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经的走向:有手走头。
起始于商阳穴,结束于迎香穴。
大肠经的功能:(1)打通大肠经可以治疗预防皮肤病。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功效呢?因为在经络里有肺与大肠相表里。
中医讲肺主皮毛。
就是皮毛上的问题,(皮毛是指皮肤和毫毛)所以皮肤好不好的功能是由肺来主的,但是中医有一个观点就是肺与大肠相表里,就是肺在室内,大肠在客厅,他俩是这样一种关系。
如果肺排泄不好、体内的毒素就会淤积在大肠里,所以脸上就起痘痘,身上就起湿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大肠经来调节。
可以用刮痧的方法把里面的毒素刮出来。
这个方法比较简捷有效的。
大肠经属于阳明经,阳明是气血旺的意思,所以这个经络里边的气血很足。
(2)打通大肠经可以帮助人体增强阳气或把多余的火气泻掉。
但是,如果阳气过旺的人可以通过这条经把多余的火气泻掉。
所以它是调节人体阳气的一条重要的经络。
有人经常手肿胀,就是火气淤在大肠经里了,只要按摩大肠经的痛点敏感点,把痛点揉散了,手的肿胀就逐渐的消失了。
(3)打通大肠经有很好的通便效果。
整条大肠经都可以通过敲打、按揉的方法达到通便的效果。
比如排便不畅通,可以敲打小臂上的这段大肠经。
长期大便秘的人在小臂肘以下这段很痛、很敏感,所以要经常敲打和按摩。
还有一个排便的好方法,就是推按三间穴和二间穴到商阳穴这段大肠经。
具体方法是用大拇指的内侧指节往下推,一直推到商阳穴,从商阳穴推出去。
这样推就会感觉肚子在运动,大便就很容易排出来。
要用力推,两边都要推效果好。
这是通便的捷径。
商阳穴:位置在食指指甲盖后的外侧0.1寸处,用指甲掐它就可以找到它。
它是大肠经的起始穴,它调节便秘很有效果的。
合谷穴:位置在虎口肌肉隆起处。
它是人体重要的强壮穴。
它的主要作用就是止痛。
最有效的对面部的止疼作用明显。
比如牙痛、面部的三叉神经通、面部痉挛最有效的止痛是治疗牙痛。
牙痛赶紧掐合谷穴一分钟,就可以马上缓解牙痛。
小帖示:牙痛怎样掐合谷穴才有效?左侧牙痛掐右侧的合谷穴,右侧牙痛掐左侧合谷穴。
同时配合掐下耳垂贴近面颊部位的牙痛点,右侧痛掐右侧耳垂贴近面颊部位的牙痛点,左侧痛掐左侧耳垂贴近面颊部位的牙痛点。
最好找个朋友帮忙,他给你掐合谷穴,你自己掐牙痛点。
温溜穴:位置在手腕阳溪穴上5寸处,(阳溪与曲池穴的连线上)。
温溜是指人的阳气在这里聚集起来了。
这个穴位有补阳气的作用。
如果体质虚寒的人可以用艾条灸灸这里。
灸灸温溜穴你就会觉得浑身很温暖。
但是你身体有躁热的情况下,你就可以有刮痧的方法给它泻泻火。
所以这个穴位也有泻火的作用。
这个穴位还是大肠经的郗穴,是深层的穴,郗穴是治疗急症的穴位。
如果你起了个痘痘,赶紧揉揉温溜穴,第二天痘痘就可以下去了。
对口腔炎、腮腺炎、舌炎都有疗效。
曲池穴:位置在肘横纹端点处。
把肘向上弯曲,弯曲处有一条横纹,横纹外侧端点处就是这个穴位。
可以用手指掐一掐它。
曲池穴的作用:降血压、治疗很多皮肤病、通便、治疗腹部的疾病。
这个穴位是大肠经的合穴,合穴可以调节脏腑。
所以经常揉揉这个穴位,可以祛除皮肤方面的疾病,可以清洁大肠,所以这个穴是排毒的穴位。
对上肢关节痛、偏瘫、肩背痛也有疗效。
肩髃穴:位置顺着曲池穴往上,把手伸平了,在肩上有一个窝。
或垂肩时锁骨肩峰端直下约2寸的骨缝中。
揉这个窝的正中很痛,用食指使劲点按它,轻轻揉它就很痛的。
肩髃穴是最容易受风寒的穴位,防止进风寒,睡觉的时候应穿上短袖衣服。
五十肩就是因为年轻的时候喜欢光着膀子睡觉,或者只穿一个背心睡觉风寒很容易从肩髃穴进去。
所以人在这里拔个火罐如果这个穴位很黑,说明这里的风寒太多了,淤血太多了。
为了防止风寒进去,夏天睡觉的时候也要穿上短袖衣服,不要光着膀子睡觉。
这种风寒在短期看不出来,尤其是有内热的体质,在五十岁以后就很容易有肩膀和关节方面的问题。
五十肩就是肩周病,得了这种病很难去根的,因为它不是一天积的风寒,也许已经积攒了几十年这里的风寒太大了,脊椎已经形成了很深的淤血,所以到了五十岁以后就不好治疗了。
所以要防患于未然。
迎香穴:位置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5分,鼻唇沟中。
它是大肠经的末穴,迎香的意思就是迎到香味了。
揉这个穴位鼻子就会感觉通畅了,它是治疗鼻炎的要穴,有通鼻窍的功效,治疗鼻子闻不到气味,治疗鼻子出血。
经常按摩和点揉都会有效果的。
小结手阳明大肠经预防及主治的疾病呼吸道疾病:感冒、支气管炎、发烧。
头痛头面部疾病:面部炎、面瘫、耳聋、耳鸣。
其他疾病:神经性皮炎、经脉上经过的关节活动障碍。
手阳明大肠经2010-04-24 16:22:01| 分类:中医|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商阳(LI1 Shang yang)位置: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1分处。
《灵枢·本输》:“大指次指之端也”;《针灸甲乙经》:“在手大指次指内侧,去爪甲如韭叶。
”《针灸集成》:“与第一节横纹头相直”;即食指指甲廓桡侧角后旁1分凹陷处。
功效:泄热止痉、开窍利咽。
主治:古代记述:中风跌倒,卒暴昏沉,痰盛不省人事,牙关紧闭,热病汗不出,胸中热,寒热{108}疟、咽喉肿痛,青盲,手指麻木,手臂外廉痛,肩背痛引缺盆,牙痛,口干颐颔肿。
方例:中风、昏迷、休克:百会、人中、内关、商阳。
寒症:商阳、太溪。
咽喉肿痛:合谷、少商、商阳。
刺灸法: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其它:井(金)穴。
二间(LI2 Er jian)位置:微握拳,食指桡侧缘,第二掌指关节前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灵枢·本输》:“本节之前”;《针灸甲乙经》:“在手大指次指本节前内侧陷者中”,《循经考穴编》补充:“横纹尖陷中”;握拳时约当食指指掌横纹桡侧端处。
功效:清热、利咽、明目。
主治:古代记述:目昏不见、鼻衄、牙痛、咽喉肿痛、喉痹、颔肿、肩背痛、多卧善唾、振寒、多惊、口歪眼斜、伤寒寒热、头痛、手指麻木。
近人报道:口齿颌面病症。
方例:牙痛、头痛、喉痹:二间、三里。
牙痛:颧髎、二间。
寒栗恶寒:阴郄、二间。
肩背相引:二间、商阳、委中、昆仑。
刺灸法:屈指,浅刺0.2~0.3寸。
其它:荥(水)穴。
三间(LI3 San jian)位置:微握拳,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后方桡侧凹陷处。
《灵枢·本输》:“注入本节之后三间”;《针灸甲乙经》:“在手大指次指本节后内侧陷者中”;《循经考穴编》:“约去二分许陷中”。
功效:泄热利咽,调腑通便。
主治:古代记述:目急痛、下齿痛、咽喉肿痛、喉痹、咽塞、手指手背红肿、寒热、胸满肠鸣、肩痛、唇口干、身热、喘息、大便不通、多卧善唾、疟疾、手指麻木、发热无汗。
近人报道:口腔颌面病症、三叉神经痛、失眠。
方例:目中漠漠:攒竹、三间。
喉痹:间使、三间。
肩背浮风劳:三间、肾俞。
手背肿痛:三间、后溪。
刺灸法:半握拳,向掌骨掌侧直刺或向合谷方向斜刺0.5~1寸。
其它:输(木)穴。
合谷(LI4 He gu)位置:手背第1~2掌骨间,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灵枢·本输》:“在大指歧骨之间”;《针灸甲乙经》:“在手大指、次指间”。
《千金翼方》:“在虎口后纵纹头,立指取之宛宛中。
”《循经考穴编》:“宜并二指,取纹尽高肉上,须捏拳下针。
”《动功按摩秘诀》:“在大指次节,歧骨肉尖上。
”即拇、食两指并合时,虎口部隆起最高处。
或以一手拇指指面的远侧指横纹叠合于另一手虎口部的指蹼缘上,屈拇指时当拇指指端所止处。
功效:疏散风邪,开关通窍,清泄肺气,和胃通肠,调经引产。
主治:古代记述:中风口噤,口眼歪斜,热病汗不出,多汗,经闭,头痛,目翳,目痛,鼻衄,耳聋,牙痛,面浮,喉痹,指挛,臂痛,疥疮,寒热{86}疟、狂易、喑不能言,风疹、心痛、偏正头风,小儿疳眼,伤寒大渴,发热恶寒,头痛脊强,小儿乳娥,下死胎,堕胎,小儿雀目,便秘,痢疾,中暑,痄腮,各种痛症。
近人报道:感冒,流行性感冒,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齿神经痛,咽炎,扁桃体炎,吞咽不利,神经衰弱,癔病,前臂神经痛,支气管炎,哮喘,颞颌关节功能紊乱,鼻炎,痛经,闭经,滞产,产妇宫缩无力,产后乳少,单纯性甲状腺肿,小儿消化不良,急性胰腺炎,结膜炎,电光性眼炎,关节痛。
方例:感冒或电光性眼炎:风池、合谷。
伤寒头痛:攒竹、太阳、合谷。
鼻塞、鼻痔及鼻渊:合谷、太冲。
鼻衄:上星、合谷。
牙痛:下关、颊车、合谷。
咽喉肿痛、闭塞、水粒不下:合谷、少商。
难产:合谷、三阴交。
带状疱疹:曲池、合谷、血海、三阴交。
少汗:合谷(补)、复溜(泻)。
汗多:合谷(泻)、复溜(补)。
寒疟面肿及肠鸣:合谷、内庭。
小儿单纯性或中毒性消化不良:合谷、足三里、三阴交。
急性胰腺炎:内关、合谷、足三里。
寒热痹痛:合谷、太冲。
刺灸法:手呈半握拳状,直刺或稍向上方斜刺0.5~1寸,或向掌骨下小指侧深透。
应注意防止刺伤动脉,深透时更须防止刺及掌深动脉弓,以免引起出血。
如刺破背侧浅筋膜内的头静脉属支,可在浅筋膜内形成血肿。
若损伤桡动脉或拇主要动脉,则可引起第一背侧骨间肌或拇内收肌挛缩而致畸形。
不宜作穴位注射,尤其是刺激性较强的药液,即使剂量不大,也能引起化学性炎性反应,局部渗出、出血,导致局限性肌内压力增高,肌纤维坏死,肌纤维化,形成挛缩。
浅者可引起第一背侧骨间肌挛缩,深者可引起拇收肌挛缩,或两肌同受累。
注射于桡动脉或拇主要动脉周围者,可引起动脉痉挛和动脉炎,使拇内收肌和第一背侧骨间肌发生缺血性挛缩。
其它:原穴。
阳溪(LI5 Yang xi)位置:腕背桡侧,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凹陷处,拇指上翘时,当鼻烟窝中。
《灵枢·本输》:“在两筋间陷者中也”;《针灸甲乙经》:“在腕中上侧两傍间陷者中”;《循经考穴编》:“与太渊相并,直对食指本节,骨尖有动脉。
”《针灸逢源》:“张大指、次指取之”。
功效:祛风泄火。
主治:古代记述:头痛、目赤痛、目翳、耳聋、耳鸣、喉痹、腕痛、牙痛、肘臂不举,掌中热,舌本痛,惊{17}、妄言,烦心,咳呕沫。
近人报道:齿神经痛,小儿消化不良,桡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
方例:胸满不得息:天容、阳溪。
惊悸怔忡:解溪、阳交。
刺灸法:浅刺0.3~0.4寸,注意不要伤及动脉。
其它:经(火)穴。
偏历(LI6 Pian li)位置:前臂背面桡侧,腕横纹上了3寸处。
屈肘时,当阳溪与曲池连线的前1/4折点。
《灵枢·经脉》:“去腕三寸”;《循经考穴编》:“阳溪斜上;一法:列缺后一寸五分。
”功效:清肺气,调水道,通脉络。
主治:古代记述:目不明,鼻衄,耳聋耳鸣,喉痹,肩膊肘腕酸痛,小便不利,水蛊,嗌干,口噼,颊肿,癫疾多言,风疟汗不出。
近人报道:扁桃体炎,面神经麻痹,前臂神经痛,桡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
方例:腕部腱鞘炎:偏历、列缺、阳溪。
刺灸法:向上或向下斜刺0.5~1寸。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5分钟。
其它:络穴。
温溜(LI7 Wen liu)位置:前臂背面桡侧,腕横纹上5寸处。
屈肘肘,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阳溪上5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