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盛唐边塞诗概述.

盛唐边塞诗概述.


高适的生平:
高适(700—765),汉族。盛唐人。字达夫、仲武,沧州(今河北省景县) 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有《高常侍集》、《中兴间气集》等 传世。永泰元年(765年)卒,终年64岁,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高适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笔力雄健,气 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少 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早年曾游历长安,后 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在此前后,曾在宋 中居住,与李白、杜甫结交。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 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 天宝八载(749),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应举中第,授封丘尉。十一 载,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又一次到长安。次 年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 安史之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 等职,官至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旧唐书·高适 传》说:“有唐已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边塞诗繁荣的原因:
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 风貌;另一方面在于 建功立业的壮志和 “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笔从戎, 赴边求功。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 胜作一书生。”;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 报国取龙城。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 经。”;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 是丈夫一英雄。”
盛唐边塞诗
-------以高适、岑参为代表
边塞诗的内涵与发展
•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 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 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 边塞诗。这类诗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 报效国家的豪情;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 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可以宣 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可以惊叹描摹 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而诗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矛盾 的复杂的情感: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卫国激情与艰苦 生活的冲突;献身为国与痛恨庸将无能的悲慨。 • 由于国力强弱不同,在对外战争中的胜负不同,初盛唐边塞诗 中多昂扬奋发的格调,中唐前期尚有其余响,而中唐后期及晚 唐只有对昔日盛况的追慕以及凄凉现实的哀叹。终唐之世,边 塞诗始终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 的部分。其代表人物有王昌龄、王翰、王之涣、岑参、高适、 李益等。
赏析《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1)以政治家的眼光分析边塞形势,议论 战争得失,以政论笔调表达边防政见。 • (2)风格凝重深沉,苍劲古朴,雄浑悲壮。 他于开元二十六年即738年创作出了极负盛 名的边塞诗力作《燕歌行》便足以说明以 上两点。
高适诗歌的艺术特色
• 1.以古体为多,尤擅长七言歌行。 保留了初唐诗歌行长于排比铺叙的 特点,但能删去枝蔓,有条不紊。 • 2.语言以整饬凝练中见浑厚质朴。 • 3.追求风骨,多悲壮感慨之音。
《燕歌行》思想内容
• 诗意在慨叹征战之苦,谴责将领骄傲轻敌, 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使战士受到极大 痛苦和牺牲,反映了士兵与将领之间苦乐 不同,庄严与荒淫迥异的现实。诗虽叙写 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讽 刺和愤恨不恤战士的将领,同时也写出了 为国御敌之辛勤,主题雄健激越,慷慨悲 壮。
《燕歌行》艺术特色
边塞诗特点:
(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 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 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就边塞诗的体裁来看,包括歌行在内的古体诗创作已经成熟,蔚为大观, 代表作品有:李颀《古从军行》“…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 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弯 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 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另一个方面,近体边塞诗也走向成熟。代表作品有:王昌龄《出塞》“秦时 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关门。前军夜战洮河北, 以报生擒土谷浑。”;王之涣《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岑参的生平
• 岑参(cén shēn)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 相。于同代的高适齐名并与高适并称“高岑”.他父亲两任州刺史,但 却早死,家道衰落。他 岑参 画像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 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仕。求仕不成,奔 走京洛,漫游河朔。744年(天宝三载)也就是三十岁时中进士,授 兵曹参军。749年(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 赴安西,751年回长安。754年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 再度出塞。安史乱后,757年(至德二载)才回朝。前后两次在边塞 共六年。他的诗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塞苦,岂为 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又说:“侧身佐戎幕,敛 任事边陲。自随定远侯,亦着短后衣。近来能走马,不弱幽并 儿。”(《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可以看出他两次出塞都 是颇有雄心壮志的。他回朝后,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以后转起居 舍人等官职,766年(大历元年)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以后 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 1.叙述完整,线条清楚,笔法变化多姿。 • 在清楚叙述事情经过的同时,又不时穿 插一些抒情和描写,使叙事、抒情、描写 三者紧密结合。 • 2.语句严整,对偶工稳,押韵灵活。 • 对偶句大量运用,形式整齐匀称、和谐动 听,而且对表达情感也起了作用。开头押 的是入声韵。接下来四句改押平声韵“关、 间、山”。再下四句押上声余韵“土、雨、 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