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脓毒症患者血清TNFα、IL-10水平、IL-10fTNFα比值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脓毒症患者血清TNFα、IL-10水平、IL-10fTNFα比值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本研究主要观察脓毒症患者血清主要促炎因子 !"#!、 抗炎因子 $%&’( 的浓度水平、 $%&’( ) !"#! 比 值及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 ( 676891&" 评 分, 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 和脓毒症相关性器官功能 反映脓毒症的严重程度) 的 衰竭评分 ( :;#6 评分, 动态变化, 评价患者的免疫状况பைடு நூலகம்其与疾病的严重 程度和预后的关系。 资料与方法 一、 一般资料
本组 $# 例, 共计测量 !$5 例 次。其 中 死 亡 组 ( !# 例) 测量 )’ 例次, 存活组 ( #5 例) 测量 )) 例次, 血 清 /01! 、234!5 水 平 及 234!5 6 /01! 比 值 与 DBD9?*4"评分或 E@1D 评分无相关 性, % 值均在 5G !’ 以下, 均 & H 5G 5% , DBD9?*4" 评分与 E@1D 评 分有相关性 ( % I 5G (’ , & J 5G 5! ) 。 在全程 !$5 例次监测中, 死亡组血清 234!5 水平 及 234!5 6 /01! 比 值、 DBD9?*4" 评 分、 E@1D 评 分 高于存活组 ( 均 & J 5G 5% ) , 而血清 /01! 水平两组 比较, 差异无显著意义, ( & H 5G 5% ) ( 表 !) 。 # 组间第 ! 天、 第 $ 天和最后 ! 天血清 /01! 、 234!5 水平及 234!5 6 /01! 比值的比较均差异无显著 意义, 均 & H 5G 5% ; 各组内第 ! 天与最后 ! 天血清 /01!、 234!5 水平及 234!5 6 /01! 比值比较均差异无 显著意义, 均 & H 5G 5% ( 表 #) 。
作者单位: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外科加强治 疗病房
我院外科加强治疗病房 ( :$8U) 于 /((( 年 ’( 月 至 /((’ 年 ’/ 月共收治的脓毒症患者 +/ 例, 男 ’0 例, 女 ’. 例, 年龄 ( ,, V ’/ ) 岁。主要感染部位: 肺部 ’/ 例, 胸腔 + 例, 腹腔 W 例, 胆道 + 例, 四肢 + 例, 深 静脉导管 / 例, 部分患者存在多个部位的感染; 死于 其他原因而并非死于感染或其直接引起的并发症 者、 糖尿病患者、 先前存在着免疫缺陷者、 在诊断为 脓毒症之前使用过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不在本研究范 [ ’] 围内。脓毒症的临床诊断标准 : 有明确的感染灶, 体温 < +0X 或 > 至少满足下列两项临床标准: (’) +YX ; (/) 心率 < W( 次 ) B3@; (+) 呼吸 < /( 次 ) B3@; 78;/ > +/ BB 9G (.) Z[8 < ’/ \ ’( W ) % 或 > . \ ’( W ) %或不成熟杆状细胞 < ’(] 。 二、 方法
时, 则表现为 “ 免疫麻痹” 或 9DQE, 使机体对外来打 击反应低下, 对感染更为易感, 从而加剧脓毒症和
[ $] R@SE 。 [ ’] T.U S,--V+ 等 在对一组社区获得性感染者的
研究中发现, 死亡者 234!5 的基础血清浓度水平及 234!5 6 /01! 比值明显升高, 这个结果对判断患者的
【 摘要】 目的*
通过研究脓毒症患者血清促炎因子 !"#!、 抗炎因子 $%&’( 的浓度水平及 $%&
’( ) !"#! 比值的变化, 评价患者的免疫状况及其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 方法 * 在患者 被诊为脓毒症后的第 ’ 、 +、 ,、 -、 ’. 、 /’ 、 /0 天采用 12345 法测定其血清 !"#!、 $%&’( 浓度并计算 $%&’( ) !"#! 比值及当天的 676891&"和 :;#6 评分, 至脓毒症消失。 结果 * +/ 例脓毒症患者中, ’/ 例死 亡, /( 例存活。血清 !"#!、 $%&’( 水平及 $%&’( ) !"#! 比值与 676891&"或 :;#6 评分无相关性 (! < (= (, ) ; 死亡组血清 $%&’( 水平及 $%&’( ) !"#! 比值均明显高于存活组 ( ! > (= (, ) , 但死亡组与存活组 第 + 天及最后 ’ 天血清 !"#!、 $%&’( 水平及 $%&’( ) !"#! 比值差异无显著意义 (! < 之间的第 ’ 天、 (= (, ) 。 结论 血清 $%&’( 水平或 $%&’( ) !"#! 比值高的脓毒症患者, 预后差。 * 脓毒症; 肿瘤坏死因子; 白细胞介素 ’( ; 预后 【 关键词】 !"# $"%&’#( %&) $*+&+$%* (+’&+,+$%&$# -, (#./0 !12! 、 34567 %&) 34567 8 !12! .%9+- +& (#:9+$ :%9+#&9( "# $%&’()*&+,,-./ -0)’1%,$2/3 4)5*’6%&,4#/3 4)5*’75&,8-29 :*&+,$2/ "),!2/3 ;5*’<%&= >%?5@AB%&A *C :0@+)D5E #&A%&<)F% ,5@% G&)A,,H5*75&+ -*<?)A5E,,5?)A5E G&)F%@<)A7 *C I%1)D5E :D)%&D%<, ;%)J)&+ ’(((/( , 8?3@5 【 ;<(9.%$9】 = ><?#$9+@# !A BA@3CAD C?E F?5@GE4 AH 4EDIB !"#!、 $%&’( 5@J $%&’( ) !"#! D5C3A 3@ 4EKC3F K5C3E@C4 5@J EL52I5CE C?E3D 3BBI@A2AG3F52 FA@J3C3A@,DE25C3A@4?3K MECNEE@ 4ELED3CO AH 322@E44,KDAG@A434 5@J !"#!, $%&’( ,$%&’( ) !"#! D5C3AP A#9"-)( 75C3E@C4Q 676891&" 4FADE4,:;#6 4FADE4,5@J 4EDIB !"#!、 $%&’( 5@J $%&’( ) !"#! D5C3A NEDE JECEDB3@EJ 3@ C?E ’ 4C, + DJ, , C?, - C?, ’. C?, /’ 4C 5@J /0 C? J5O4 /( F54E4 4IDL3LEJ 5@J ’/ F5& 5HCED C?E J35G@A434 AH 4EK434 N54 B5JEP B#(/*9( 6C C?E E@J AH C?34 EL52I5C3A@, $%&’( ,$%&’( ) !"#! D5C3A 5@J C?E 4ELED3CO AH 322& 4E4 J3EJP !?EDE NEDE @A DE25C3A@4?3K MECNEE@ 4EDIB !"#!, @E44 AD KDAG@A434 ( ! < (= (, ) P :EDIB $%&’( 5@J $%&’( ) !"#! D5C3A 3@ C?E JE5J NEDE 43G@3H3F5@C2O ?3G?ED C?5@ C?5C 3@ C?E 4IDL3LAD4 ( ! > (= (, ) , ?ANELED C?E ’ 4C, C?E + DJ5@J C?E 254C J5O BE54IDEBE@C4 AH 4EDIB !"#!、 $%&’( 5@J $%&’( ) !"#! D5C3A 3@ C?E 4IDL3LAD4 NEDE 45BE 54 C?E FADDE4KA@J3@G DE4I2C4 3@ C?E JE5J ( ! < (= (, ) P C-&$*/(+-&( !?E 4EKC3F K5C3E@C4 N3C? ?3G? 4EDIB $%&’( AD $%&’( ) !"#! D5C3A H5DEJ N3C? KAAD KDAG@A434P 【 D#E F-.)(】 :EK434; !IBAD @EFDA434 H5FCAD; $@CED2EIR3@&’( ; 7DAG@A434
万方数据 通讯作者: 李文雄, 1B532: 2NS-’’,T 43@5P FAB
・ #$5・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55$ 年 ’ 月第 !( 卷第 ’ 期K 9X,U Y PVU EZ=L, D>=,+ #55$ , TW+" !( , 0W" ’
!" 治疗原则: 积极寻找并尽可能清除感染灶; 遵 循使用抗生素、 营养代谢和脏器支持治疗的原则。 #" 检测方法: 患者在诊为脓毒症后的第 ! 、 $、 %、 &、 !’ 、 #! 、 #( 天清晨 ) 点分别取外周静脉血用 *+,-. 法测定其血清 /01! 、 234!5 浓度并计算 234!5 6 /01! 比值, 同时检测并记录当天的最高或最低体温、 最快 心率和呼吸频率、 最低平均动脉压、 血清 0. 、 8 、 9+ : 、 ;<0、 9=、 /;23、 >? 值、 ?9@$ : 、 外周血 A;9 和 B+C 计数、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和氧分压、 氧合指数 及格 拉 斯 哥 昏 迷 评 分, 并 据 此 计 算 出 当 天 的 D4 BD9?*4"评分和 E@1D 评分。一旦患者脓毒症消 失, 上述检测自动停止。如患者在诊断为脓毒症后 #( F 仍存活则认为患者存活, 并据此将患者分为存 活组 ( #5 例) 和死亡组 ( !# 例) 。 三、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结果以 $ ! " # 表示, 对结果直线相关分析和 $ 检验。 结 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