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民间戏剧
先秦时代,民间就流行着“傩”与“蜡”等巫术仪式。 如《吕氏春秋· 古乐篇》“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 投足以歌八阙。” 春秋战国时代,楚国巫舞盛行。
秦汉时期,出现了“百戏”的表演形式,其中的《东 海黄公》情节完整,角色扮演,有学者称其为中国戏 剧形成的开端。 魏晋南北朝时期,宗教节日上的多种技艺表演已具综合 性,出现了“参军戏”等民间小戏,并进入宫廷。 隋唐时期,寺庙里的讲唱“变文”为中国戏曲展开了说 说唱唱的基本风格。
一、民间戏剧的概念 民间戏剧是民间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等 多种艺术因素的有机综合。它熔唱、做、念、舞于 一炉,以歌舞演故事是其基本的特征。 民间戏剧是多源的艺术,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表 演是其主要来源。各种艺术因素的聚合和向戏剧的 转化,是在中国特殊的民间生活环境中完成的。
中国传统戏剧的特点:综合性的艺术形式;是一种 行为艺术;通过夸张和程式化的肢体动作、表情、 对白和舞蹈来讲述故事,具有强烈的娱乐性。 民间戏剧的特点:演员的非专业性;没有固定的剧 本,也没有专业的剧本创作者,大多为即兴表演; 传承方式多为口耳相传,极偶戏) 源自古代丧葬礼俗的俑人,最初的傀儡戏与丧葬习 俗密切相关,后来才发展成为一种民间戏剧形式。 2、皮影戏 古代的丧葬习俗中,以“影人”作为死者的灵魂, 由方士“招魂”。与佛教的“宣讲”也有密切关联。 3、面具戏(傩戏) 藏戏、广西的师公戏、土家族的傩戏。大多是在宗 教性节日习俗中产生,具有比较浓郁的宗教色彩。
川北大木偶
布袋傀儡、台湾布袋戏
皮影戏
藏戏
土家族傩戏
(二)民间小戏 1、花灯戏 2、花鼓戏 3、采茶戏 4、秧歌戏
花灯戏
花鼓戏
宋元以来的“院本”或“杂剧”,以歌舞 演故事。 宋元南戏和元杂剧互相吸收,形成了明清 时代流行四五百年的戏曲剧种“传奇”。 “传奇”在清代中叶以后逐渐衰落,而民 间的戏曲新品种以及各种小戏则不断涌现, 如梆子腔、二簧调等,当时与以昆曲为代 表的“雅部”戏曲相对,统称为“花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