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武则天时期佛教文化兴盛查考姓名:刘文静学号:2010243108系(部):初等教育学院专业:小学教育班级:10专接本指导教师:王计永完成时间: 2012 年 4 月武则天时期佛教文化兴盛查考摘要武则天在历史上一直是正如她为自己立下的那块无字碑,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武则天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①,可以说把唐王朝推向封建政权的巅峰功不可没。
从史书上不难看出,武则天和佛教渊源深厚,那么武则天时期佛教文化兴盛就值得人们深入研究。
武则天时期从武则天当皇后的永徽六年(655年)至神龙元年(705年)中宗复位,这一时期出现了佛教文化的兴盛局面。
本文力图从武则天时期佛教文化兴盛的原因、表现、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查考。
关键词:佛教;武则天;兴盛①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比较清明,任用贤能,经济迅速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口持续增加,提AbstractWu zetian in history has been just as she made for himself the piece of monuments, without words, twittering, mixed. But her pile on rosperity of zhenguan cure, open yuan under time, can say to tang dynasty to the top of the feudal regime done not have. It was clear from historical, wu zetian and buddhist deep origin, wu zetian period so buddhist culture prosperity is worth people further research. Wu zetian wu zetian period when the queen forever from the badge of six years (655) to dragon first year (705) liaison reset, and this period that the buddhist culture of the prosperous of the situation. This paper tries to wu zetian period from buddhist culture prosperity of reason, performance, influence of the three aspects search.Keywords:Buddhism; Wu zetian; prosperity目录前言 (6)一、武则天时期佛教文化兴盛的原因 (6)(一)佛教自身发展的态势 (6)(二)武则天的个人宗教倾向 (7)(三)佛教与政权的互动关系 (8)(四)唐代社会的风貌 (9)二、武则天时期佛教文化兴盛的表现 (10)(一)佛教地位显著提高 (10)(二)壮大僧侣、广建寺塔 (11)(三)广译佛经、佛事活动众多 (12)(四)扶持创立新的佛教宗派 (12)三、武则天时期佛教文化兴盛的影响 (13)(一)武则天时期佛教文化兴盛产生的积极影响 (13)1、佛经翻译,有力的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13)2、独创的一些法事活动影响有唐一代 (14)3、培养的僧才,为佛学和佛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人员保障 (14)4、武则天时期加速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14.5、以佛教为核心的中外文化交流局面继续进行 (14)(二)武则天时期佛教文化兴盛产生的消极影响 (14)1、佛寺和僧尼数量的不断增加,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 (15)2、佛教的精神崇拜是酿成邪教的政治土壤 (15)3、帝王干预内道场的辩论,有碍于学术的进步 (15)4、中国文化的主干儒学显得过于沉寂 (15)5、佛教文化使经济处于一种相对落后状态 (16)结论 (16)致谢 (17)参考文献 (18)前言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又名媚娘(公元624-705年),享年81岁。
她一生总揽朝政达50年之久,其中穿戴皇帝衣冠,端坐金銮宝殿,指挥满朝文武长达21年。
在她执政期间,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内政安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国力强盛,是个值得肯定的历史人物。
在她晚年81岁,暮暮垂老,又肯接受宰相张柬之意见,鞠躬下台,让位与中宗,把政权奉还与唐室。
她不以天下为私,就足以表现其无心篡唐。
和平渡过政权更迭阶段,传唐朝天下延续到以后290年。
既不用武力夺取别人天下,也不因缘时篡取唐朝江山。
一个掌权者,要主持朝纲,治理国家,处理军政大事,独揽神州大权,没有聪明、智慧、气魄、胆略和强健的身体是不行的。
尤其是在封建社会,对于一个女人,就更为困难。
这些与武则天长期坚持信佛有很大的关系。
一、武则天时期佛教文化兴盛的原因(一)佛教自身发展的态势佛教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到唐代已经有一定的势力和较具规模的信仰阶层。
佛教自身发展的态势为佛教文化在武后时期兴盛奠定了基础。
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多年,它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译述介绍阶段,从汉代到南北朝,历时约五百年;第二阶段为创造发展阶段,隋唐时期,历时约三百余年;第三阶段是儒释道三教合一阶段,从北宋到鸦片战争,一千余年。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史不断是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相融合的过程。
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当时的人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系统去理解佛教,把它看作神仙方术的一种;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上流行玄学,所以人们以玄释佛,渐渐地玄学衰落,而佛教进一步发展。
这一阶段在佛教原典的翻译、传播和佛教思想与中国社会相互适应方面卓有成效。
东汉末年,佛经翻译出现安世高、支娄迦丛两支,前者的翻译属于小乘佛教,注重禅定和佛教的四谛、五阴、十二因缘等教义,后者属于大乘佛教②,主要是般若性空学。
魏晋南北朝又出现了支谦、鸠摩罗什、真谛、菩提流支这样的大翻译家,对于佛教经典的译介已经比较完善,大乘经论有《金刚经》、《维摩诘经》、《华严经》、《摄大乘论》等,小乘经论包括《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等,其他的还有一些密教经典和律典。
可以说,这一时期佛教在隋唐的繁荣兴盛奠定了经典的基础。
佛教原典的翻译、传播和佛教思想的推广已经为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创立奠定了信众、基本理论的基础,寺庙经济也有了一定的规模。
所以随着隋唐时期的南北政治统一、经济②大乘是指大型的交通工具,或者优良的交通工具。
这是不仅期求自我的完成与救济,而且也广泛地救助他人的自觉觉他的教法。
不像小乘佛教那样只求自利,而是兼顾自利与利他。
大乘佛教的理想就是最后能成为自觉觉他的佛陀,所以大乘又称为菩萨乘或者是佛乘。
繁荣,佛教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主要由外来僧人进行佛教传播、翻译原典。
这一时期众多中国僧人成为佛教的代表,他们结合中国实际对佛教义理进行创造性的发挥,法藏、神秀、慧能等都建立了各自的佛教理论体系。
高祖时,诏徐文远讲《孝经》,沙门惠乘讲《般若经》③,道士刘进喜讲《老子》。
德明难此三人,随端立义,众皆为之屈。
高祖大赞,并赐帛五十匹,可知唐初期佛教义理的深度还未足以折服其他思想。
高宗上台后继续推崇道教。
他第一次把老子封为玄元皇帝。
高宗作为李姓皇帝,对道教依然大力提倡。
虽然官方把道教列在第一,初唐诸帝也实行崇道抑佛的政策,但佛教在民间经过了五百多年的传播发展,已经在人们思想中占有很大优势。
佛教义理的细致精密远远胜过儒道两家。
尤其是在对于人本身的生理心理的分析上,佛法更显示出其精微独特之处。
经历过北朝时期玄学、佛学的冲击,作为意识形态主流的儒学依旧未能完成理论的建构,突破在本体论与心性论上的不足。
正是由于人们对于世界本体的思考、内心自性的反省、现实世界之外的向往无从在儒道两家思想中找到答案,所以精深细密的佛教哲学理论体系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展示出它的理论魅力。
佛教依据自身的内在发展态势渐渐向着巅峰发展。
虽然政治上不推崇佛教,但它的发展不以行政命令为转移。
寺庙经济的发达、不同流派佛学经典的完善译介、佛学义理发展的渐趋中国化以及经过南北朝的发展后已在民间形成的势力,这些都使中国的高僧们从被动地接受转为创造性地思考;为建立中国化的佛教哲学体系打下了基础。
(二)武则天的个人宗教倾向在历史上,统治者的个人宗教倾向往往对一个朝代的宗教兴盛起到直接的作用。
这是佛教兴盛的直接原因,她的家庭背景和个人经历,众多诗文中表现出的佛学造诣,以及她的崇佛行动都体现了她对佛教的由衷信仰。
1、家庭背景对武则天的佛学兴趣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武则天的父亲武士鄩,是山西大木材商人,出身寒微,但却曾帮助高祖起义,成为唐朝新贵;母亲是随宗室宰相杨达之女,出身高贵,并承袭随宗室信佛的传统,笃信佛教,她一生习佛修禅,活到九十二高龄。
史料记载:“杨氏死于咸亨元年八月二日,崩于九成宫之山第,春秋九十有二。
”武则天九岁时丧父,随母亲生活,母亲的信仰和相应的宗教行为无疑会影响到她。
③《般若经》:是大乘佛教空宗的主要经典,也是大乘佛教中形成最早的一类经典,由般若部类的众多经典汇编而成.“般若”是“般若波罗蜜多”的略称,是指一种大乘佛教的佛、菩萨所具有的不同于凡俗之人的智慧,它既是大乘佛教修行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观察一切事物的准则。
最早传入中国的大乘般若经是东汉末年的支娄迦谶在桓帝中平年间(公元178—189年)所译的《道行般若经》十卷. 译介般若经的集大成者是我国著名高僧玄奘。
他在晚年以极大的毅力编译了六百卷的巨著《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从而使汉译般若经得以完备。
另外公元649年,即贞观二十年,太宗卒,武则天入感业寺为尼,成为佛门弟子,日日参加诵经、礼佛等佛事活动,这段寺庙生活的宗教氛围和宗教维持也加深了她的佛学修养和对佛教的感情。
2、武则天的诗文体现出她与佛教的深厚关系从武则天的诗文中可以看出,数量上,写作佛教方面的文章较多;语气上,对于佛教的兴隆充满热情和关切;内容上,她不仅推崇佛教,而且熟悉佛教名相概念,对佛教义理哲学颇有心得体会,能够拥有学佛的欣悦之情,而且以自己一国之尊的国主身份屡屡表明自己自幼崇佛,具有绍隆佛教、引导众生脱离苦海的决心。
这些都表明她在思想上理解佛法,在感情上接受佛法,与佛教关系密切而深厚。
3、武则天对佛教的尊崇和对佛教教义的奉行首先她多次大舍财物,进行供养、修寺、建像等活动;其次,她亲自钻研经典,学习佛法,崇敬高僧大德,给予特殊礼遇;再次,她还多次加封自己与佛教有关的称号,并将佛教七宝摆上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