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钧瓷艺术发展空间

钧瓷艺术发展空间

钧瓷艺术的发展空间摘要:钧瓷这一中华瑰宝,在历史长河中发出耀眼的光芒。

而在21世纪以及未来,钧瓷艺术将如何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关键词:钧瓷传统生活化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1)06-0057-02作为宋代五大名瓷之一的钧瓷,因器型古朴,内涵高雅,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

钧瓷因制作精细,艺术价值高而成为北宋皇室的独享御器,并被历代皇族视为至宝而收藏。

到了清朝初年特别是在雍正时期。

对钧瓷更是宠爱有加,雍正帝不仅自己珍藏和把玩宋代的官钧,还下令南方的景德镇御窑厂仿造钧瓷,以供皇室使用。

历代皇室的专宠让钧瓷处于高高在上的位置的同时,又多了一个神秘的光环。

于是民间就有了“纵有家才万贯,不如钧瓷一件”,“黄金有价钧无价”的说法。

严禁民间使用钧瓷,同时民窑也不得私自仿制。

官窑瓷器烧成以后,经过严格近似苛刻的挑选,精良者就被送进宫中,而那些落选者则加以处理和销毁,以防流散到民间。

正是由于这个历史的原因钧瓷和平民百姓产生了距离。

时代在变,现如今钧瓷已从皇家专用、富贵人家的案几上飞人了寻常百姓家。

现代钧瓷已由过去单一的皇家收藏品发展出了很多种类,若按作品的形态可粗略可以分为:器皿型、雕塑型、日用以及建筑和环境中的钧瓷艺术。

器皿型的钧瓷在历史中是一种最主要的器形,在现代还是处于主导地位。

国礼和收藏品中的精品钧瓷大多数都为器皿的器形。

器皿型的钧瓷是钧瓷中传统元素最多的。

因此才会成为主流产品。

成熟的桃子放几天就会霉烂。

几百年前的艺术成果放到今天再吃肯定不会新鲜,有一些钧瓷虽然是现在烧的,但那是过去的成果,是过去的味道,而没有时代感。

如果我们对传统利用的好,它就会变成一盎老酒;反之利用的不好,就会变成一碗坏醋。

因为传统按其形态构成可分为的“显性”传统和“隐性”传统,即形式与精神。

叔本华在他的《艺术的形而上学》中强调了,古代的器皿和用具的美是由于它们是天真地表现了它们的本性,以及它们的服务目的,而所有的古代制作的其他容器也是如此。

对有着深厚传统的钧瓷产业而言,它仅仅意味着过去的辉煌和独特的文化沉淀,对后人而言,这可能是一种厚实的财富,肥沃的土壤的同时也可能会为一种沉重的历史包袱。

如何面对这样一份深厚的文化遗产,在当下有着特别的意义,它关乎着钧瓷艺术重新光大、复兴的可能。

2010年10月12日,孔家钧窑的钧瓷珍品“海晏鼎”被选定为第四届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的国礼,赠送给东盟各国的领导人。

而“海晏鼎”就是以传统的器形“鼎”为基本的造型进行创作的代表。

上部有四个龙形的浮雕,象征着本次大会的召开。

四个龙之间。

则有四组乳钉,每组三排,则寓意中国一东盟博览会举办四年来,所取得的成果。

中部有四个虎形铺首,象征着充满活力的的博览会。

龙腾虎跃,生龙活虎,有代表中国与东盟十国的发展合作是富有生机与朝气的涵义。

而最下部的海浪纹,则点出了“海晏鼎”的主题:繁荣、和谐、发展。

除了器皿型的钧瓷之外,雕塑型的钧瓷在传统钧瓷种类中同样占有一席之地。

雕塑型钧瓷的传统造型,较少注重一些人物面部表情细化;而当代的钩瓷名家则很注重细节的雕琢。

往往将人物、动物细腻的表情、神态和肢体动作都刻画得细致入微,使大气与细腻并行不悖,造型有了神韵,而“活”了起来。

一尊高不盈尺的水月观音坐像,在传统造型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经过雕眼、修眉、画唇等30道复杂工序,刻画出一个表情生动、大气、栩栩如生的观音。

同时以粘贴的手法制作双层莲花瓣。

一片片的花瓣轻盈绽放。

让人惊叹不已。

韩美林先生在禹州成立一韩美林钧瓷研究室,开发研究创新钧瓷造型。

几年来,研究室设计生产许多钧瓷艺术系列作品,其中“吉徉鱼系列”是雕塑型的钧瓷作品。

这些钧瓷艺术作品,在造型设计与制作上,把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图案加入钧瓷的造型中,变平面为立体。

拓宽了钧瓷造型的艺术范围。

从而促进了钧瓷艺术的不断发展。

旧时代的逝去,沉积下来的只能作为艺术形态的参照,而在传统钧瓷艺术中所体现出的审美精神则是在特定社会氛围烘托下和艺术思潮的指引下所呈现的,因此,既没有再现的必要,更没有再现的可能,因为时过境迁之后,同样形式的作品不可能再现当时的审美意义。

传统与现代的有序、可持续的交汇融合,可促成多重文化意识的交叠,而产生新的艺术。

“古今中外,一切精华,皆为我用”是维系文化趋近而不趋同的有效途径。

“笔墨当随时代”这是中国文化及一切艺术形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也必然是钧瓷在新的时代求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

通过文脉与表层符号的融合贯一,有助于摆脱“显性”传统延承所导致的民族性与现代性形成两张皮的困境,有助于找到一个的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为创造具有品位的钧瓷现代形态构建一个平台。

只有这样,传统才有可能在更高的层次上显示其不朽和存在的价值。

艺术需要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不断创新。

才能显出其勃勃生机。

而创新不是盲目的。

必须适合时代的审美趋向。

韩美林先生呕心沥血地研究和创新钧瓷艺术,对钧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古人的好东西要继承。

一定要学习古人传统的造型。

他的现代陶艺系列的作品。

就是在传统的基础上是融入了现代审美理念。

在钧瓷的造型设计上具有先导性和展示性,使钧瓷这一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能够与时俱进。

不断提升品位。

日用钧瓷的称谓就说明了具体的日常使用是它的本质意义。

其中的一大门类是与饮食有关的容器,用来倾倒、贮存、装盛食物等等。

尽管日用钧瓷是生活的、实用的,但随着钧瓷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艺术造型的文化内涵与精神指向。

最优秀的日用陶瓷设计,同时也可作为一件审美价值极高的艺术品而存在,因为它即包含了使用的价值也具备视觉上的美感。

具有精神上和情感上的意义。

有使用价值的日用钧瓷是制作者和使用者之间的桥梁,并在二者之间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和亲近的联系。

古有“斗茶”。

今有“斗杯”!近两年来,南方悄然兴起了一股“斗杯”热。

这与南方人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喜欢自带杯具外出饮茶、品茶。

钧瓷作为“斗杯”的器皿是日用钧瓷有力的传承。

钧瓷胎厚、釉厚的特点,成就了钧瓷作为品茶“斗杯”器皿。

它具有保温、不烫手的优势,并且茶一饮而尽后还会被杯身温度蒸发出阵阵余香。

这种种的优势决定了钧瓷能在这股新兴的“斗杯”热潮中取胜。

除了当国礼、收藏、日用外我们还可以在建筑上用到钧瓷,这一点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比较新鲜的。

建筑用的钧瓷,一般指以钧瓷碎片为主要材料的室内外的壁饰、户外陈设、环境雕塑等和建筑及环境相结合的形式。

它涉及了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建筑学等其他相关的艺术范畴。

作为一个交叉和综合的学科,这是钧瓷功能性的一种延伸,它可以运用到每个角角落落。

钧瓷出炉后要进行严格的挑选。

那些有毛病的都要被毁掉。

而建筑用的钧瓷是以碎片为主,把本来要当垃圾处理的碎片废物利用,从而变废为宝。

这正好契合了现在我们所提倡的节约资源的思想。

现代生活使人们的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从实用化更趋艺术化。

又使人们在对艺术欣赏过程中的要求在不断地更新求变,造成了人们追求“不走寻常路”新颖、刺激的心态。

因此,为了满足现代生活中人们对钧瓷艺术的要求,陶艺家们就要以与时代同步的新观念。

去开启、寻找、挖掘、探索新的广阔天地;以新的艺术思维、新的艺术构思去突破前人的传统程式进行创作:以能体现创作出灵感的新的艺术语言和新的表现技法的钧瓷作品展示与时代同步的审美风采。

当时间流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发生了巨大变化,审美观念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为了准确把握钧瓷的发展的方向。

我们必须对这一时代变革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审视。

2005年。

我们欣喜地看到一批钧瓷精品在市场的运作中呈现出了百倍的身价。

其中孔家钧窑的“伟人尊”、“祥和宝鼎”、荣昌钧瓷坊的“天保九如中秋瓶”、“中华千钧印”、王府钧窑的“四大美女”、御钧斋的“如意瓶”、古钧台钧窑的“中华民族团结瓶”等皆在市场运作中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承认和好评。

一个“华夏瓶”市场售价2.2万元。

一尊“伟人尊”市场售价达到1.6万元。

孔家钧窑将钧瓷的销售点开在了被人们称“金街”的北京王府井大街。

“莫道世上黄金贵,不如孔家一把泥”这一流传名言在市场的热捧中成为现实。

钧瓷不仅具有强烈的古典魅力,使人产生出民族自豪感,而且它还把自然艺术、科学和历史浑然融为一体,充分显示出含蓄、柔和之美。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在我们看到钧瓷艺术所取得优异成绩时,也应该看到它还有不完美的一面。

当钧瓷的造型已由原来较单一的类型创新发展到了上千种时。

一些问题也开始接踵而至。

有的将造型作为文化符号的简单堆砌:有的以造型的繁复为目标,过分的强调了造型的寓意而毫无节制地通过一些浮雕、耳饰的组合来表现一些空洞无物的主题。

不但牵强附会更违背了点、线、面互为补充,浑然一体的制作工艺要求。

而有的仅是把一些著名窑口的经典造型简单翻新和改造,拿来为我所用,破坏了造型的整体审美效果。

上述一系列的问题已经引起有识之士的争议和担忧。

其中最令人担忧的问题就是由于造型的极端化而使现代钧瓷与钧瓷的本质渐行渐远。

任何一个造型在考虑其文化创意的同时应该首先考虑窑变的空间。

因为只有尊重釉色变化,充分展现窑变之美与釉色相得益彰的造型才是最完美的造型,因此,我们需要构建一种开放、具有强大创造力的钧瓷艺术创新的体系,用新的表述语言与技巧,给钧瓷注入新的活力,使钧瓷在寓意性、表达性、装饰性上更具与时俱进的特征,达到一种更高的境界和高度,使拥有千年历史的钧瓷艺术永放光彩。

参考文献:[1]苗锡锦主编,钧瓷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2]阎夫立,阀飞,王双华中国钧瓷[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冯先铭,中国陶瓷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4]晋佩章,中国钧瓷艺术[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5]程金程,中国陶瓷艺术论[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