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PPT课件
科第兴盛之家。祖辈显达,家门鼎盛。 • 18岁考取秀才。23岁时父卒,家产被亲族侵夺,
所承者又很快荡尽,被同族视为“败类”。 • 33岁被迫迁家南京,贫困,仍出资修先贤祠。 • 36岁因对科举生厌,拒绝博学鸿词科考试。 • 54岁客死扬州,朋友买棺收殓,归葬南京。
二、创作《儒林外史》的思想基础
1、从封建家庭浪子到逆子:
童 县·府 生 院试
秀才 省城 举 礼部 贡 皇帝 进 监生 乡试 人 会试 士 殿试 士
分三甲: •赐进士及第 •赐进士出身 •赐同进士出身
八股制义文:简称八股文,别称制义、制艺、 时艺、时文、八比文,是明代科举考试中使用 的特定文体。其题目取自四书五经。体裁特征 是对偶性。所谓的股,有对偶之意。从起股、 中股、后股、到束股,每股都有两排排比对偶 的文字,共为八股,故称八股文。
• 同时,通过对正面人物形象的塑造,表现出对理 想生活的探索和追求,也流露出理想无法实现的 苦闷情绪。
.
9
(一)通过塑造一系列科举迷形象,深刻揭露科举制 度对人的精神摧残,对灵魂的腐蚀和愚民本质,说明 “一代文人有厄”。 1、科举使人神魂颠倒,精神空虚,愚昧无知。
周进贡院痛哭,死去活来;可怜又可笑。 范进中举傻笑,狂奔疯跑。范母喜极而死。 2、科举造成趋炎附势、乌烟瘴气的社会风气。 举子们如痴如狂,醉心八股,妇孺难逃。 马二先生、鲁编修、鲁小姐(蘧駪夫之妻) 3、科举使人性扭曲和蜕变。道德堕落,廉耻丢尽。 匡超人由善良淳朴青年,变成卑鄙恶劣的文痞。
.
13
(四)把批科举同批理学、礼教结合, 使它揭露性更强,反映社会内容更深广。
• 王玉辉:是个受封建礼教毒害极深的迂拙夫子。劝 女殉夫尽节,不自觉地成为“以理杀人”的帮凶。 地方上旌表烈女大开宴席。可见礼教的虚伪残酷。
• 王德、王仁:是严监生的内兄,虚伪势利的小人。 “拍着桌子道:我们念书的人,全在纲常上做工夫, 就是做文章,代孔子说话,也不过这个理;你若不 依,我们就不上门了。”
.
10
噫 , 好 了 , 我 中 了 !
.
11
(二)把批判科场与官场结合,有力说明科 举培养出的不是贪官酷吏,就是土豪劣绅。
• 揭示科举制度实为政治腐败的根源,思想深刻。 • 王惠,南昌知府,新官上任,三种声音:戥.算.板 • 汤奉,高要知县,沽名钓誉,害死回民师傅。 • 张静斋,退职知县,横行南海县,谋田产.诬陷和尚 • 严贡生,堕落无行的劣绅,无耻地讹诈欺压百姓。
如赖猪、索利息银、赖船钱、强占弟媳和侄子房产 • 严监生吝啬透顶。
.
12
(三)通过形形色色的“高人”、“名士” 形象,批判科举制度给社会造成的不良后果
•一些文士混充高人名士,构成腐败社会的文化奇观。 •莺脰湖名士:娄琒、娄瓒求贤养士,沽名钓誉。聚集 的六位“名士”:杨执中、牛布衣、张铁臂、陈和甫、 蘧公孙、权勿用。都是揩油、行骗、四处欺诈之徒; •西湖名士:赵雪斋、胡三公子、景兰江、支剑锋等。 典型的斗方名士。高谈阔论,拣韵联诗,附庸风雅, “不讲八股”,自命清高,却羡慕攀附权贵。 •莫愁湖名士:纨绔子弟杜慎卿、帮闲季苇箫、萧金铉。 牛浦郎的蜕变,冒充牛布衣行骗,颠狂痴迷。
.
8
《儒林外史》主旨
• “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闲斋老人《序》)
• 以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题材,对封建制 度下知识分子的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索。
• 通过塑造封建末世儒林群丑形象,全面批判科举 制度的罪恶,描绘了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生活, 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从而预示这 个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
丧亲之痛与远游之乐;析产之累;移家之变; 晚游之苦。一生坎坷,对丑恶现实和污浊世风有清 醒认识和深切体会。
2、从热衷功名到弃绝仕进:
学识渊博,科场不遇,觉醒-放弃。
3、从笃信儒学到追求民主的转变:
思想激进,愤世嫉俗,援笔刺世。
.
3
三、《儒林外史》的创作及取材
1、穷愁困苦著《儒林》
• 作于移家南京以后,大约36—49岁(1749)间。
.
7
榜眼和举人
• 1.榜眼(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科举制度中的 一种称号。明清两代称殿试考取进士一甲(第一 等)第二名的人。 与第一名状元,第三名探花合 称“三鼎甲”。
• 2.举人 (南京师大2004):古代地方科举考试 中试者之称。唐代各地乡贡中试者,需举荐入京 应试,故称举人。宋为乡试(贡举考试)各科中试 者的统称,俗称举子。举人登科即可授官,但无 “出身”,可免丁役。明清沿袭,为乡试中试者 的专称,俗称孝廉。且作为一种出身资格,即初 步具备入仕资格。
.
5
第二节 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
《儒林外史》命意在批判科举: • 假托明代故事,其实展示的是18世纪清代
中叶的社会风俗画。 • 第一回 “敷陈大义”,“隐括全文”,借
王冕之口,痛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导致 知识分子一味追逐功名富贵,从而“把那 文行出处都看轻了”,使 “一代文人有 厄” 。
.
6
明清科举考试程序
第二章 《儒林外史》
文学地位:批判现实主义杰作; 讽刺小说的高峰。
• 第一节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 • 第二节 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 • 第三节 理想文士的探求 • 第四节 《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
1
第一节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
一、吴敬梓(1701—1754)生平: • 字敏轩,号秦淮寓客、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
况
.
4
• 四、《儒林外史》的版本
• 抄本55回,已佚。
• 最早刻本是金兆燕刊印(50回),已亡佚。 现存最早刻本是嘉庆八年(1803)卧闲草 堂刻本,共56回。
• 今流行本55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
• 其它著述:现存《文木山房集》、《金陵 景物图诗》 《诗说》等。
• 李汉秋集轶《吴敬梓诗文集》,人民文学 出版社,2003年。
• 既是一生心血的结晶,也反映他探索前进的历程。 熔铸着亲身的生活体验,带有强烈的个性。
• 程晋芳《怀人诗》:“外史纪儒林,刻画何工妍! 吾为斯人悲,竟以稗说传。”
• 2、《儒林外史》的取材
• 取材于现实士林,原型多为亲友、相识相知者。如
杜慎卿、马纯上、虞育德、庄绍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