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神权下的自我》教学PPT课件【高中历史必修3(人民版)】

《神权下的自我》教学PPT课件【高中历史必修3(人民版)】


再见
敬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蒙娜丽莎
大卫塑像
西斯廷圣母
莎士比亚
新课学习
莎士比亚(1564—1616), 英国大文豪,他塑造了许多富 有个性的人物形象,深刻反映 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他为世 人留下了37个剧本。代表作 《哈姆雷特》、 《奥赛罗》、 《李尔王》、 《麦克白》等
新课学习
对文艺复兴的评价:
•性质和实质: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 •积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人意识的觉醒,为资 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促进了文学 艺术的发展,产生众多文化巨人和名著。推动了自然科 学的产生。 •局限: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运动后期个人私 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5、影响: (1)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 (2)使西欧认从长久的基督教神权统治者解放出来了 (3)为启蒙运动做了思想准备
新课学习
• 性质和实质: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 • 积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人意识的觉醒,
为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促 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众多文化巨人和名著。 推动了自然科学的产生。 • 局限: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运动后期个 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3)波及领域不同:文艺复兴主要在思想领域和社会的上层, 而宗教改革更多的表现为一场政治运动,群众基础也更为广泛。
(4)性质和影响不同:
课堂小结
14-17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 它打击了宗教神学,促进了人的解放,复兴了人文主义精神。 宗教改革是一场广泛、深远的社会改革,是文艺复兴在教会 内部的发展,是人文主义的延续。其弘扬的人文精神至今仍 放射着不朽的光辉! 文艺复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正如恩格斯所说: “在人文主义的伟大思想光辉和永恒艺术魅力面前,中世纪 的幽灵消失了。”因为文艺复兴期间人文主义者的启发,欧 洲随之而来的是宗教改革,商业革命,政治革命,并且开创 了一个理性的时代,世界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新课学习
4、路德教与旧教相比的变化: (1)神职人员用德文代替拉丁文主持教堂礼拜; (2)摒弃了由教皇、主教和教士等组成的教会制度否认他们是通向天国钥匙的掌 管者; (3)废除了修道院制度,坚持教士有结婚的权利; (4)简化了宗教礼仪,铲除了教士和俗人之间的隔阂。 (5)新教否定了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认为教会应从属于国家。
薄伽丘新课学习感受名著 Nhomakorabea郡主(绮思梦达)冲破封建门第观念,与仆人相恋,事情败露后,父亲 暴跳如雷,将仆人关入地牢,痛骂女儿不顾身份,竟与下贱的奴仆相爱。绮 思梦达却宁死不屈,并愤然驳斥父亲:“我们人类的骨肉都是用同样的物质 造成的,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具备着同样的机能和一样的效用。我 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
人是神的附属,为信仰而生活
新课学习
中世纪的表情
宗教裁判所
夏特尔大教堂雕塑 雕塑:《安东尼·奥索》
新课学习
意大利文艺复兴前三杰:
但丁,意大利诗人。《神曲》原意是《神 圣的喜剧》。但丁原来只取名为《喜剧》,后 人为了表示对它的崇敬而加上“神圣”一词。 起名《喜剧》是因为作品从悲哀的地狱开始, 到光明的天堂结束,带有喜剧的因素。《神曲》 全长14000多行,分为《地狱》、《炼狱》、 《天堂》三部分。
恩格斯称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 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新课学习
“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
彼特拉克
彼特拉克热爱生活, 热爱美丽 的大自然,反对中世纪教会长期以 来宣扬的禁欲主义。他喜欢游览, 尤其喜欢登高远眺,领略自然风光 他一生的创作很丰富,其中《歌集》 对以后的欧洲诗歌产生了巨大而持 久的影响,他成为享誉整个欧洲的 著名作家。
人文主义的核心是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提倡 回归人性,追求现世的幸福,反对压制人性灭人欲。 提倡追求自由、追求真理,反对盲从迷信的愚昧思 想 ,要求把人从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
新课学习
文艺复兴的概况
基督教的神权统治;经济复苏发展,城市兴 历史条件
起,建立自己文化的诉求 发源地 意大利(发展到整个西欧)
新课学习
薄伽丘和《十日谈》
1348年,鼠疫(人称“黑死病”) 肆虐欧洲,意大利、法国、英国等 国人口锐减,大有世界末日来临之 感。教会借机用禁欲主义的说教攻 击人文主义者个性解放的要求,形 成了文艺复兴运动中的一次逆流。 此时,薄伽丘的《十日谈》问世, 它以对现实幸福的大胆追求,给禁 欲主义神学以迎头痛击,受到市民 群众的热烈欢迎。
第六单元·第二课
神权下的自我
课程导入






的 绘 画 作 品
兴 时 期 的 绘



新课学习
对比以上两幅画,两幅作品表现的内容相同,但构图及人 物处理则有很大差异。你认为哪一幅更好?为什么?
前者是冰冷的圣经故事的图解, 后者是有血有肉的人间亲情的表现。 一个是对神性的赞美, 一个是对人性的讴歌。
2、表达形式:借助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
新课学习
3、旗帜:人文主义
⑴反对中世纪神学抬高神、贬低人的观点强调人的可贵; ⑵反对神学的禁欲主义和来世观念,提倡人们对现实生活 的追求; ⑶反对宗教束缚和等级观念,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 ⑷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推崇人的经验和理性; ⑸提倡人类认识自然,征服自然,以造福人生。
表达形式 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
性质 旗帜 矛头
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人文主义 基督教神学
新课学习
二、人性的启蒙---文艺复兴的表现
1506年雕塑《拉奥孔》 在罗马出土, 震动一时, 被推崇为“世上最完美的 作品”。意大利杰出的大 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为此赞 叹说:“真是不可思议!”
新课学习
基督教对人的观点是:亚当、夏娃偷吃禁果,证 明肉体是罪恶的王国。上帝将人类的始祖逐出伊甸园, 罚其在满是荆棘和蒺藜的大地上终身劳苦。人间不是 幸福,人只有抑制自己的情欲和欢乐,忏悔错误,走 完人生痛苦的历程,才能接近上帝,获得永恒的幸福。 总之,人本身是鄙贱的,应该消极处世,把一切寄托 于来世。
——薄伽丘《十日谈》 思考:(1)材料歌颂了绮思梦达的什么精神?
冲破封建教条,追求爱情幸福的精神。
(2)材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肯定人的欲望,歌颂自然的人性的人文主义思想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表现形式是从肯定人的欲望和歌颂自然 的人性开始的。
新课学习
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美术三杰:米开朗琪罗,达 · 芬奇,拉斐 尔。 (1)达 · 芬奇代表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2)意大利米开朗琪罗广场大卫塑像 (3)“画圣”拉斐尔:《西斯廷圣母》
新课学习
对比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比较
相似点 (1)背景:都发生在西欧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的历史年代; (2)性质:它们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 (3)内容:都把矛头对准了天主教会; (4)形式:两者都向古代寻求和吸取养料,人文主义者借助的是古典文化,
马丁·路德借助了《圣经》中的原始教义; (5)与统治者的关系:人文主义者需要教皇、国王、贵族和富商的庇护;宗
教改革与统治者关系更是紧密,马丁·路德就是得到封建诸侯的保护 。 (6)影响:都打击了罗马天主教的统治,促进了思想解放。
不同点
新课学习
(1)对人的认识不同:前者以人文主义为指导,以人为中心, 而后者却强调神的伟大、人的渺小,一切以神为中心;
(2)对信仰与宗教的态度不同:文艺复兴主张信仰与思想自由, 容忍异教文化,而宗教改革虽形成多个新教,但是以另一个权 威来取代罗马教皇的权威。文艺复兴认识并揭露教会的腐朽、 罪恶,但还是对教会势力抱和解的态度,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 道路。
新课学习
问题探究:有人说,西欧封建社会末期是“人”和“世界”被 发现的时代。思考,这里的“人”被发现和“世界”被发现分 别指的是什么事件?
“人”被发现指的是14至17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 “世界”被发现指的是15世纪末的新航路的开辟;
新课学习
一、古典文化的 “再生”——文艺复兴的背景
1、背景:
(1) 中世纪基督教在欧洲建立了神权统治; (2)11世纪以后西欧经济复苏发展、城市兴起和生活水 平提高,开始追求世俗人生的乐趣。 (3)14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后,意大利一些城市市民和世 俗知识分子价值观念变化,要求建立自己的文化。
新课学习
宗教改革
1、背景 (1)文艺复兴在欧洲的影响; (2)罗马天主教廷对德国的剥削和压迫; (3)1517年,教皇在德国出售赎罪券
2、开始:《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3、马丁·路德的主要宗教观点 (1)信仰耶稣就可得救,“因信称义”。 (2)简化宗教仪式,僧侣可婚配和还俗 。 (3)最高权威来自于《圣经》, 而非罗马教会。 (4)君主的权利高于教士甚至教皇,激发德意志的民族意识,得到了很多封建诸 侯的支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