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中学社会科”历史领域日本书籍新社带有*符号的章节为后续翻译部分。
第5章 两次世界大战与日本1.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世界的动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开始(图)孙文(1866-1925)儿童时期听着太平天国战争的故事长大。
孙文与在日本的留学生一起在东京创立了中国革命同盟会,开始运动。
(图)辛亥革命的浮雕武昌陆军部队革命军奋起,一日之间占领和武昌市。
日本军进出的有哪些地区?日本为什么参入世界大战?中国革命义和团事件后,外国势力在中国进一步增强,而清的旧政权对此无能为力。
于是,民众掀起了革命运动,要求政治改革。
中心人物便是倡导三民主义的孙文(注1)。
1911年清朝的军队也加入革命,运动遍及中国各地。
第二年革命势力宣告成立中华民国,清就此灭亡(辛亥革命)。
但是,新政权内部对立接连不断,各地军阀实力的争斗也频繁不止。
(注1)倡导民族独立、尊重民权、稳定民生的三民主义,表明革命的目标,被称为中国革命之父。
列强的对立与世界大战*日本参战与二十一条要求日本以日英同盟为理由站在协约国的立场上参战。
日本将军队派遣到中国,攻击德国在青岛的军事基地,占领了山东半岛。
不仅如此,还占领了德属太平洋上的南洋群岛。
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在欧洲进行,欧美在东亚的势力薄弱。
日本政府希望趁机进一步获得在中国的特权,于1915年,向中国政府提出了二十一条要求。
要求中国政府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并试图将日本的权益扩大到南满州及内蒙古。
对于日本的要求中国人民极力反对,但是面对日本的强硬态度,中国政府屈服了,接受了大部分要求。
引起了中国国内激烈的排日运动。
(图)祝贺占领青岛在东京举行了电车游行,电车上披花装点,狂热的群众聚集在一起。
《二十一条要求》(部分摘要)1.中国政府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让给日本。
2.承认日本在南满州及内蒙古的优先权。
3.将旅顺大连的租借期间和南满州铁道的利权期限延长99年。
4.中国政府允许日本在南满州及内蒙古内开采矿山。
5.中国政府不将沿岸割让给外国。
大战景气*苏联的诞生与大战结束俄国革命*对苏干涉战争与苏联*大战结束*凡尔塞条约1919年,在巴黎签署了包括日本在内的协约国代表与德国的讲和条约。
德国失去了本国领土中的一部分及海外所有殖民地,军备受到限制,偿付巨大赔款。
此外,条约不接受中国反对二十一条要求的主张,同意由日本接替德国在中国的权益,获得了对旧德属南洋群岛的统治权。
民族自决与国际协调时代的开始三•一独立运动大战后,由于受到俄国革命和提倡民族独立的鼓舞,在亚洲、非洲掀起了新的民族运动。
韩国遭到合并后,苦于日本殖民地统治的朝鲜人民要求独立。
正在巴黎举行讲和会议的1919年3月1日,在汉城公园内民众聚集起来,提倡朝鲜独立是民族的权利,为了东洋的和平独立是必须的,宣布了朝鲜独立。
接着高喊“独立万岁”进行示威游行。
以此为导火索,独立运动即刻扩展到朝鲜全国,持续了3个月(三•一独立运动)。
总共有200万人参加了独立运动,向国内外显示了要求自由和独立的朝鲜民族的力量。
对此,日本派军队进行了严厉镇压。
(图)三•一独立运动遍布的地区日本政府是否承认了朝鲜人民的独立愿望?(图)三•一独立运动 要求从殖民地统治下独立,在汉城中心街道举行示威游行的女学生。
亚洲的民族运动是如何出现高涨的呢?(图)柳宽顺(1904-1920)15岁,在汉城梨花女子学堂就学时参加独立运动,被抓入狱,受拷打致死。
(注1)独立运动受到日本镇压,据说大约有8000人左右死亡五•四运动1919年,巴黎讲和会议决定将旧德国在中国的权益转让给日本,于是5月4日在中国北京,大约3000多北京学生聚集在天安门前行动起来。
学生反对巴黎讲和会议和日本21条要求的运动不断扩大,工人及商人们对此也表示支持进行了罢工。
这样,排日、反政府的运动迅速扩大到中国各地(五•四运动)。
因此,中国政府中止了在讲和条约上签字。
同一个时期, 在印度以及西亚等地也掀起了要求独立的运动(注2)。
(图)五•四运动以学生和工人为中心,驱逐外国势力,建立民主中国。
1923年中国通告日本要求放弃《二十一条要求》。
(图)甘地(1869-1948)(注2)在印度主张非暴力•不服从的甘地领导了从英国殖民地统治下的独立运动。
国际协调与缩减军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吸取战争教训,追求和平的愿望在国际间非常强烈。
1920年创立了国际联盟,它是世界上最早的作为确立和平,推进国家间交流的国际性组织。
最初有42个国家参加,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等都是常任理事国。
但是美国由于议会的反对没有参加, 德国因为是战败国而无法加入,苏联也长期没有参加(注3)。
因此,国际联盟实际上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国际协调关系高涨后,在各国出现了军备缩减的行动(注4)。
从1921年至22年,召开华盛顿会议,限制英国、美国、日本等海军的主力战舰吨数,并约束在今后10年内不建造新的战舰。
另外规定将日本在山东半岛的权益归还中国,废除日英同盟等。
(图)华盛顿会议 根据美国总统的提案,从1921年11月至22年2月召开。
参加国家有美国、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葡萄牙和中国9个国家。
(注3)德国和苏联分别于1926和1934年加盟。
(注4)1928年,包括日本在内的15个国家缔结了不战条约,作为解决国际纷争的手段,相互保证不发动战争。
2. 大正民主主义社会运动的高涨抢米运动*劳动运动与农民运动*社会运动的高涨*关东大地震1923年9月1日,在南关东一带发生了震度为7.9的大地震,横滨、东京等城市全部发生火灾。
受灾者达350万人,死者、失踪者达到14万人。
在地震发生后的混乱情况中,传出“朝鲜人往水井中投毒”的谣言,造成数千朝鲜人和数百中国人被军队、警察以及居民组成的自警团屠杀的事件(注2)。
社会主义者及劳动工会的领袖也有人被军队及警察杀害。
关东大地震后的复兴需要巨额费用,对经济带来了极大影响。
另外,出现了地震是对奢侈进行告戒,让大家振作精神的活动。
(注2)因为平时人们对待朝鲜人及中国人存在歧视,在内心中一直存在被报复的恐惧,从而相信谣言造成事件的发生。
类似这样的民众运动,在政治方面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
政党政治的发展大正民主主义*大正政变*政党政治的实现*普通选举与治安维持法*近代化生活的前进与文化的大众化生活方式的变化*文化的大众化*新思想的普及*3. 经济不景气与战争不安世界大恐慌与法西斯主义的抬头世界大恐慌*美国新政*法西斯主义的抬头*经济不景气对日本的影响失业与丰收饥荒*对国民政治的不满*经济的恢复*4.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历时15年侵略战争的开始满州事变与日本脱离国际联盟中国由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政府开始使用武力着手统一中国。
1928年进入北京后,国民党的势力逐渐影响到日本权益集中的满州。
对此,当地日本军队感到中国抗日运动高涨的危机,为了确保日本的权益,计划将满州从中国分离。
1931(昭和6)年9月18日,日本军队在奉天(今沈阳)郊外柳条湖附近日军亲手炸毁了南满州铁路的路线。
事后声称是中国军队所为,并按照计划立即采取军事行动,转眼间占领了满州全境(满州事变)。
第二年的1932年建立了由日本控制的“满州国”。
在日本国内,民众虽然对经济及政党政治有不满,但是由于日本军的胜利,支持战争的热情不断升温。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日本政府在开战时决定的是不扩大方针,但逐渐与军部协调,1932年承认“满州国”。
另一方面,中国抗议日本的侵略行为向国际联盟申诉。
1933年国际联盟总会上以压倒多数的比例通过要求日本军队撤离的劝告案。
日本政府决定立刻脱离国际联盟,并于1934年决定脱离华盛顿会议所缔结的海军军缩条约。
这样日本在国际上开始走向孤立。
(图)国际联盟的调查团 1932年调查团对满州国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认为日本的行动不属于自卫的正当行动,满州国也不是由自发的独立运动而建立起来的国家。
照片是在铁道的爆炸地点进行调查的调查团。
(图)学生为军人募捐(1932年)为在满州事变中战死士兵的遗族、伤兵、出征军人的家庭进行募捐的学生(图)操纵满州国的手 被放在“满州国统治者”椅子上的皇帝溥仪。
日本称中国东北部为满州(选自美国新闻)军部势力的抬头满洲事变给军部以及右翼等势力增添了力量。
1932年5月15日海军将校集团袭击杀害了犬养毅首相,制造了五·一五事件(注1),政党政治的时代结束。
之后1936年2月26日陆军的青年将校集团率领大约1400人的部队掀起暴乱,想要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政治(二·二六事件)。
这一暴乱不久被镇压,然而军部利用这一事件,更加加强了对政治的发言权。
对于这样的军国主义动向,虽然是少数派,但是社会主义者以及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们表现出了他们的反对行动。
政府对此进行了彻底的镇压,以违反治安维持法为名受到审判的人数1933年达到1285人,为最高纪录。
(注1)此时,还接连发生右翼对财界人士的暗杀事件。
日中全面战争开始无宣战战争在中国,国民党政府与毛泽东率领的中国共产党之间进行着内战。
到了1935年,日本为了谋求新的资源及市场,准备从满州向华北扩展,引起中国抗日运动的迅速高涨。
之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与国民党政府联合起来共同抵抗日本侵略。
1937(昭和12)年7月7日,在北京郊外的卢沟桥,日本军队与中国军队发生了冲突,在没有宣战的情况下日本军开始了与中国的全面战争(日中战争)。
日本军在年底占领了首都南京,届时杀害了据说达20万人的俘虏及市民,暴行及掠夺不断,遭到了国际舆论的严厉谴责(南京事件)(注1)。
中国方面,实现了国民政府与共产党的合作,两党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顽强抵抗日本的侵略。
日本占领了各地主要城市,国民党政府将首都迁到内地重庆,继续抗战,即使在日本占领地区,共产党获得农民的支持,展开激烈的游击战(注2)。
日本马上获取胜利的战争预测落空,战争转为长期化。
(图)战时体制下的商店招牌 随着战争的长期化,出现了“如果是日本人,就不应该奢侈”的招牌。
摄于1940年东京银座。
日中全面战争给日本及中国两国国民带来了什么影响?(注1)对于被杀害的中国人数存在各种说法。
(注2)日本军队在1940年左右为了清除华北的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军事行动。
中国方面谴责此行动为“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
为了战争动员一切为了支持长期战争,日本在国内采取了援助战争的体制。
1938年成立国家总动员法,使政府可以在没有获取议会批准的情况下,掌握对经济、财政、国民生活各方面的统治权力。
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优先扩大军需生产,国民生活用品受到限制,米、糖、火柴等实行配给制。
1940年解散所有议会政党,成立大政翼赞会,建立了全国投入战争的体制。
另外在朝鲜台湾等地强制实行与日本同化的皇民化政策。
特别是在朝鲜,实行日本式姓名改革(创氏改名)并设立神社让当地民众参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