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现状及对策研究
由教育部制定、国务院批转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要有较大扩展,毛入学率接近15%。

既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时代。

这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已不再是人们狭隘的专业教育,而是大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性发展的素质教育。

就体育学科而言,为了学生能全面、和谐、可持续性地发展,各高校相继出现了多种形式的体育课程改革尝试。

无论是哪一种形式改革,都有一个共同的理念: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除了学生的认识水平、知识基础、年龄特征之外,还要考虑他们的情感兴趣、生活背景,以及未来定向岗位职业群的要求等。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简单的谈谈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现状及解决对策。

1、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现状
1.1、体育教育观念需提高
学校领导对体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是目前存在的普遍现象,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有不少学校领导对体育的态度“: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部分体育教师对课程改革也存在模糊认识,有的认为体育是身体练习为主的活动类课程,应该在体育活动
中增进学生的健康,没必要花太多时间去进行创新尝试。

有的教师认为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通过自学自练来培养,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就应该弱化,成了“教师自由,学生也自由”。

基于种种模糊认识,导致一些学校的体育课程改革,依旧是传统式教学或放
羊式教学。

1.2、课程设置单一,内容陈旧
1992年原国家教委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规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基础体育课、选项体育课、选修体育课和保健体育课等4种类型。

高校体育课的开设基本上采用“两课”、“两操”、“两年制”(本科系)。

就“两课”、“两操”来说,大部分学校的课间操流于形式,课外活动往往被其它课程活动所占用,1周2学时的体育课无论从体育活动的时间还是次数来说,对增强学生的体质是十分有限的,是达不到教学目的的。

特别是只在大学1、2级开设体育课,3、4年级没有体育课,这样的课程安排致使学生本来就十分淡薄的体育参与意识就更少了,大多数学生不上体育课,课后就更少主动从事体育锻炼。

1.3、学生对体育课缺少兴趣,运动参与积极性并不高
一般说来,学生都比较喜欢上体育课,但在不少高校,不少学生宁愿逃课去上网,也不愿意来参加体育课。

原因主要有两点:(1)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够。

高中阶段,体育课在选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很多同学都不是主动的去选体育课而是被动的去上体育课,这就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

(2)体育课的教学环境不够理想。

提高体育课的教序质量,首先要有良好的学校体育环境,它应该包括物质环境,制度环境和心理环境,而这个问题经常被忽视。

在喧嚣的马路上跑步;在尘土飞扬的操场上踢球;几千人以上的学校仅有几付篮球架。

这固然与经济条件有
关,但深层上却反映了人们的观念上与“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背离。

1.4、教师整体素质不高
就整体而言,高校体育教师队伍文化素质较低,理论水平不够高。

无论在学历上、职称上,还是在教学态度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上,与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此外,各年龄段教师数的分布不十分均衡,年轻教师和中年偏上教师相对集中,梯队建设有断层现象,需要进一步调整;另外,体育教师队伍职称结构正逐步趋向合理,与目前所承担的任务基本吻合。

但高级职称群体老化、比例偏少现象普遍存在。

2、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对策
2.1、树立先进的高校体育课程指导思想和体育理念
高校体育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树立面向全体学生,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确立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体育态度、兴趣、习惯和体育实践能力,根据高职教育特点,强调一定的结合职业特点的职业运动能力的教学与训练,使学生终身享受体育的乐趣。

2.2、确保体育课教学时数和体育理论课时数
学校体育课是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基本保证,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高职学院要贯彻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文件精神,认真落实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体育课程的规定,三年制大专必须开设年体育课,共144课时;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运动实践教学中注意渗透相关理论知识,并运用多种形式和现代教学手段安排约10%的理论教学内容(每学期约4学时),扩大体育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2.3、适应学校体育的主体需要。

学校体育主体—学生,让他们参加体育锻炼,是促进健康、增强体质的需要。

很久以来,主体需要的意识被淡化,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青年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加强,体育观念得到更新。

由于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高新技术突飞猛进,社会各个领域的竞争加剧,青少年学生开始认识到健身不仅是自己在校期间学习的需要和将来毕业后择业的需要,而且更是提高终身生活质量的需要。

2.4、优化体育课程教学内容
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当前高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高校在修订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时,要以强身育人为目标,力求使课程内容贴近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活,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们建议:(1)要更新调整竞技运动项目的课程内容,逐渐改革纯竞技式的、成人化的运动项目的教学,以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使其终身受益。

(2)要增加实用的健身体育、民族传统体育、现代生活体育、娱乐休闲体育和乡土体育课程内容,以提高学生的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要更新和充实体育理论课程的内容,如体育社会人文
学、运动人体科学以及体育养身保健等体育文化和体育素质方面的知识内容,以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

(4)增加综合性或针对性、趣味性的运动处方课程内容,以提高课程教学的实用性。

2.5、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体育的师资是进行体育教学的基本条件,离开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谈不上实施素质教育。

因此必须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主要采取以下方法:(1)提高教师在学校和社会的地位,改变歧视体育教师的现象。

(2)“请进来,走出去”。

“请进来”就是经常聘请外地、外校名师来校讲学,上示范课,共同切磋教学艺术。

“走山去”就是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外地参观学习,拓宽教师的视野,丰富教师的知识面。

(3)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国家组织的各类进修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学校要为各类学习进修者积极提供方便。

(4)新老教师结对子,以老带新,以新促老,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年初安排老年教师担任新教师的导师,明确各自的义务和要求,年终总结、交流,对效果显著的予以奖励。

(5)关心教师进步,关心教师生活,激励教师热情,就能充分调动工作的积极性。

3、结语
体育课程改革要继续深入发展,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建立符合教学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

要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给学生充分的自由,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发展,创造性得以发挥。

体育课程改革中要继承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精华。

在体育学科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中,我们要进行认真、系统地总结,扬长避
短,同时注意吸收各种课程理论的优点,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加以改造,逐步形成科学的体育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教育部办公厅,2002
[2]林立,吴燕丹·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管理的发展与创新[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5
[3]郑华伟,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与思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
[4]余万斌,中小学实施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的偏差及对策[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