信号后延时2秒,然后按预定的 坐立轨迹执行动作,坐立完成后电机失能。 行走状态与站立状态切换如图 2所示,穿戴者先依 据个人习惯选择左腿起步或右腿起步。处于站立状态的 穿戴者准备行走时会将身体前倾,陀螺仪检测到上身倾 角大于设定阈值时便执行起步程序进入行走状态。行走 过程中,当人体处于左单支撑或右单支撑相位时,穿戴 者可以按下拐杖上的站立按钮,主控器检测到站立按钮 的信号后,立即停止电机的运动并保持当前姿态,然后 (1) 根据足底压力分布判断出支撑腿和摆动腿,通过姿态角 信息的融合分析自动生成收步轨迹,执行收步动作,收 步完成后调整到站立状态。当穿戴者处于行走过程中的 双支撑相位时,需要进行支撑腿与摆动腿的切换,身体 姿态难以完成收步动作,故主控器屏蔽拐杖的站立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