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水产动物疾病学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我国水产动物疾病学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本科选修课论文
题目我国水产动物疾病学研究进展及发
展趋势
学院工程技术学院
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
年级2007 级
学号***************
姓名冯启业
指导教师唐毅
成绩
2009年11月27日
我国水产动物疾病学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一、近年来我国水产动物疾病学研究进展
1、水生动物免疫学的研究
(1)免疫组织、器官
免疫组织、器官的研究发展迅速,卢全章等(1991)报道了胸腺是鱼类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的主要场所,其组织结构分为皮质和髓质,内有大、中、小三类淋巴细胞,有人认为鱼类的胸腺参与了T淋巴细胞的成熟。

脾脏是鱼类红细胞、粒细胞产生、储存及成熟的主要场所,由红白髓组成,同样存在着大量淋巴细胞(秉志,1983)。

(2)免疫相关细胞的研究
对参与免疫应答的主要细胞――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也进行了研究,证明了真骨鱼类确有T、B细胞之分(夏春,1994)。

研究的发展趋势为进一步对这些细胞进行分析,以确认它们与哺乳动物异同及在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中的作用。

(3)鱼类疫苗的研究工作逐渐深入
草鱼出血病细胞灭活疫苗在进一步实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大规模生产工艺流程及生产性免疫试验,草鱼出血病的防治基本上得到了解决。

对于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和对虾常见细菌病的防治,已建立了疫苗防治技术综合预防措施,使细菌性疾病基本上得到了控制。

对于鳗鲡、甲鱼等的细菌性疾病的疫苗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

目前疫苗的研究工作已从组织疫苗、细胞疫苗向基因疫苗方向发展。

(4)免疫相关因子的研究
近年来对免疫相关因子的研究发展迅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补体的作用已查明,它是一组蛋白成份组成的复合酶,主要是导致细胞溶解,协助抗体杀死病原体,可介导炎症反应并吸引及增强吞噬细胞的活性;干扰素是鱼体重要的抗病毒感染的防御因子,由白细胞产生;溶菌酶多存在于鱼粘液、血清及吞噬细胞中,能抵抗病原微生物而使鱼类获得保护(陈昌福,1990);白细胞介素和巨噬细胞活化因子能刺激肾和外周血白细胞,增加巨噬细胞数量并提高巨噬细胞的杀菌能力。

(5)免疫诊断技术
核酸探针技术核酸探针技术是把DNA片段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光敏生物素标记后制成探针,与病原微生物的DNA进行杂交,以此来确定病原携带者和传播者的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

该技术以其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使用方便等优点,在对虾病毒病的检测中倍受青睐。

我国通过从纯化的虾暴发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状病毒中提取的DNA,用限制性内切酶切成DNA片段,用质粒做载体。

建立HHNBVDNA文库,从中筛选出三个重组质粒,分别用光敏生物素标记做成核酸探针,用于检测受HHNBV感染的对虾,取得了满意的结果(刘萍等,1995年)。

目前已生产出核酸探针诊断试剂盒。

PCR技术即聚合酶链式反应,又称为DNA体外扩增技术。

它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反应快、操作简便、省时等优点,在医学上应用于检测人类遗传性疾病、传染性疾病、肿瘤基因等许多方面。

黄海所已成功的将此技术应用于对虾病毒病和细菌性病原的检测(孔杰等,1994)。

中国农业大学建立了套式PCR法检测β-溶血素嗜水气单胞菌(夏春等,1999)。

单位克隆抗体技术利用杂交瘤技术生产单克隆抗体,其原理是正常脾脏细胞与癌细胞
融合后,一些杂交瘤细胞表现出两种细胞系的性质,既能产生来自脾细胞的抗体,又能象瘤细胞那样快速地生长,在海水养殖动物疾病诊断和检测的免疫技术如放射免疫分析技术,酶联免疫检测技术,间接荧光抗体技术等中应用单克隆抗体可对疾病做到准确、迅速的检测。

2、对鱼类病原细胞和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对于水产动物病原的研究一直是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很多研究都达到了分子水平。

在病毒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中,已深入到了各基因片断编码蛋白的鉴定、体内转录、糖蛋白肽的结构和免疫试验、不同病毒分离株的基因组和蛋白肽的差异、病毒各基因组片断的克隆、测序和表达,进而进行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等。

3、名特优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的研究
甲壳类病害研究在水产无脊椎动物中进展最快,在病毒方面已发现15~16种对虾病毒,5~6种蟹类病毒,其中对虾杆状病毒(BP)已得到了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的认可。

在鱼类的病毒方面,除草鱼病毒病的研究外,国内也报道了鲤痘疮病、传染性胰腺坏死症、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症、淋巴囊肿病、鳜鱼病毒病、月鳢病毒病、真鲷病毒病等鱼类病毒性疾病。

在两栖类和爬行类中还报道了牛蛙病毒病、乌龟病毒病、中华鳖病毒病等。

在贝类病毒病方面,我国报道了两种病毒:三角帆蚌瘟病和皱纹盘鲍病毒病。

二、水产动物疾病学研究发展趋势
水产动物疾病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的内涵将继续深化,对目前养殖的50多种水产动物的各种疾病将逐一研究。

在上述工作进行的同时结合渔业生产的需要将突出以下研究重点。

1、病毒学研究将是近期水产动物疾病的主攻方向,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在"十五"之前基本上按排的是寄生虫和细菌性疾病研究,而对于病毒病研究仅限于对虾的各种病毒病。

随着生产的发展,病毒引起的损失越来越严重,因此在继续对虾的病毒研究的同时,将开展其它动物病毒病的研究工作。

除了对病毒的形态结构、病原性、传播途径、核酸组成以及体外培养等方面开展研究外,病毒的感染机理,病毒基因组的结构功能将成为学科的前沿研究领域。

2、疾病的检疫与病原的快速检测将规范化——随着渔业法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国际水产病害检疫网络的建立,对疫病的检疫要求逐步提高,相关的病原快速检测技术将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并使之规范化。

与此同时国内将在口岸检疫的基础上,对地区间流通的苗种和成鱼进行检疫。

此项工作的开展将进一步推进现代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学课中的高新生物技术在水产领域的应用。

3、抗病苗种的培育将成为水产养殖业的一个主攻方向——在传统的遗传育种和其它育种研究的基础上,筛选抗病力强的养殖新品种将成为育种工作的重点。

此项研究工作的技术依托为家系保存、数量性状遗传选育、病原检测、抗病力检验、遗传标记、遗传多样性检验等技术、转基因技术在遗传育种方面可能实现实用化,转基因技术在抗病育种的应用研究也将会越来越多的受到关注。

4、药物研究开发及免疫技术将进一步发展——水产药物的研究开发及使用将逐步纳入标准化管理,并将改善养殖生态环境和宿主健康状况。

绿色生物渔药或生物制剂作为研究开发的方向,主要包括有益生物制剂、免疫促进剂、疫苗、干扰素、抗菌肽、抗病毒多肽、中草药制剂等。

此外相应的管理法规将逐步实施,如《水产养殖安全卫生管理暂行规定》,适应国际贸易及保护人的健康将组织制订《水产养殖禁用药物目录》,同时将完成《水产养殖推荐使用药物和用法》等相应的国家法规。

5、健康养殖技术将成为普及和推广的生产模式——结合水产动物疾病学研究的成果,将早期诊断、检疫措施和抗病苗种有机结合的同时,优化养殖系统结构、保护养殖生态环境、提高饵料质量和利用率、合理使用防制药物,将成为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也是今后水
产病害防治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