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自从实施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和所受到的最强烈的批评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始终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目前数学课堂有哪些无效的劳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是我们教师长期困惑的问题。

研究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教育工作者的心声,也是课堂教学发展的需要。

我们从教学实践中,对如何提高课堂效益的有效性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第一个关注的问题:课堂质量质量和效率是筑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命线,具有实效性的课堂,一定是讲求高质量的教与学的过程,否则,无论你课堂教学设计得怎样精彩,课堂教学中怎样热闹,最终结果不能实现课堂质量,等于课堂教学失败。

怎样才能提高课堂质量呢?我认为,首先教师要教的有效。

要教的有效就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要实现教学目标,就应该做到①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

②多种教学方式融合,精心组织学习活动。

③有效捕捉,利用,组织教学资源。

④多层反馈,有效调控,适当评价。

其次是学生学得有效。

怎样判定学生学得有效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制定:①学生是否扎实有效掌握了本节课所学的基础知识,学生的学习技能是否提升。

②学生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是否经历了“数学化”过程,也就是说经历了数学发现、抽象、概括、推理、建模、应用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数学思想、方法与策略?③学生是否在这节课中体验到了学习乐趣,是否有了探索知识的欲望,是否体现了自信与成功。

④学生是否获得了全方面的发展。

课堂气氛是教学的软环境,课堂气氛往往通过教师的体态、表情、语言等传达给学生,并使学生产生移情,从而产生连锁感染,形成某种气氛。

学生在宽松有序的课堂气氛中学习往往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

不同的课堂心理气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学习情感体验、学习注意力是有很大差异的。

课堂气氛是教学的软环境,课堂气氛往往通过教师的体态、表情、语言等传达给学生,并使学生产生移情,从而产生连锁感染,形成某种气氛。

学生在宽松有序的课堂气氛中学习往往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

不同的课堂心理气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学习情感体验、学习注意力是有很大差异的。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地把握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对教学、教材、学生等方面进行研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执教者要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数学的重点,突破数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使教学目标切合教学的实际。

1、有效把握预设目标在教学设计与组织中,教学目标可以说是特定教学内容核心价值的演绎。

确立预设目标,要看学生,看教材,看标准,同时结合一节课的具体内容,以探索性,体现性,过程性的目标为线,将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效地渗透在其中。

2、准确表述预设目标在对教学目标定位后,怎样精确落实也是比较关键的,与过程相比,有些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往往比较草率,缺乏思考,为定目标而定目标,忽视对教学目标精确的定位和落实。

参看某些教案,我们发现不少教学内容表述空泛化,目标应用普通化,文字描述缺乏逻辑性。

这样,教材传递的信息涵义不精确,无疑影响到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3、随机确立“非预设目标”,把握课堂“航向”。

要使课堂教学焕发生机与活力,就必须关注“动态生成性”这个目标,所谓“非预设生成性”可以理解为课堂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的预设性、计划性、规定性。

从“预设”到“生成与构建”,实现教学理念上的超越,“非预设生成性”的课堂追求教学的真实、自然、敢于暴漏意外的情况,再现师生“原汁原味”的教学情境。

教师理应切实提高自己的真功夫,找准动态生成的生长点,抓住课堂教学中的“非预设生成”的因素,对生成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提炼,使之成为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催化剂,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生成”成为顺应时代的“望远镜”。

有这样的一个教学设计案例:在一堂数学课上,老师为了给学生讲解“对称”的概念,在课下准备了大量的京剧脸谱。

在课堂上,老师用多媒体给学生一一展示,并告诉学生,这就是“国粹”。

最后,老师问学生“国粹是什么”?有的学生摇摇头,有的则大声地说:“国粹就是鬼脸。

”这里我们不得不思考:为什么学生面对老师精心设计的提问无言以对、毫无兴趣?有时还会出现学生面对“精彩的画面”视而不见,毫无兴趣?根本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脱离了学生的数学现实。

思考之后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就是:策略:①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作为执教者,应该做到课前调研。

②数学学习活动的设计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上,作为执教者,应该抓准切入点。

③教学实际要关注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作为执教者,我们应该让学生亲历这个过程。

可见,要提高课堂实效,,合理确定教学目标是关键,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现状,更应拓展教学目标指向的空间,真正实现为学生的发展而教,为学生的未来而教。

(二)、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情境创设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我们要尊重教材,其次是超越课堂教学。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对新知探究的需要。

因此这个学习情境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挑战性的。

课改以来,“创设情境”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些有趣新颖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课堂学习情境令教师们眼界大开。

但是也有一些看似表面热闹,牵强附会、缺少数学思考价值的学习情况真的令人不安和担忧。

例如有一节二年级的数学课“认识乘法”,执教者在上课一开始,出示了一个像动画片一样的精彩画面——“动物园的一角”。

教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经过观察后纷纷发言。

生1:我发现这儿真好玩!有小动物,有房子、大树、白云、河流、小桥。

生2:我发现小河的水还在不停地流动呢!生3:我发现小河里还有鱼儿在游呢!生4:我发现小兔们在开心地跳动着。

生5:我发现小鸡的头还在一动一动的,它们在啄米呢,还是在吃虫子?生6:我发现小桥上有两只小白兔,它们是要到桥这边来呢,还是要过桥去?生7:那里的两座房子,哪是小鸡家的,哪是小兔家的?生8:远处的白云在飘动着,好像在欢迎我们小朋友呢!……至此,十多分钟过去了,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教师在肯定中不断提问“你还发现了什么”,于是学生不断又有新的发现,听到这,我们不禁要问这是在上数学课还是在上看图说话课?大量的精力放在情境的设计上,大块的课堂时间在“非数学活动中”溜走,情境创设被当作了点缀,甚至偏离了教学的中心,出现了“假情境”。

鉴于这种状况我们不得不反思,这样的学习情境能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什么?同时我们不得不思考:①什么是有效的学习情境?②为什么要关注学习情境的创设?③数学学习需要什么样的学习情境?④怎样创设数学学习情境?前面的例子告知我们学习情境的创设离开了具体的教学目标,那么我们就应该有创设学习情景的对策:策略:①创设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情境;又如在上次的同课异构活动中,李艳老师在讲除法计算的那课,上课伊始,她直接出了一则谜语:在有余数的除法的大家庭里有一对兄弟,你们知道它是谁吗?学生抢着回答:除数和余数。

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回答:余数比除数小……这一环节的教学,几乎是由教师、学生一问一答而构成的,句式简短,节奏明快。

其间,教师问的随意,学生答得从容,似谈心,似拉家常。

整个过程,清风徐来,波澜不惊,丝丝入扣,润物无声。

这样的情境创设,即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揭示了有余数除法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②创设有思维价值和挑战性的数学活动情境;案例分析:也是在那次,俞老师讲同一课的时候,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境来开课的:首先她播放了一个无声的动画片。

接着开始发问:“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喜欢!”好看的动画片,却没有声音,老师想为动画片招聘一个配音演员,谁愿意啊?同学们大声喊:我愿意,我愿意…..就在这时俞老师又说,既然有这么多同学愿意,那么就看谁在这节课中表现最好,老师就聘她当配音演员….想想看枯燥的计算课,在这样的情境下拉开了序幕,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他们在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下,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可以说创设这样的情境,有助于兴趣的激发和探究热情的调动,又富有挑战性,真的很好。

③创设美丽的童话情境;童话是孩子们非常喜欢、非常感兴趣的,通过童话可以和有关的数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融为一体,创设情境,达到情景交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教学“分数大小比较”这一节,我采用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引入:“唐僧师徒四人取经路上,天热口渴难忍,八戒找不到水,却找来个西瓜,悟空提议:‘为公平起见,师徒每人吃四分之一。

’八戒一脸不高兴:‘西瓜是我找来的,我最少要吃五分之一。

’沙僧听了直笑:‘给你八分之一如何?’八戒听了高兴地接了过来。

忽然,他拍着脑袋说:‘我真傻。

’我边讲边画,学生边听边看,注意力高度集中,问题就引出来了:‘八戒是否吃得最多,为什么他说自己傻?’分数的大小该怎样比较?”这样的童话故事情境,使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主动性得到发挥,质疑水平,创新思维得到提高。

④创设思维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⑤创设源于数学知识本身的问题情境。

对策在教学中一定要恰到好处的运用。

我这里有一个案例:是关于思维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创设以前听李菲老师教学圆周长时,是这样安排自己的教学过程的(1)算出下面两图形(一个是长方形,一个是正方形)的周长,并说明用什么工具和方法。

学生很快得出:用尺子先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边长的长度,然后根据公式计算周长。

此时,李老师给予肯定,并说:“请大家拿出各自准备好的圆形纸片,想想用什么方法能算出它的周长?”学生有的皱起眉头在思考,有的拿尺子在比划,最终大家摇摇头。

在这突然出现的新问题面前,他们不安于束手无策,都想找个好办法解决老师出的难题,于是出现第一次认知冲突,出现了思维活动的第一次高潮。

有的学生说可以在尺子上滚,大家同意他们的看法,各自测量自己的圆的周长,问题得以解决。

(2)正当同学们为想出好办法,量出圆纸片周长而得意时,李老师又提出第二个问题:“谁能算出校园内圆形花坛的周长?”在新的矛盾面前老办法又一次束手无策了,于是又激起第二个认识冲突。

最后学生得出用一根线贴着花坛圆周绕一圈,量出一圈线的长度,就是花园的周长。

老师说:“大家很聪明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圆的周长,可是谁又能算出这个圆的周长呢?”老师边说边用圆规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

学生看着黑板上画的圆,滚不能滚,围不围,怎么办呢?于是课堂出现第三次认识冲突,又激起强烈的求知愿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