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寓教于乐”

论“寓教于乐”

论“寓教于乐”简阳市江源镇九义校刘永川在我国古代的文艺理论中,经常强调文艺陶情冶性、移风易俗的作用。

孔子提出的所谓“兴观群怨”的原则,就很清楚地阐述了诗的感染与教育相结合的美感作用。

西方的贺拉斯最早在著作《诗艺》中提出了“寓教于乐”。

贺拉斯深刻地认识到,文艺具有“教”与“乐”双重功能。

“教”,既指社会道德教育,又指文化开发,诗的“教”的功效应是崇尚美德、简朴、正义、秩序和法律,应促使人接受文明,为人神划界,为夫妇立定礼法。

“教”是目的,“教”必须通过“乐”的手段才能实现,教化功能在诗和艺术作品中不应脱离使人获得愉悦的具体形象,欣赏者总是在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中得到陶冶、教化的。

贺拉斯对艺术欣赏中人的审美心理已有相当深刻的认识,在他看来,所谓艺术快感,实际上是人们通过欣赏所获得的心理上的满足。

艺术首先要给人以这样的满足,才能发挥它的教育作用。

这就是贺拉斯所说的“寓教于乐”。

“寓教于乐”这个词极其准确地概括了诗的认识、教育作用与美感作用的辩证关系。

周恩来同志曾经谈到:“有人问我:文艺的教育作用和娱乐作用是否是同一的?是辩证的统一。

群众看戏、看电影是要从中得到娱乐和休息,你通过典型化的形象表演,教育寓于其中,寓于娱乐之中。

”①这可以说是对“寓教于乐”的最简单明了的解释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迅猛,世界范围的经济、科技竞争日益激烈,对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谁在21世纪的教育中占上风,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中国政府从战略的高度把教育的发展置于优先地位。

中国十四大明确提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就明确规定了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

这就以法律性文件的形式确立了素质教育的地位,规定了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方向。

因此,实现这种转变就成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特别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

这就要求教师应重视学生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和利用。

然而直至今天,素质教育的号角虽早已吹响,但应试教育的影响仍然根深蒂固。

一些学校、教师片面地追求升学率,一味追求高分数,采用满堂灌、题海战、排名次等各种手段,强迫学生学习,刺激学生一味追求高分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极为不利。

因此教学中教师如何实施寓教于乐,以情育人,情知交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成了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那么,教学中教师如何实施寓教于乐呢?这涉及到教师教学观、学生观、方法论等的根本转变。

许多优秀教师的探索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借鉴,我结合自身教学体验、探索,对寓教于乐的方法也有一些感触和收获。

一、热爱学生,关心学生。

对待学生,教师要有一颗无私奉献的爱心,朴实无华的真心,纯洁无瑕的童————①引自马昭雯的《于文艺细雨中呼唤愉悦》一文心,亦即“师爱”,这是实施情感教学的前提。

那么什么是师爱?其基本点有三:一是对学生应具有发自内心的稳定的深厚感情,这种感情应摒弃那种浮华的、虚假的情感;二是对学生应具有一种无私奉献的思想行为,不求索取,不求回报;三是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所教学科无限的忠诚、热爱,对祖国前途充满信心。

可见,师爱之崇高、伟大,比起父母之爱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以师爱呵护学生,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师爱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应是体现在方方面面,体现在细微处。

首先,教学活动中应形成良好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这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困难。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施教者,学生是受育者,这种客观现实,往往让人忘却或忽略教师和学生都是社会的人,是有尊严有个性有长处的人。

因此,相互尊重,平等真诚相待,尊师爱生,教学相长是良好师生关系的真谛。

其次,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及其动力结构学说认为,人的需要分为两个等级,共七个层次,其中,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属高级需要,即胜任工作、得到大家的认可和赞许,实现个人的潜在能力。

①中学生在这方面很敏感,如能审时度势满足他们这方面的需要,将是推动他们不断向上的强大内驱力。

如果他们自尊心、自信心一旦受到伤害,就会产生自卑、自弃、自负心理,甚至同教师对抗。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四个糖果”的故事给我们以很大的启示:一个男生正要用砖头砸伤同学,时任校长的陶行知先生立即将他制止,并让他到办公室等候。

这个孩子作好了挨骂受训的准备,不料陶校长却给了他四个糖果。

陶行知先生掏出第一个糖果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按时到了。

”接着又掏出第二个糖果给他:“这是奖励你的。

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

”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

陶校长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

”随后掏出第三个糖给他。

这时,男生哭着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校长又拿出第四个糖果说:“你认错了,再奖励你一个,我的糖给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陶行知先生不愧为著名的教育家,他在处理这个事件中不简单草率,不粗鲁莽撞,而是充分尊重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特殊形式的奖励;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树立克服缺点超越自我的信心,也给予特殊形式的鼓励。

结果,后来这个孩子改正了缺点,成为了一个好学生。

权威教育家们都认为,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是极其简单又极其复杂的教育秘诀。

再次,珍惜学生对老师的信赖,做学生的知心人。

青少年天性活泼,情感纯真,众多的青年学生渴望天天向上,他们内心世界的许多隐私往往不便向父母诉说而向崇敬的老师倾吐。

学生的这种信赖,为人师者一定要倍加爱护,对学生的无知,教师不能嘲笑讽刺,而应让其认知晓事;对学生的过错,教师不能训斥责骂,而应宽容体谅,让其晓理改过;对学生的苦闷和绝望,教师不能置若罔闻,而应对其开导排解,让其“重获新生”。

总之,“亲其师,信其道”。

师生之间情感上有了亲近、默契,教学成功就有了基本的保证。

二、满足需要,体验快乐。

寓教于乐的基本涵义就是教师通过调控教学中的认知因素来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快乐情绪来进行学习。

赞可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①《心理学》叶奕乾、祝蓓里主编1988年6月第235页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①我认为,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法应满足学生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需要:首先,要满足学生认知的需要。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学说中,认知的需要属高级需要,包括求知、理解和探索的需要。

在教学中这种需要主要来自教材内容。

但是,有些内容并不一定是学生内在的需要,而是具有“外部强制性”的需求。

解决这一矛盾,需把“外部强制性”转化为学生内在的需要,关键在于教师能否依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精心选择、巧妙讲授教学内容,使已定的内容组织成为完全符合学生认知需要的东西,使学生产生新颖感,获得全新的知识,从而产生满足的情绪体验。

例如,组织故事会,让学生讲科学家、伟人等的故事;开展“三小科技”活动,让学生进行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参观科技展览,让学生从展览中受到启迪和教育;角色表演,让学生体验剧中人物的悲欢离合;编制歌诀,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记住一些单调乏味的东西。

这些都是较好的形式。

一节小学一年级10以内的加减法的教学,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是先教会学生运算法则,然后通过大量的作业练习,使学生熟练地进行运算,出现了错误,再增加若干次练习,最终使学生达到熟练准确掌握。

但据我了解到一节课,在做3加上5的练习时,教师让学生从不同颜色的珠子中挑3个红珠和5个黄珠用线穿起来做成珠环,让学生把不同颜色的橡皮泥搓成球,挑出3个黄球5个绿球用牙签穿成一串……学生津津有味地进行着这些练习。

教师说,这节课除了使学生掌握运算法则以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辨色力,锻炼他们手指的小肌肉,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②这是教师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目的来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动中学的很生动的例子。

又如,初中化学中,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对初学者来说,是很难记而又必须记住的,为此,可编制歌诀:一价氢氯钠钾银;二价氧钙镁钡锌;一二铜,二三铁;二四六硫,二四碳;三铝四硅三五磷;变价还有锰氯氮。

这不但琅琅上口,便于记忆,而且能大大地增强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

其次,要满足学生成功的需要。

学生进校求学总是希望学有所成。

学生每一次成功需要获得满足,不仅产生快乐情绪,而且会增强自信心和胜任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缺少这种力量,教学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为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于实际;同时,适度地把竞争机制引进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在竞争过程中满足“好胜心”的需要,从而获得快乐的情绪体验。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这种竞争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呢?美国教育家J·M·索里认为:1、所有学生都感到他们有一定的成功或失败的可能性,从而被引起去尝试的动机;2、有多种多样的竞争活动,使得每个儿童至少都有成功的机会;3、重点在于使学生努力做得更好,而不是去看别人做得不如自己好。

③有了兴趣作为基点,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气氛中成功地表现自我,这是把他们想法心态变成现实的初步尝试。

“成功”可以作为“自我奖励”来强化他们的自尊心。

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在认识上就会因此而产生一种成功——自励——自信之间的良性循环,使他们产生战胜困难的深刻体验。

当教师进一步引导他们以此来对待学业的困难时,即便是自卑感很强的学生也会把成功的信念变成克服困难的自觉行动。

————①《教学论与生活》赞可夫著②《素质教育全书》《素质教育全书》编委会编1997年4月第一版第5页③《四川教育》四川省教委主办2001年1月再次,要满足学生审美的需要。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审美需要作为一种高级的需要,根源于人们冀图通过感应活动这种特殊方式来丰富和深化自己的生命体验,而超越现实功利的狭隘生活的审美境界中,获得更丰富多彩、更深刻充实的生命感受。

①教学中教师通过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能,可使学生审美需要获得满足而产生兴趣——快乐情绪。

尽量发掘教材中蕴含着的美的因素或增添符合教材内容富有美感的东西,运用教学手段、技能的艺术性,满足学生审美的需要。

具体来说,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语言应通俗易懂,抑扬顿挫。

教师讲课时,应语言规范,吐字清楚,音量速度适中,以便与学生的倾听合拍;教师要善于利用音量音速的变化引起学生定向反应,使学生的听、看和想同步,大脑皮质持续地处于积极的状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