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

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

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摘要:国防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不仅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而且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身心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高校必须以育人为本,从加强国防教育的实效性、系统性、针对性、感染性入手,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积极开展军事训练,不断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高校;国防教育;素质教育;大学生高校国防教育是为适应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增强全民国防观念的全社会性国民思想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可分割的部分。

加强高校的国防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严谨的作风纪律、良好的道德风尚和顽强的意志品格,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深入探索高校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国防教育“双重功能”的作用,对于开创素质教育新局面, 获得“国防效益”和“育人效益”的双重成果,培养全面发展合格人才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素质教育,是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政治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

国防教育,就是为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防御外来侵略、颠覆和威胁,主要针对大学生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国防理论、国防精神、国防知识、国防历史、国防道德、国防动员、国防法规和国防技能等诸方面的教育活动。

以爱国主义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国防知识和军事技能培育的国防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国防观念,增强爱国意识,履行国防义务的重要途径。

从高校国防教育的实践来看,当前高校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分为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两大部分。

理论教育的内容包括基础知识、拓展知识和讲座知识三个部分。

其中基础知识部分,主要包括军事科学概论、军事思想、军事高技术、战略基本理论、国防基本理论等;拓展知识部分,主要包括国际战略格局、周边安全环境、信息化局部战争理论的最新发展等;讲座知识部分,主要包括当代新军事变革、军事战略与国家安全战略、军事冲突与局部战争热点问题等。

实践活动的内容包括军事训练、军事体育活动、参观访问活动等。

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既有内在的一致性与互补性,又有一定的区别,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素质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侧重于素质教育所要求的理想、信念、毅力、情操、品格、纪律、精神、生活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而国防教育不仅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这些学科知识,而且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丰富和充实了素质教育的内容,对素质教育起到了促进作用,它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了基础。

二、国防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第13条指出,“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高校国防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人才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措施。

(一) 国防教育是提高“德”——增强大学生政治素质的有效途径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盛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以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以及安全为共同利益的现代社会国防意识的形成是巩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精神力量。

大学阶段,是学生确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

加强对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能极大地激发青年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使学生进一步增强革命英雄主义、集体主义、为国家和民族献身的使命感、光荣感以及为保卫国家民族利益而自觉斗争的精神,把民族的共同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来侵略颠覆的威胁。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教育,以其强烈的思想性和特有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在增强国防观念的同时, 进一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思想政治素质也有明显提高,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了基础。

(二)国防教育是增强“智”——丰富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按照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校学生军事训练大纲》规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内容包括:军事思想、世界军事、中国国防、军事高科技、高技术战争等,国防教育所依托的学科体系是军事科学。

现代军事科学是一门范围广博,内容丰富的综合性科学,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诸方面的知识。

大学生学习军事科学知识, 掌握基本的军事技能,扩大了知识面,开阔了视野,国防教育具有广泛的渗透性和贯穿性,也有助于大学生学习和掌握其他学科,打破专业学习的思维定势,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学习军事科技,可以了解最新科学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了解本专业在军事上的应用,激发大学生学习科技、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促进智育的发展。

(三)国防教育是强健“体”——增强大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身体素质的好坏是大学生们能否顺利完成学业的基础条件, 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依赖性强,没有经过多少艰难困苦的磨砺,普遍存在着心理脆弱,身体素质不强等问题。

通过严格的军训可以锻炼和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心,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良好的素质。

军训从学习解放军条令条例入手,从规范养成抓起,让学生在紧张艰苦的训练中强健体魄,通过体能训练意志,养成讲道德、守纪律的良好风尚,切身感受到行为规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自我的个人意识趋向群体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活动中的合群、自律、合作精神,规范行为,在思想、知识、技能和体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提高全面发展要求下的综合素质。

(四)国防教育是培养“美”——完善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军营文化是军队性质及其根本职能的要求,是军队特有的政治信仰、价值观念、心理素质、思维方式等观念文化与组织制度、学习教育、娱乐活动等实体文化的总和。

我军军营文化具有以下五个特征:一是奉献之美。

革命战争年代保家卫国、浴血奋战,和平建设年代抗震救灾、抗洪抢险都体现出军人无私的奉献牺牲精神;二是阳刚之美。

阳刚是军人的气质,蕴含着军人意志刚强、处事果断、机智勇敢、胸怀博大等品质;三是朴实之美。

形式崇尚庄重、生动活泼,内容讲究因地制宜,务实管用;四是整齐之美。

军训歌声嘹亮、队列步伐整齐、整理内务严格。

五是高昂之美。

军人的身上始终体现出积极向上、健康有益、催人奋进、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

在军训中,军人以严格的组织纪律、过硬的军事素质和强烈的国防意识教育影响大学生,学生们耳濡目染,对于重新思索人生的价值, 进一步完善道德品质,认清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肩负的历史重任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五)国防教育是完善“劳”——加强大学生专业素质的有效途径军训的实践活动是加强组织性、纪律性的有效途径。

对大学生进行纪律条令、队列条令、内务条令三大条令教育,真正让每位大学生认识到人民解放军正因为有铁的纪律,才能战无不胜。

同学们在思想上有了纪律观念,在言行上就有了行为准则。

军训一开始就要求着统一的制式军服, 集体活动要集合列队, 寝室内务卫生有细致的标准,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着装仪容教育,逐步养成遵守军容风纪的良好习惯。

通过军姿训练,树立纪律意识。

通过队列、战术、射击训练,做到整齐统一,令行禁止, 培养大学生的顽强拼搏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不屈不挠的意志、刚毅执着和不畏艰难的吃苦精神,形成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作风。

大学生通过军训塑造出军人的气质和形象,增强组织纪律观念和团队协作精神,促进自身全面发展,为顺利完成大学阶段的学习任务打下基础。

实践证明,高校国防教育通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较为严格的军事训练,可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竞争向上的团队精神,加强组织纪律性,培养集体主义荣誉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促进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

三、以育人为目标,加强高校国防教育,巩固大学生素质教育开展学生军训和进行军事理论教学,是当前大部分高校国防教育的方式,但仅采用这两种教育方式,其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方面,它会给大学生造成一种错觉,高校国防教育等于军训加军事理论教学,只是“走走队列”、“打打枪”、“听听课”,不能充分认识高校国防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丰富内容。

另一方面,国防教育对象局限于一年级学生,教育时间集中在2一3周的军训和36学时的理论教学,无法将国防教育活动涵盖到全体学生、贯穿于大学全部阶段,不能做到全员参与、长期坚持。

国防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在广泛、深入、持久上下功夫,构建立体、多元、有效的高校国防教育方式。

1.注重实效性,积极开展大学生军事训练在军训过程中,高校要坚持以育人为目标,把军训作为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纳入学生大学期间教育培养规划之中。

军地双方要在思想上协调一致,达成共识,把学生军训工作当作一项非常严肃的政治任务来对待,各级军事机关与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沟通情况,在军训中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解放军优良传统教育相结合,把校风校纪教育和解放军条令条例教育相结合,把文化知识学习和军事知识学习相结合,组织学生上好大学生活的第一课,形成了育人为本、按纲施训、军政并举、寓教与训的学生军训工作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在整个军训过程中既能得到体能上的训练又能在意志上得到磨练。

各高校在军训过程中应结合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国家主权意识和国家利益意识,引导学生树立维护国家统一观念,强化反侵略、反分裂意识;树立国家利益至上观念,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引导学生更加自觉地履行国防义务;树立综合安全观念,增强维护国家政治、经济、科技、信息安全的警惕性,以实际行动为国家改革、发展与稳定作出贡献。

2.注重系统性,建立完整的国防教育内容体系集中一段时间内的国防教育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但不能以军训代替国防教育的全部。

国防教育必须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包括集中的、课堂的、专门的教育,也包括日常的、融国防教育于其他教育环节的各种工作。

大一、大二的学生不管是在对国防的关注程度上,还是在参与国防有关的活动的意愿上都相对较高,而大三、大四的学生考虑得更多的是关于自己的就业和前途问题,国防意识相对比较薄弱。

因此,在国防教育的内容安排上,应该根据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有所侧重。

如大一学生可安排基础知识学习和军事训练,大二的学生安排拓展知识的学习和军事体育活动,大三的学生安排讲座知识学习和参观访问活动,大四的学生安排讲座知识学习。

这样,国防教育内容既体系完整、结合紧密、循序渐进,又适应了不同年级大学生的个性特点,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参加国防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国防意识,实现“全民参与,长期坚持,讲求实效”国防教育方针的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