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音乐家冼星海
2011年暑假在家翻翻书,看到有关介绍伟大的音乐家冼星海的文章,我于是就收集整理一下。
通过他的生平、作品等归类一下,没有经过加工、修改、杜撰、修饰,只是浓缩了一下而已,不能算是我的创作。
摘要:伟大的音乐家冼星海一身创作了大量的经典音乐作品,他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伟大的一生,我们学习冼星海的伟大作品,更要学习他的伟大精神。
我主要从生平、作品、创作思想几点来读伟大的音乐家。
关键词:冼星海生平作品创作思想
伟大的音乐家冼星海一身创作了大量的经典音乐作品,他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伟大的一生,我们学习冼星海的伟大作品,更要学习他的伟大精神。
我主要从以下几点来读伟大的音乐家:
一、生平
冼星海(1905—1945),广东番(pān)禺人,出生澳门一个贫苦渔民家庭。
1926年入北平“艺术专门学校”选修小提琴,同时在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兼做图书管理工作。
1928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
1929年,他卷入一场自发的学潮被迫退学。
当年冬天,依靠朋友的帮助及自己在船上打苦工,经历千辛万苦,终于在1930年春,到达法国的巴黎深造。
在巴黎随奥别多菲尔学习小提琴,随加隆、丹弟、里昂古特学习理论作曲。
1934年,他得到著名作曲大师保罗.丢卡的帮助,进入巴黎国立音乐喜剧学院的“丢卡作曲大师班”。
1935年夏,该班因丢卡的突然病故而撤销,冼星海随即绕道欧洲、非洲等地返回祖国。
1936年先后在英商办的东方百代唱片公司和新华影业公司从事音乐创作和电影配乐工作。
1938年接受“鲁艺”的邀请,奔赴延安就任“鲁艺”音乐系教授、后兼任系主任的职务。
1940年5月,冼星海接受中共中央所交给的、为电影《八路军和老百姓》进行后期配音的任务,化名“黄训”与著名电影导演袁牧之等一起经西安、兰州、新疆,到达苏联莫斯科。
“卫国战争”爆发后,他即取道蒙古人民共和国回国。
由于在边境受阻,被迫折回乌兰巴托,暂时在那里的总工会工作。
1942年11月后,他有被迫转到苏联的哈萨克共和国首都阿拉木图,在该地和库斯坦那依居留了两年多。
1945年10月30日,冼星海不幸病逝于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医院,终年仅40岁。
二、作品
冼星海是我国多产的作曲家。
他一生创作了200多首群众歌曲,4不大合唱,2部歌剧(其中一部《滏阳河》未完成),2部交响乐,4部交响组曲(其中有两部仅完成钢琴谱,未及配器),1部交响诗(钢琴谱,未配器),一部大型管弦乐曲,以及许多器乐独奏、重奏和声乐独唱曲。
如在巴黎期间他先后创作了《风》、《游子吟》及《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室内乐。
回国初期创作两首抒情独唱曲《老马》、《断章》。
1936年,开始创作救亡歌曲和进步的电影音乐,如《战歌》、《茫茫的西伯利亚》、《救国军歌》、《热血》、《青年进行曲》、《夜半歌声》、《拉犁歌》等。
1937年期间创作有《游击军》、《江南三月》、《在太行山上》、《做棉衣》、《战时催眠曲》等不同形式的抗战歌曲。
1938年,先后创作了歌剧《军民进行曲》、《生产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以及《牺盟大合唱》等。
在苏联5年期间,创作有《民族解放交响乐》(即《第一交响乐》)、《神
圣之战交响乐》(即《第二交响乐》)、管弦乐组曲《满江红》(1943)、交响诗《阿曼该尔达》(1944)、管弦乐《中国狂想曲》(1945)等。
冼星海的作品还有:群众歌曲《到敌人后方去》、《游击军》、《反攻》、《路是我们开》、《打到汪精卫》、《三八妇女节歌》、《赞美新中国》等;抒情歌曲:《莫提起》、《黄河之恋》、《江南三月》、《梁红玉》、《丈夫当兵去》等;劳动歌曲:《搬夫曲》、《炭夫曲》、《顶硬上》、《起重匠》等;儿童歌曲:《只怕不抵抗》、《祖国的孩子们》、《谁跟我玩》等。
三、创作思想
冼星海在北京和上海学习期间就认为,学习音乐的目的应该是“负起一个重责,救起不振的中国”。
他号召学习音乐的人要“好好地用功”,要“做普通人所不能做到的事情,而且要吃普通人所不能吃的苦”。
在巴黎期间,他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忍饥耐寒地克服了重重困难,一边打工、一边随私人教授学习。
冼星海非常重视聂耳等人所开辟的革命音乐道路的重大意义,他说:“聂耳,他产生在中国音运一个沉默的时代,也是中华民族处在一个灾难严重的关头。
聂耳以最新的、革命的、斗争的姿态出现,他知道要拿音乐做斗争的武器。
”冼星海的音乐创作绝大部分是取材于现实生活,选取与当时政治斗争密切联系的、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题材。
和聂耳一样,冼星海对音乐创作的革命性,以及对以音乐创作“为政治服务”的认识,不是很肤浅地仅仅把它作为一个题材的问题,更不是单纯喊喊“政治口号”的问题。
他的许多创作还以强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向人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预示了斗争必然取得最后的胜利的前途。
所以说,冼星海的作品(如《黄河大合唱》)既有鲜明的中国民族特色,通俗易懂的群众化特点,同时又洋溢着强烈的时代战斗气息。
注:读《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汪毓和编著人民音乐出版社.华乐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