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肺与纵隔正常及病变X线PPT

肺与纵隔正常及病变X线PPT


骨性胸廓
肋骨先天变异: 颈肋 杈状肋 肋骨融合
骨性胸廓
肩胛骨:
• 标准正位胸片 内缘应在肺野边缘之外 • 双臂内旋不够与肺
野外带重叠
骨性胸廓
锁骨: 胸锁关节 肩锁关节 双侧对称
骨性胸廓
胸骨
由柄、体、剑 突组成 正位与纵隔重 叠,侧、斜位 显示全貌
骨性胸廓
胸椎 正位横突见于纵 隔外,可与肺门 重叠
呼吸系统
肺与纵隔的放射检查技术
应用最普遍的是胸部摄片 多数疾病可经平片结合透视和CT作出诊断
▪ 成像质量好:密度较低/良好的自然对比
▪ 疾病繁多:与外界接触/肺泡过滤
肺与纵隔的X线检查
▪ 胸部拍片 ▪ 胸部透视 ▪ 高千伏摄影(DR/CR) ▪ 肺动脉造影/支气管造影 ▪ 胸部CT ▪ MRI
胸部摄片Chest radiography
支气管阻塞及其表现
支气管阻塞原因 管腔内堵塞:肿瘤、异物、分泌物、凝血块等 管壁增厚:肿瘤、创伤、炎症、畸形 管壁外压迫:肿瘤、淋巴结肿大
支气管阻塞后果 阻塞性肺气肿 阻塞性肺炎 阻塞性肺不张
支气管阻塞的病理生理学和影像学 与胸腔的压力和小支气管壁肌肉的舒缩有关
支气管部分阻塞引起 支气管完全阻塞后, 支气管的呼气性障碍, 肺内气体18-24小时
导致终末细支气管 血液交换吸收,导 以远含气间隙过度 致肺泡萎缩——肺 充气膨胀和肺泡壁 不张 破裂——肺气肿
肺气肿
直接征象
肺野透亮度增高 (吸气相与呼气相 接近)
肺纹理细、少
肺大泡
间接征象 桶状胸 膈肌低平、活动减弱
心影缩小、肺血管内 粗外细萝卜根状
局限性肺气肿
较大支气管病变,小儿多为异物,成人多为肿瘤
2、肺门:
概念: 肺动、静脉、支气管、淋巴组织等的总和投影 主要组成: 肺动脉、静脉大分支、支气管 位置:两肺内带2-5前肋间、左略高 分部:分上下两部,夹角为肺门角
右肺门下部主要是右下肺动脉 侧位:两肺门重叠、右偏前
肺门结构示意图
▪ 1、气管 ▪ 2、右主支气管 ▪ 3、右肺动脉 ▪ 4、下后静脉干 ▪ 5、右下肺动脉干 ▪ 6、肺门角 ▪ 7、中间支气管 ▪ 8、右上肺静脉 ▪ 9、右下肺静脉 ▪ 10、左肺动脉弓 ▪ 11、舌叶动脉 ▪ 12、左下肺动脉 ▪ 13、左上肺静脉 ▪ 14、左下肺静脉
弥漫性肺气肿
终末细支气管节段的阻塞
检查肺气肿CT敏感度高,深呼吸时CT值变化小于 100HU可明确空气潴留
阻塞性肺不张
肺内气体减少和肺体积缩小(先天、获得)
表现形式与不张部位和有无原发病变有关
直接征象
肺叶密度增高 肺叶体积缩小 叶间裂向心性移位 肺血管纹理聚拢
间接征象(代偿移位) 肺门移位 代偿性肺气肿 纵膈心脏移位 胸廓塌陷 膈肌上升
薄壁透光区:内无液 平外无实变
见于肺大泡、肺气囊、 肺囊肿、囊状支扩等
空腔
增殖性病变(腺泡结节病变)
肺组织肉芽肿、血
结节点状阴影
管及其周围炎、间 梅花瓣状
质浸润
密度较高
见于慢性肺炎、结核、 边界较清晰 结缔组织疾病、肿瘤 直径4-6mm 早期
肺结节与肿块
肿瘤组织增生堆积或 炎症组织被纤维组织 包裹
索条状、网状、蜂窝状、粟粒状影 间隔线:A线、B线、C线 HRCT:显示肺小叶范围病变的微细结构
显示肺间质病变多种特征性表现
间质纤维化
肺间质增厚
钙化:组织坏死后因酸碱度变化,
钙离子以钙盐的形式沉积
形状不定的高密度影: 边界锐利、密度极高
病灶中钙化比例越大, 良性病变的可能性越 大
钙化
癌性空洞:壁厚、 不规则、偏心、壁 结节
壁厚大于15mm多 为恶性
厚壁空洞
厚壁空洞
厚壁空洞
薄壁空洞=壁厚小于3mm
多见于肺结核
长期存在的结核空洞 内可继发真菌感染 (内部出现可移动的 团状真菌球)
无壁空洞=虫蚀样空洞
见于肺结核的干酪性 肺炎
空腔
肺内正常腔隙的病理性扩大
HRCT上为细线状影 肺段:正常时根据支气管、血管走行判断
实变时呈尖端指向肺门的楔状影 肺小叶:HRCT解剖结构 肺纹理:横行由粗渐细
纵行圆形椭圆性影、支气管伴行 下叶后部纹理较粗—坠积效应
上叶肺段
下叶肺段
肺 窗
主动脉窗层面
纵隔窗
六个基本层面
胸廓入口层面
胸骨柄层面
主动脉弓层面
尖端指向肺门,底位于肺表面 结构:小叶核心、实质、间隔
(4)腺泡(呼吸小叶):
每支终末细支气管以远的肺结构 肺实质和X线病理改变的基本单位 大小:直径4-7mm
(5)肺实质和肺间质:
肺实质—具有气体交换功能的含气间隙和结构 肺间质—肺的支架结构(支气管、血管周围、
小叶间隔及胸膜下的结缔组织)
5、气管与支气管
主动脉窗层面
气管分叉层面
左心房层面
增强扫描
三、MRI
[小结]
❖ 肺叶、肺段、肺小叶、腺泡是肺的解剖学结构 肺野、肺门、肺纹理是解剖学结构X线上的投影
❖ 肺门、肺纹理的组成及主要成分 ❖ 纵隔六分区法及各区的主要结构
胸部疾病的基本影像表现
湖北医药学院医学影像一系 医学影像学教研室
同病异影,异病同影 基本病理决定病变的基本影像表现
支气管气相(空气支气管征): 当实变扩展到肺门附近,较大的含气支气
管与实变的肺组织常形成对比,在实变区内 可见到含气的支气管分支影
肺实变(图示)
大叶性实变
空洞
肺病变组织坏死、 空洞壁的形态及厚度反
液化后经支气管排
应空洞的性质

厚壁空洞=壁厚大于3mm
多见于肺脓肿、肺癌、 部分肺结核等
站立后前位:常规 侧位:病变定位
胸部摄片Chest radiography
▪ 仰卧前后位:不能站立者及婴幼儿 ▪ 斜位:肋骨、心脏
肺与纵隔的透视检查
▪ 简便、经济 ▪ 多方位多角度 ▪ 观察功能变化
▪ 辐射量大 ▪ 无永久纪录 ▪ 清晰度差
▪ 仅仅作为胸部摄片的 补充检查
DR/CR
▪ 120KV以上管电压,5-7mAS ▪ 减少胸壁结构干扰,清晰显示细节
钙化
三、胸膜病变
(一)胸腔积液 (二)气胸与液气胸 (三)胸膜粘连、肥厚、钙化 (四)胸膜肿块
(一)胸腔积液
病因: 炎症、肿瘤、外伤、代谢障碍等 病理:渗出液、漏出液、血性、乳糜液 X线:发现积液但不能定性
少于300ml积液立位难以发现 CT:(1)可发现少量积液(100ml以下)
(2)寻找积液原因:肺内肿块等 (3)鉴别积液与胸膜、纵隔肿瘤 (4)多不能定性(急性出血高密度)
1、游离性积液: 少量—第4前肋下缘以下
中量—第2-4前肋下缘之间
大量—第2前肋下缘以上
少量胸腔积液
外后侧肋隔角变钝, 膈肌活动正常
影像学检查方法对积 液的敏感性:B超-CT--X线
400Hu 纵隔窗:W300~500Hu L 30~60Hu
胸部CT
肺窗
纵隔窗
CT检查方法
1、平扫与增强扫描:
平扫 描
增强扫
2、高分辨CT(HRCT) 薄层扫描(1—2mm) 小视野(FOV=16cm) 大矩阵(512×512) 高分辨算法重建图像(骨重建)
3、螺旋CT: 容积扫描技术,避免呼吸运动的影响 三维重建方法: MIP、MinIP、SSD、VR 仿真内窥镜(CTVE)
结节:直径小于 30mm
肿块:直径30mm以 上阴影
肿块的影像分析
部位 形态 轮廓与边缘 密度 增强变化
肿块的特殊影像
分叶征:多个突起与凹陷,多见于肺癌 空泡征:肿块内1-3mm低密度影 毛刺征:表面棘状突起 胸膜凹陷征:临近胸膜牵拉 癌性空洞
良性肺肿块(图示)
支气管树:23-25级分支,止于肺泡
两肺支气管的差异?
(三) 纵隔
位置:位于胸骨后、胸椎前、两肺间 组成:心脏、大血管、气管主支气管、食管
淋巴组织,胸腺、神经、脂肪 X线:正位呈上窄下宽狭长阴影
仅气管、主支气管可分辨
分区:侧位片上六分区法(既往—九分区法) 上下纵隔分界:
胸骨柄、体交界处至第四胸椎下缘水平线 前中后纵隔分界:
肺叶-右肺上叶
肺叶-右肺中叶
肺叶-右肺下叶
肺叶-左肺上叶
肺叶-左肺下叶
(2)肺段:
每一肺段支气管所属肺单位的总称。 X线上无界限、可大致推断位置 右肺—分十段,与所属支气管同名 左肺—分八段
(3)肺小叶(次级肺小叶):
每一细支气管及所属分支和分支末端的肺泡 大小:直径1-2.5cm 形态:呈大小不等的锥形
三、MRI检查
• 软组织分辨力高
• 流空效应 用于纵隔肿瘤、
心脏及大血管病变
对肺实质本身的检 查不如CT
[小结]
☺ 肺具良好的自然对比,X线平片是基本手段 ☺ X线特殊检查和造影检查较少用 ☺ CT显示横断面解剖、密度分辨率高
广泛用于胸部疾病检出、定位和定性 ☺ MRI对纵隔病变诊断有重要价值
(2) 胸大肌:
(3)乳房、乳头: 两肺下野下缘
清楚半圆形阴影; 乳头呈第五前肋 间处小圆形影, 两侧对称。
2、骨性胸廓:
肋骨 胸骨 胸椎 肩胛骨 锁骨
肋骨: 起自胸椎两侧 6前肋与10后肋等高 1-10肋前端由肋软骨连 于胸骨 25岁起第一肋软骨首先 钙化 以后自下而上钙化
3、肺纹理:
概念:自肺门向肺野呈放射状分布的树枝样阴影 组成: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 主要成分: 肺动脉及分支 X线:逐渐变细、立位下野稍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