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篇 隋·唐 第四讲 唐代的制度及其变迁

第一篇 隋·唐 第四讲 唐代的制度及其变迁


一、官僚政治制度与军事制度
• 中书省和门下省权力的被侵夺
1、中枢体制
安史乱后,翰林学士掌领“内命”、而“外命” 又往往为他官知制诰所掌,故中书舍人实际权力 大为削弱。 张国刚《唐代官制》,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年,第28页。 墨敕
枢密使
一、官僚政治制度与军事制度
2、军事制度
皇帝
府兵制
十六卫府
2、军事制度
重用蕃将
范阳节度使 平卢节度使 河东节度使 朔方节度使 陇右节度使 安西节度使
安禄山
粟特
安思顺 哥舒翰 高仙芝
突厥 突骑施 高丽
一、官僚政治制度与军事制度
2、军事制度
中 原 太 平
《唐会要》卷七二《杂 录》: 天宝末,天子以中原 太平,修文教,废武备, 销锋镝,以弱天下豪 杰。……唯边州置重兵, 中原乃包其戈甲,示不 复用,人至老不闻战声。 六军诸卫之士皆市人白 徒,富者贩缯彩,食粱 肉,壮者角抵拔河,翘 木扛铁,日以寝斗,有 事乃股栗不能授甲。
二、科举考试
1、考试及科目







“士族”含义发生变化:指科 举及第或从事举业的家族。从根 本上打破了魏晋以来传统的士族 观念,新的社会观念形成。科第 成为确定一部分人社会等级和政 治特权的依据,在社会史上具有 重要意义。 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 自魏晋以来,造成门阀之九品中 正制度,至是始完全废除。且科 举盛行,白衣及第,得通婚于世 宦,而门第之风日衰,此实为社 会上一大变革也。
《旧唐书· 职官志》: 凡叙阶之法,有以封爵, 有以亲戚,有以勋庸, 有以秀孝,有以劳考。
勋官
军功受勋 授予作战有功人员。 自上柱国至武骑尉, 共12转。 《木兰辞》: 策勋十二转, 赏赐百千强。
一、官僚政治制度与军事制度 宪官
此外,还有带御史台职称 的,如御史大夫、御史中 丞、御史等,这类称为宪 官。
一、官僚政治制度与军事制度
2、军事制度
二、科举制度
1、科目及考试
察举
重视整体素质 长官推荐,他荐 人、门兼美
科举
强调知识才能 自由报考、自荐 不问家事,一切以程文为法
二、科举制度
1、科目及考试
自唐以来所谓眀经者,不过帖书墨义而已。愚 尝见东阳丽泽吕氏家塾有刋本吕许公夷简应本州 乡举试卷,因知墨义之式盖十余条。 有云“作者七人矣,请以七人之名对”。则对 云:“七人某某也。谨对。”有云“见有礼于其 君者,如孝子之养父母也,请以下文对。”则对 云:“下文曰:见无礼于其君者,如鹰鸇之逐鸟 雀也。谨对。”有云“请以注疏对”者,则对云: “注疏曰云云,谨对。”有不能记忆者,则只云: “对:未审。”
1、中枢体制
一、官僚政治制度与军事制度
1、中枢体制
一、官僚政治制度与军事制度
1、中枢体制
一、官僚政治制度与军事制度 政 务 部
部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下辖四司
1、中枢体制
太常寺 国子监 光禄寺 少府监

节制寺监

卫尉寺 军器监
宗正寺 将作监
吏部司司封司 宗正寺 司勋司考功司 户部司度支司 司农寺太府寺 金部司仓部司 礼部司祠部司 太常寺鸿胪寺 主客司膳部司 光禄寺国子监 兵部司职方司 太仆寺卫尉寺 驾部司库部司 太仆寺 都水监 大理寺 鸿胪寺 司农寺 太府寺
符节),州刺史与折冲府勘契乃发。
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其番上者,宿卫京师而已。 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 朝…… 《新唐书· 兵志》
一、官僚政治制度与军事制度
2、军事制度
外重内轻
尾大不掉
节度权重: 招募、指挥 军储、财政 监察、行政
职业雇佣兵
一、官僚政治制度与军事制度
东宫六率府
40-60折冲府
3-6个折冲府
中央禁军
边军
地方军
京城所在的关中地区军府最多,261 府,20万人,占全国军府的40%。
一、官僚政治制度与军事制度
2、军事制度
诸府皆曰折冲府。凡天下十道,置府六百三十四,…兵千
二百人为上,千人为中,八百人为下。…士以三百人为团,
团有校尉;五十人为队,队有正;十人为火,火有长。… 凡民年二十为兵,六十而免。凡发府兵,皆下符契(fú qì ,
• 马端临《文献通考·选举考》
二、科举制度
1、科目及考试
• 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新唐书·选举志》
•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 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
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 士”。其负倜傥之才、变通之术、苏张之辨说、荆聂之胆 气、仲由之武勇、子房之筹画、弘羊之书计、方朔之诙谐, 咸以是而晦之,修身慎行,虽处子之不若。其有老死于文 场者,亦无所恨…… 王定保《唐摭言zhí
一、官僚政治制度与军事制度 • 唐代宰相知多少 参议朝政 参知政事 参知机务 专典机密 • 平章事 • 同平章事 • 同三品
1、中枢体制
一、官僚政治制度与军事制度 • 政事堂制度
1、中枢体制
旧制,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 堂。永淳二年七月,裴琰以中书执政秉笔, 遂移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二十五年,中 书令张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其政事堂 印改为中书门下之以印也。 《旧唐书· 职官二》
第一篇隋· 唐第四讲 唐代制度及其变迁(上) 一、官僚军事制度:中书体制和兵制 二、科举制度:科目及其意义
2012年3月20日
一、官僚政治制度与军事制度 唐代的官修政书,记 载唐前期职官建置及职掌, 30卷。李林甫撰。以唐代 诸司及各级官佐为纲目首 卷为三师、三公、尚书都 省,以下依次分卷叙述吏、 户、礼、兵、刑、工六部, 然后叙述门下、中书、秘 书、殿中、内侍等五省, 以及御史台、九寺、五监、 十二卫和东宫官署,末卷 为地方官职,分叙三府、 都督、都护、州县等行政 组织 。
二、科举考试
雁 塔 题 名
1、考试及科目
孟郊《登科後》 昔日齷齪不足誇, 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 一日看遍長安花。
谁言春物荣,独见花上霜
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
二、科举考试
1、考试及科目
• 科举培育出一种意义深远的“文士文化”。 进士科成为向上流动最重要的可靠通道, 成为唐朝中后期高级官吏的主要来源,也 成为士子入仕的唯一“正途”。 • 一个通过考试竞争形成的、具有特殊优越 感与自我意识的新阶层崭露头角。科举到 此时才真正成为既具有政治意义又具有深 远社会影响的制度。
使职差遣
就是临时把某官或某 人派往某地去办理事 务,职掌一地的力, 事情办完后立刻返回 复命。 1、储相:翰林学士; 2、计相:三司使 (盐铁、度支、户 部); 3、枢(枢密使)相: 宦官擅权; 4、方镇与幕府,
使相
有的节度使还带“同平 章事的”的头衔,则称 为使相,其实也是不问 宰相事的。 食邑若干户:虚封
事 务 部 门
刑部
工部
刑部司都官司 大理寺 比部司司门司
工部司屯田司 少府监将作监 虞部司都水司 军器监都水监
总群官而听曰省,公 务而专治曰寺(监)。
一、官僚政治制度与军事制度
1、中枢体制
御史台,高监察机关,设御史大夫1人, 正三品。在御史台内设三院,即台院、殿 院、察院,分别由侍御史(从六品下)、 殿中侍御史(从七品上)、监察御史(正 八品上)居其职,合称“三院御史”。 大夫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
二、科举制度
李白《与韩荆州书》:
1、科目及考试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 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 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誉 十倍。
•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朱庆余 近试上张水部(籍)
食实封:享有相应 的封户租税,或从 国库里支取应得的 封赐。
一、官僚政治制度与军事制度
1、中枢体制
• 以正义大夫、尚书户部侍郎、知制诰、翰 林学士承旨、柱国、赐金鱼带韦琮以本官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 剑南西川节度使、光禄大夫、检校吏部尚 书、同平章事、成都尹、上柱国、陇西郡 开国郡公、食邑二千户李回责授湖南观察 使。
《新唐书·百官志》
正朝廷纲纪,举百家紊失。《唐会要·御史台》
一、官僚政治制度与军事制度
1、中枢体制
设官分职:分立互补
职事官 随才录用,迁徙出入 有具体职守的官员 (三省、地方官员 等)。自正一品至从 九品下,共30等次。 包括三省六部、寺监、 州县以及十六卫、折 冲府的官员。 散官:本品、散品
代表身份、等级、资 格的品阶称号(文散: 开府仪同三司、大夫、 郎。自从一品始,共29 阶。武散:大将军、将 军、校尉等)。
1、中枢体制
检校官
1、暂时代理某职务的 意思。如贞观六年魏征 为检校侍中。 2、玄宗之后,当时的 各种使职,特别是诸道 使府立功的将校,大多 带中央台省的官衔。这 些官衔均称检校官。他 们并不在该部门任职, 只是挂衔表示地位之尊 崇和升迁之经历而已。 如杜甫,世称杜工部, 其实他并不在工部担任 任何官职,只是在西川 节度使严武幕府里当参 谋时担任过检校工部员 外郎的头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