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南美白对虾一种新型生态混养模式的研究

关于南美白对虾一种新型生态混养模式的研究

关于南美白对虾一种新型生态混养模式的研究Sysu_小新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指导老师:李刚I、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对虾是我国主要水产养殖品种之一, 1992 年我国对虾产量一度达到22×104t , 但1993年全国性对虾流行病大规模暴发, 1994 年全国对虾产量只有5.5×104t。

对虾中,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 Boone)(又名南美白对虾),是世界上三大经济虾类之一,南美白对虾原产于南美洲,是世界上养殖产量最高的虾种之一,它具有生长速度快,营养需求低,环境适应性好以及抗病能力强等优点,该虾肉质鲜美,口感好,深受市场欢迎。

自1988年7月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首次引进进行人工繁殖成功后,中国已成为主要养殖地区。

近年来随着淡化养殖凡纳滨对虾技术的不断成熟, 凡纳滨对虾逐渐成为我国淡水池塘调整养殖结构, 优化养殖品种, 提高经济效益的优良虾类品种。

一方面,华南地区的对虾养殖一直饱受各种病害带来的巨大损失。

由于广东沿海对对虾的养殖模式比较多样化,由于全年都进行对虾养殖,终年都有虾病发生,另外,由于广东及我国华南沿海对虾亲虾资源很少,养殖需要的大部分对虾需由东南亚或南美洲进口,从而带进一些新的疾病和病原,这更使得虾病的发生与流行更趋复杂。

如1992年粤东地区养殖对虾疾病呈暴发性流行,致使许多地方绝产绝收,经济损失巨大;1993年对虾暴发性流行病蔓延全省,全省养殖对虾发病面积占养殖面积的50%以上,经济损失更为严重。

由于暴发性虾病的流行, 导致了养虾业的大滑坡。

另一方面,从中国对虾养殖历史来看,传统的养虾模式已经不足以符合社会科学养殖的要求,因为过度强化了对虾这一生物因子, 导致对虾池生态系物种组成失去平衡, 食物网畸形,虾池营养结构单一,饲料利用率低,养殖后期水体富营养化,有机污染严重,病害频发,化学药物大量使用和残留,从而导致水质环境不断恶化,最终造成整个虾池的生态系统崩溃。

所以,近十几年来,取代对虾单养的另外一种养殖模式,即以养殖对虾为主,搭养多种其他水生经济生物的混养模式。

由于多种类混养充分利用了各种混养生物在空间分布和食性结构上的互补性以及在能量和物质循环上的偶联性。

因此, 它比双种类混养更优化了虾池的生物群落结构, 进一步提高了虾池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率, 更利于虾池生态环境的稳定, 虾池的综合经济效益和生态效应亦更加显著。

另外,对虾混养中所包括的一种养殖模式很值得关注——鱼虾混养,王吉桥、林少华、郑春波等人的研究结果证明了,虾池中少量搭配鲈鱼、真鲷、黑鲷、东方鲀、大黄鱼等肉食性鱼类, 不但能吃掉与对虾争饵的小杂鱼种, 而且还能吞食病虾, 从而可以减少虾病的链式传染。

这种通过清除病虾最终成功实现对虾病害防控的鱼虾混养方式,在保证对虾健康生长的同时又可以提供鱼的辅助产量,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而且这种生物防治的方法可以取代以往大量使用生物化学药品的传统控制病害的方法,可真正意义上的实现生态养殖的目标。

综上所述,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在广东地区探究并发展南美白对虾一种新型的混养模式,结合生态防治的原理和方法,追求高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实现南美白对虾的生态养殖。

II、国内外研究概况1.国外南美白对虾养殖发展概况20世纪70年代,厄瓜多尔用捕获的野生虾苗进行养殖并获得成功,其生长快,食性杂,适应性强,在含有机物越高的底泥环境中越有利于生长。

另外,美国科研人员注意到墨西哥海湾是一狭长而封闭的海域,海湾内的南美白对虾种群长期以来很少与其他种群交叉混合,疾病问题也不突出,认定该虾极适合人工养殖,并开始从墨西哥采集和优选出天然南美白对虾天然种虾回国研究。

20年代80年代,南美白对虾在中南美洲成为虾类养殖的主要品种。

养殖模式由粗放式转向半集约化,美国先后完成南美对白虾繁殖、育苗和高密度养殖的科研攻关。

随着世界各地养虾业蓬勃发展,但与此同时野生虾苗和虾种品质不稳定和高密度养殖造成了各种虾病,加上疾病随着种苗在各地的传播而进一步蔓延,南美白对虾的病害给养殖业带来了重创。

20年代90年代,美国开始研究SPF(Special Pathogen Free)虾苗,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带病毒,高健康,SPF 虾苗养殖产量比非SPF虾苗产量高出30%以上,但由于生产SPF虾苗的程序要求太高,造成生产成功率很低。

最近,美国又提出,运用人工育种方法,筛选出高品质、高产量、生长快、抗病力强的种苗,即SPR(Special Pathogen Resistance)种苗,预计将此技术应用到对虾养殖生产中,需要15年的时间。

2.国内南美白对虾养殖发展概况我国混养最初始于淡水池塘养,海水混养则开始于60 年代的虾贝混养。

近年来, 各地在虾池混养模式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至今为止, 对虾已经与几十种生物进行了混养,,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模式:2.1 鱼混养王吉桥、林少华、郑春波等证明了虾池中少量肉食性鱼类, 不但能吃掉与对虾争饵的小杂鱼种, 而且还能吞食病虾, 从而减少了虾病的链式传染。

因此, 混养此种鱼类对控制水质、促进水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再生, 阻断虾病蔓延均具有较好的作用。

2.2 虾贝混养贝类多以小型浮游植物和悬浮有机颗粒物质为食, 能防止虾池有机污染。

目前, 虾贝混养已在许多虾池显示了其显著的生态效应和经济效益, 姜存楷、朱振乐、宋宗岩等人分别做了各种贝类与对虾的混养实验, 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2.3 虾蟹混养目前, 对虾池混养的种类主要是三疣梭子蟹和锯缘青蟹两种。

混养的意义在于它们能充分利用对虾的残饵和清除患病对虾以及动物尸体, 从而起到提高饲料利用率和防病的作用。

但由于它们与对虾在生态位上有许多重叠, 因此, 只能少量搭配。

2.4 虾藻混养对虾池中可混养大型热带性或温带性经济海藻。

目前的经济海藻主要有海带、紫菜、裙带菜、羊栖菜、江篱、麒麟菜等。

它们能通过光合作用充分吸收虾池中生物代谢所产生的氨氮等无机盐, 净化虾池水质。

2.5 多种类混养国内已进行了鱼虾贝混养、鱼虾蟹混养、虾蟹贝混养、虾鱼贝蟹混养和参虾鱼藻混养等多种形式的混养。

由于多种类混养比双种类混养更优化了虾池的生物群落结构, 进一步提高了虾池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率, 所以更利于虾池生态环境的稳定。

III、立项依据1.合理的经济效益传统的对虾单养,和养殖模式改革后渐渐广为人知的对虾混养,都有着各自的局限和不足。

前者过于追求对虾的经济价值,过分追求单一的养殖密度,最终不得不接受养殖环境日益恶化的不利局面,反而导致经济损失。

后者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符合科学养殖的趋势,但由于混养模式始终只是某些地区小部分科研单位和养殖户才愿意付之实践的行为,混养模式要求养殖者对混养品种习性,搭养密度的合理性,以及可能会带来的不利等问题具有一定的了解,加上大部分养殖户对混养概念认识不深,混养又往往需要牺牲对虾密度的同时带来一部分特定设施成本的费用,所以影响养殖户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对虾养殖的经济效益。

2.科学的生态养殖如何科学合理的进行对虾混养,这是一个丞待解决的研究课题。

另外对虾养殖中一直存在的一个深深困扰着养殖户的问题是,当出现病虾时,正常对虾会摄食病虾,疾病很容易通过此途径在整个养殖圈中扩散和蔓延开来,而过量的使用化学药物不但不能取得良好的病害防控作用,反而往往会恶化水质条件,进一步威胁到对虾的健康。

而通过生物防治的途径来进行病害的防控,既能避免病情恶化,又不影响养殖的可持续性。

所以,在此背景下,此课题将对南美白对虾一种新型的淡水混养模式,结合鱼虾混养,虾贝混养,虾藻混养的以往经验,设计一种对虾-鱼-贝-藻类混养的模式并对其中涉及各种因子的设定和细节进行初步探究,其研究结果毋庸置疑将会直接使万千对虾养殖者得益,对于我国对虾养殖产业的带动和推进我国的科学生态养殖将有非常大的意义。

IV、研究内容此课题包括以下3个研究内容:1.对虾-鱼-贝类-藻类的试搭配探究课题研究中与南美白对虾混养的鱼、贝、藻类分别采用草鱼、缢蛏、细基江蓠。

以对虾养殖为主。

选择草鱼是因为草鱼是杂食性动物,主要以水草为食,还可以摄食一定浮游植物和有机碎屑,起到一级生物净化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草鱼可以摄食病虾并且不吃活虾,这也是混养体系中引入草鱼的原因。

另外,草鱼作为一种常见的淡水养殖鱼类,其辅助的产量也可以带来额外的经济效益。

缢蛏属于埋栖型贝类,它能沉入底泥中,以小型浮游植物和悬浮有机颗粒为食,降低底质中的有机物含量,降低底质污染,起到二级生物净化的作用。

细基江蓠,一种大型藻类,可充分利用水体中的营养盐类,起到三级生物净化作用。

2.对虾-鱼-贝类-藻类四种养殖密度的合理性探究四种不同种类的生物的放养密度的选择及其合理性,也是本课题需进行研究的另外一个内容。

本课题设计三组不同的搭养密度组合,每个组合2个重复。

考察三种密度中最佳组合的指标是:a.该体系最终创造的经济价值,可以用传统的衡量方法:投入比/产出比;b.该体系所能体现出来的生态养殖价值,在结合经济价值的同时,衡量此指标可通过测量和检测水体的一些指标,如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放养前后的水体PH,温度和盐度的变化,水体透明度,COD和悬浮物等。

结合这些指标,寻找在创造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两者间取得平衡的最佳混养密度组合。

3.搭养鱼类是否可以有效清除病虾,以及对虾-鱼的放苗比例搭养的草鱼能否可以在不影响健康对虾生长的同时有效的吃掉病虾,草鱼对病虾的摄食选择性是多少(即健康对虾和病虾的比例达到多少时,草鱼才开始摄食病虾),这是另外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

考虑到如果直接在混养体系中投放经特定病害处理的病虾来进行研究,不仅会给整个混养体系的设计和研究带来困难,而且在其他诸多生物和因素影响下,也对本身病虾和鱼相互作用的研究造成不可避免的干扰。

所以,此部分研究内容的实验开展,应该与对虾-鱼-贝-藻类的混养体系独立起来,同样设计3-4组不同的健康对虾-病虾-草鱼密度组合,探究在哪个比例下,草鱼对病虾的摄食以及对病害的控制是最有效的。

得出这部分内容的结果后,再将其应用到整个大混养体系中,这样既能把握住重要的细节问题,而且可以更好的服务于实验的总体。

V 、研究的技术路线;1.混养养殖体系的设计设计如图:2.混养体系不同密度组合的池塘设计 根据上面的设计,将所有池塘(除应急排水池)用特定的挡板一分为三,挡板可阻挡同个池塘不同围隔之间的水质互相交换,同一组密度组合的两个邻近池塘的围隔之间用管道连接起来,这样就可以把一个大体系隔离成服务于不同密度组合设计的,互不影响的三个小体系。

在试验进行时,确保这三个小体系的实验操作尽量同步和一致,比如放苗,投放饲料,测量和监测各种指标的时间等。

3.健康对虾-病虾-草鱼不同密度组合的设计此部分内容的研究可于养殖水箱中进行,设计4种不同,呈梯度排列的健康对虾-病虾-草鱼密度组合,每一种组合置于单独一个大水箱中,引进混养体系一样的淡水,实验期间每1个月更换一次水箱的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