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海尔的国际化看中国的跨国公司之路

从海尔的国际化看中国的跨国公司之路

国际化经营策略的战略分析----从海尔的国际化看中国的跨国公司之路【中文摘要】:文章分析了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特点,指出国际化加入是WTO中国企业的必然选择。

国际化经营发展模式的理论有渐进论和跳跃论。

比较这两大发展模式,可以看出它们的理论依据不同,经营环境不同,产业不同,企业对国际化经营的认知程度不同,效果也不同。

从两个阶段分析了海尔集团的的国际化经营战略的各种因素,提出海尔的快速发展有赖于集团审时度势,适时调整其国际化的经营战略有很大的关系。

并建议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战略要与企业的所有权优势相当,以及企业所掌握的先进技术与管理优势是企业推行国际化经营战略的关键的思想。

【英文摘要】:The article analyze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nese business enterprise, point out that it is the WTO inevitable choice of the Chinese business enterprise that internationalization join.The theories that internationalizes the management development mode has to enter the theory and jump up the theory pare these two greatest developments mode, can see their theories of according to the dissimilarity, conduct the environment dissimilarity, industry dissimilarity, business enterprise to internationalization the cognition degree of management dissimilarity, the result is also different.From two stages analyzed the Haier group of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conduct various strategic factor, put forward the Haier of fast development depend on the group to judge the hour and size up the situation, adjust in good time the management strategy that it internationalize contain very big relation.Suggest the ownership advantage that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management strategy of the local business enterprise wants to be with the business enterprise also equal, and the advanced technique and the management advantages that business enterprise controls are the thoughts that the business enterprise promotes internationalization to conduct the strategic key.【中文关键词】:中国企业;国际化策略;海尔集团;跨国公司【英文关键词】:Chinese business enterprise; Internationalize the strategy;Haier group; Multinational company【正文】:在生产能力过剩的重压下,越来越多的国内中小型企业为产品寻找新的市场,被动地迈向国际化了。

同时,主导国内各领域主要市场的大中型企业,本着企业家的雄心,出于把公司做大、做强的愿望,都不约而同地制定了详细的国际化战略。

家电、计算、通信、能源领域的企业也已提出了国际化的目标,并已进行了多种有益的尝试。

而有些中小企业,象制衣及鞋业,尽管并无多少国际化的认识,但从为国外代工的业务里尝到了国际市场的甜头。

但是,很大一堆企业还是停留在山寨厂和家族经营的阶段,没有明晰的国际化战略,缺少危机感,其前景令人担扰。

中国加入WTO后,国内市场迅速国际化,特别是近年来国外市场疲软,国外企业以低价挤占中国市场,对这类企业影响最大。

一国际化是中国企业的必然选择国内的传统制造业,在技术上已经较为成熟,而且具有较大的成本和价格优势,加入WTO后,国内的企业将在国际市场获得公正的待遇,出口竞争力无疑会大大增强。

但“入世”对国内企业的某些细分市场产生一定的冲击,大量外资企业也可以通过更具竟争力的方式进入国内市场,专家估计,国内市场在五年内将迅速国际化,本土优势将会大幅度削弱,但就目前看,这种影响还不至于改变国内市场的整体格局。

因此,国内的企业,不管民企还是私企,都要好好珍惜当前本土市场对国内企业还具有一些优势,要依托国内市场,努力开拓国外市场,有条件的企业,要率先制定国际化战略,条件还不成熟的,则应努力通过各种中外合作方式,渐进式熟悉国际商道通则。

从宏观上看,国内企业进军国际市场,将给家电行业带来公正有序的竞争环境。

现在国内各行业竞争手段低级、单一,企业效益和积累能力低下,基本上处于一种无序竞争状态,国内企业若能溶入全球经济体制中,将迫使它们集中精力开展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切实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使企业投入、运行和增值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和高效化。

可见了,中国企业在WTO框架下,进军国际市场是发展壮大的唯一出路。

二、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发展模式的理论诠释国际化经营是企业产销活动的范围如何从一国走向世界,关于国际化经营发展模式的理论有渐进论和跳跃论,前者已广为流行,后者正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两大理论的主要内容如下①:1.渐进论渐进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代表人物为瑞典的约汉森(Jahanson)和瓦德协姆·保罗(Wiedersheim ),该理论认为,从大多数企业走向世界的历史实绩来看,从国内经营到国外经营是一个从被动到主动,从量变到质变的长期演变过程,而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突然飞跃。

经营国际化的这种渐进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市场范围扩大的地理顺序,二是企业跨国经营方式的演变发展。

目标市场选择的渐进性,表现为大多数企业市场的扩大都是遵循“由近及远,先熟悉后陌生”的路线。

市场扩张的地理顺序通常是:本地市场→地区市场→全国市场→海外相邻市场→全球市场。

跨国经营方式的渐进性,表现为绝大多数企业都是采取“先易后难,逐步升级”的策略,经营方式演变的最常见类型是:纯国内经营→通过中间商间接出口→企业直接出口→设立海外销售分部→设立海外分公司跨国生产。

2.跳跃论从上可以看出渐进论已经相当成熟和深人人心,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随着信息环境的变化,国际化经营的许多环节是可以跳跃的,因此单一的渐进论已经不能完全诠释国际化经营发展模式。

在渐进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跳跃论认为国际化经营呈现跳跃式发展,可以跨越其中的某一个或多个环节,具体表现为多种形式。

如温州的打火机与眼镜产业,在目标市场选择方面,企业一开始就瞄准国外市场,基本上跨过了本地市场→地区市场→全国市场等环节,而一开始就进入海外相邻市场→全球市场或直接进入全球市场;在经营方式方面,跨过了纯国内经营阶段,通过中间商间接出口,再进入企业直接出口→设立海外销售分部等环节。

三、海尔的国际化经营战略海尔的国际化经营战略战略便是遵循着两大发展模式规律的原理,如今,海尔集团自1984年创立以来,从一个亏损147万元的频临倒闭的小厂,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国内到国外,一跃成为品牌价值为440多亿人民币,全球销售额达768亿元人民币的,拥有包括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69大门类10800多个规格品牌群的具有一流国际化水平的国有特大型企业,为中国家电名副其实的龙头老大。

纵观海尔集团的发展历程,按其国际化经营战略可以分成以下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84-1998年,技术水平不高,只具有相对成本优势的海尔集团正处于中小企业阶层,这一时期,海尔集团的国际化经营战略便是不断吸收,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生产技术,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提升自己产品的附加值,并适当为国外厂商做OEM。

这一时期的海尔从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的亚洲最先进的四星级电冰箱生产线开始,通过与中国科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菲利浦集团等国内外著名的科学研究所、大学、跨国公司合作,不断增强自己的科技水平。

同时,通过兼并、控股等一系列资本运营手段,逐步壮大自己的综合实力,进而通过自己的强大的技术水平和雄厚的经济实力,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不断进行技术管理和资本的积累,如此周而复始,使集团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80%以上。

第二阶段是从1998年至今,在这一时期,通过第一阶段的技术、管理和资本上的积累,使海尔集团已经迈入了国际化大公司的行列,海尔集团拥有的技术、管理优势与世界先进水平保持了同步的发展,部分甚至是领先世界先进水平。

所有这一切,使海尔集团基本具备了国际化经营的对外扩张的战略实力。

因此,在这一阶段,海尔集团在“先有市场,再有工厂”的思想的指导下,开始了在海外建立生产工厂、基地的历程。

总的来说,海尔第二阶段的国际化经营的对外扩张的战略按照“先易后难”与“先难后易”②的相结合的原则,分为以下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到1999年4月止,这一阶段的海尔的科研实力和技术实力还不足够强的时候,他们选择了去技术、管理综合水平比其稍低的印尼、菲律宾、印度,以维持其所有权优势,并通过内部化优势表现出来,如1996年6月在印尼成立海尔莎保罗(印尼)有限公司,1997年在菲律宾成立海尔-LKG电器有限公司,在马来西亚组建海尔工业(亚细安)有限公司,就是这一国际化生产战略的体现。

第二层次是从1999年4月始至现在,这一阶段,随着企业的技术,管理,资金等所有权优势的不断增加和前一层次国际化经营战略推行中经验的逐步的积累,海尔集团已经基本具备了进入国际一流企业的行列的条件。

此时,海尔的国际化生产战略也发生调整。

以1999年4月起,美国海尔中心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首府哥伦比亚市附近的汉姆顿建立生产基地为标志,海尔集团先后在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建立了生产基地,分别组建了美国海尔、日本海尔、欧洲海尔,使其国际化生产战略还伸到了被誉为国际一流冰箱技术的发源地的美国、日本、欧洲,对惠而普、三洋、伊来克斯、通用电器等等全球家电巨头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