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调查报告调查方案(一)调查目的通过此次调查反映出学生课余阅读反映的实际情况,运用应用心理学的原理,分析中学生的读书需求、读书动机、读书兴趣等心理因素对中学生读书活动的影响程度,并对学生课余阅读提出建议。
(二)调查时间2011年11月5日—2011年11月20日(三)调查地点(四)调查对象(五)调查方法本次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个案调查等方法(六)调查阶段划分2011年11月5日—7日确定调查地点、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2011年11月7日—10日撰写《中学生读书情况调查问卷》; 2011年11月10日—15日发放问卷,进行调查; 2011年11月15日—16日汇总调查结果;20日分析调查结果、提出建议、撰写结语。
2011年11月16日—学校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一、调查目的阅读是当代青年追求知识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提高自己的能力并且是提高文化素质的有效手段。
本文试图调查学生课余阅读反映的实际情况,运用应用心理学的原理,分析中学生的读书需求、读书动机、读书兴趣等心理因素对中学生读书活动的影响程度。
课程改革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念,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它要求学生把重点放在参与和自主性学习课题,它给21世纪的信息时代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并伴随着机遇。
在这一要求下,使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已成为一个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话题。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中学生提出了“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的阅读要求。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中学生的阅读问题,更好地指导学生阅读,提高中学生自身的素质。
二、调查基本情况(一)调查时间2011年11月5日—2011年11月20日(二)调查地点岷县和平九年制学校初中部(三)调查对象岷县和平九年制学校初中生(四)调查方法本次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个案调查等方法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累计发放问卷350份,回收问卷347份,有效问卷340份,问卷有效率96. 74%。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为,一年级112人,二年级120人,三年级117人,其中男生占47.4%,女生占52.6%。
三、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一)学生对课外阅读目的的认识大多数学生初步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是没有达到预期的高度。
课外阅读应成为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学习应花开两朵,一朵是课上学习,另一朵是课下阅读,二者争奇斗艳。
目前,大多数学生还没有形成一种观念,在这方面仍需要教师进一步的指导。
(二)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状况学生在课外阅读广泛兴趣的,爱读书的学生占多数。
学生们还同意接受采访说,他们的闲暇时间喜欢看看书。
学生进入中学,已基本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
作为青少年,对未知领域充满好奇,所以他们喜欢在阅读中猎取信息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中学生对未知领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对英雄的崇敬与大明星的成功充满渴望,以及他们对社会有着强烈参与意识,都在努力走进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这是中学生自觉进行课外阅读的驱动力。
然而,目前学生只能偶尔去图书馆借一些书回到课堂上阅读,并有许多班级不搞这样的活动,在校学生可以阅读的书籍仍局限于课本。
学生们阅读只是在寒暑假,在学校以外。
在校外进行。
可见,这些学校中的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尚未得充分的激发和引导。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品味我们发现,无论中国古典名著,还是现代中国文学名著,学生阅读得非常之少。
在接受采访时问道:“你为什么不读经典“这个问题,学生回答如下:(1)太难了,看不懂。
(2)过于远离现实生活。
(3)最有名的是太长,没有时间去阅读。
(4)书太贵了,买不起。
(5)没有老师,不知道应该怎样读。
此外,还有个别学生对言情、刺激性极强的地摊书籍、卡通书、网络游戏书籍爱不释手,津津乐道。
对科技、社会科学类、百科知识类等书籍漠不关心。
可见学生阅读资源比较杂乱,阅读内容驳杂,格调有高低之别,内容有良莠不分。
(四)学生课外阅读的方式方法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在读书的时候没有制定读书计划。
在阅读时有着很强的随意性。
在阅读过程中;不做读书笔记,更没有合理的安排读书的时间,看书书囫囵吞枣、走马观花、以偏概全。
这些将直接影响看课外阅读的质量。
(五)课外阅读时间有71.5%的中学生平均每天阅读课外读物的时间为0.5-1.5小时,而每天阅读时间超过1.5小时的中学生比例仅为13.9%。
可见,很多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还不到半个小时。
根本就不看课外读物的学生比例占到了14.5,。
虽然有些学生喜欢读课外书,但不能保证阅读时间。
学生不重视课后阅读这个问题是显而易见的。
这个问题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关注。
四、调查结果分析(一)中学生对读书存在着误区1.阅读目的盲目、内容浅显阅读应该是以提高中学的学生人文素养为目的,为中学生健全人格为目标。
然而,由于年龄限制和阶段型心理特点,中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待提高,选择正确的判断不足,使部分粗糙、低劣甚至淫秽的文学作品在学生中大行其道,高雅严肃的作品被搁置、被忽略。
很多学生喜欢阅读侦探、言情、武侠等浅文学。
至于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甚至充满色情、凶杀的精神鸦片危害匪浅,更是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与健康。
2. 阅读内容的片面性由于应试教育影响,许多教师和学生功利,误认为会影响功课,仅阅读与考试有关内容的书籍,而不是与考试有关的书籍则被拒之门外,故而对文学名著很少问津,甚至连书名都未听过。
3. 阅读方法不当有些学生“好读书,不求甚解”,读书的数量虽然很大,但是并没有把所读的书籍的精神领会到位,没有仔细的拒绝与品位,导致浪费了很多读书的时间以及精力。
还有一部分同学在读书过程不注重知识的积累,不做读书笔记。
人类大脑的记忆遗忘规律是周期性的。
只有重视知识的积累,才能读过程中遇到的精华内容或摘抄、或概括,才能真正起到阅读的作用。
(二)以上误区产生的原因1.学生对课外阅读分身乏术课外阅读活动是一项重在提高学生素质,发展自读能力的教学措施。
目前,升学率仍然是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
大部分教师都在想方设法的提高自己学生的升学率,无暇顾及课外阅读。
因此,学生是这种教育体制下的直接受害者。
在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没有一点活动余地,课程非但没减,反而越来越多,这一代学生虽然读书很苦,但阅读量小、知识面窄、选择能力差。
进入中学之后,学生的课业负担明显加重。
具体表现为课时的增加,作业如滔滔江水绵延不绝,考试如家常便饭,枷锁被中学生抗在肩膀上,哪有时间顾及被老师、学校所忽略的课外阅读。
在这种情况下导致学生对课外阅读分身乏术,事实确实如此。
2. 家长把课外阅读拒之门外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家长只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校读书。
当孩子们放学后拿起课外书阅读,遭到家长的强烈反对。
学生的阅读与父母的意愿相违背。
不少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只有少数家长鼓励学生阅读。
有一部分部分虽然同意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课外阅读,但是范围仅限于跟学习有关的书籍,如辅导书籍和其他教学材料的书籍。
许多家长认为,要读好书,课外书是闲书,会影响他们的学习。
因此,看到自己的做功课便赞不绝口,一旦看到孩子们看课外书就采取没收和撕裂等手段。
有些家长不仅不支持他们的孩子进行课外阅读,家长们本身自己也不读书,不买书。
读书的家庭环境和氛围不足。
许多家庭甚至没有书籍,但即使有但是古今中外的名著也是寥寥无几。
这样的书籍从质量和数量上来讲都非常不适合学生阅读,这将直接影响学生阅读。
3.教师对课外阅读不屑一顾在当今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升学率是重点。
学生是否进行课外阅读不是老师关注的重点,学生不仅读书少,学生不但课外阅读少,课内的书也越读越薄,语文课本中的选学课文和古诗词诵读等因不在考试范围内,也从不去读一读,好端端的教科书被删成薄薄的小册子。
在实际教学的当中,为了迎合考试大纲,本应该让学生自己阅读的自读课文被老师删除。
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也很有限。
一位语文教师说:“现在教学时间紧,没有时间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连课本中文质兼美的文章也没有时间让学生细细地感受、去欣赏、去体味,久而久之,造成学生只会抠名词,背段意,根本不会独立地阅读一篇文章,更不会评析与鉴赏。
”4.多样化的娱乐方式今天,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电子游戏厅,各地城市和农村地区的网吧,充斥市场的畅销书。
许多学生花了大量的闲暇时间最看电视,玩电子游戏,阅读科普书籍,从而放松了文学经典阅读。
许多学生认为,“看电视,玩游戏,“是他们不看课外书或很少看课外书的原因,大部分学生把“卡通书“和“武侠“作为他们最喜爱的读物。
阅读的复杂性和高雅性,使得一些人不堪重负。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人们把单纯的文字转化为视觉的享受,使得有很多学生选择电影或者电视剧的方式来阅读名著。
于是,视觉化正在代替文字话语,成为文化的主流形态,阅读“返祖”成为少数人的专利。
或心向往之,一往情深,或因工作和专业需要,不得已而为之,而“新新人类”却不屑一顾。
五、几点建议(一)还学生自由,给学生自主首先,我们应该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把自由和自主还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时间和自我发展的空间。
进一步让课堂向社会和自然界开放,恢复知识生动丰富的本来面目,在学生中消除消极、病态心理,形成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第二,不加重学生的下负担的前提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自主学习,调动有用的知识,通过阅读的形式寻找对自己有用的知识,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乘风破浪;再次,贯彻“减负”不减质的理念,明确课内外学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激发阅读兴趣,明确阅读意义[1]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因此教师先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在讲课的同时,旁征博引,用历史典故、文化常识等知识利用设疑等手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让学生通过课下的阅读自主寻找出答案,并与同学分享。
教师通过长期的引导,使学生知道了“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要经常安排学生推荐自己看过的好书,适当组织学生开展读书交流、分组讨论、正反争辩等读书交流形式,以相互交流阅读体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收获,感受课外阅读给自己带来的成就与乐趣,使之相互影响、相互感染。
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组织各种丰富多彩、新颖有趣的读书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如开展读书报告会、诗歌朗诵会、讲演比赛、故事会、读书笔记展评等活动,促进大学生阅读的兴趣(三)养成良好读书习惯,推荐有益读物在课外阅读的初始阶段,学生大都带有任意性和消遣性,他们关注的是人物的悲欢离合,欣赏的是情节的离奇曲折,贪得多而嚼不烂。
要他们不仅多读书,而且要读好书,读健康的、科学的,深浅适宜的,分量适当的课外读物。
每学期开始,师生共同商讨、制订课外阅读计划,并规定每个学生每学期读两三本书,还规定阅读书目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