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术不端现象泛滥成灾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术不端行为被曝光。
论文抄袭、数据造假等学术不诚信现象日益突出,有的性质还非常恶劣【1】。
学术不端映射出学术诚信的缺失,当各种学术道德问题见诸媒体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考虑学术不端产生的原因,以及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关键词:学术不端原因危害对策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2007年1月发布的《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中指出,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各种造假、抄袭、剽窃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惯例的行为[2]。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关于印发(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的通知)新闻媒体界常采用“科学欺诈”、“学术腐败”、“科学造假”等词汇来描述学术不端事件;而学术界更多的是采用“研究诚信”、“研究伦理”、“学术不端行为”等词汇来分析事件发生原因或应该采取的预防措施[3]。
教育部在2009年3月发布的《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中列举了必须严肃处理的7种高校学术不端行为,分别是: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伪造注释;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
署名;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其他学术不端行为[4] 。
近年来,随着社会变革带来的价值观的变化和制度建设的滞后,社会出现普遍的道德失坠和风气败坏的趋势,高校教师及学者论文剽窃等学术不端现象屡次被媒体曝光,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学术不端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作者认为有以下几点:1.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旧的传统的观念被质疑,新的道德规范、约束机制未很好的确立,社会上存在学术资源分配不均,以权谋私,贪污侵占等现象。
一些意志薄弱者随波逐流,突破尊严和道德的底线。
2.学术界浮夸的心态及学术道德的缺失。
在当前市场经济社会,“利益至上”、“金钱万能”等消极思想无时无刻不侵袭着人们的思想大堤,导致一些学者急功近利、投机取巧,从而导致了学术造假、论文抄袭等现象。
极少数研究生花钱找人代写论文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为了顺利的拿到学位或赢得奖励,他们往往不顾基本的学术道德,找人代笔,花最少的钱而获得最大的利益。
3.考核评价制度不合理。
目前的职称评定、成果评价和学术激励制度及研究生、博士生的毕业考核评价采取的都是量化考核的办法。
评定职称成为专业技术人员唯一可走的“独木桥”,然而,没有论文就没评审资格,对论文的要求已经形成“刚性”制度和“硬指标”。
学术成果评价工作中存在评审方法上的偏颇,主要以论文或著作的数量、篇幅、所发刊物的级别等外在因素为评价标准,而忽视论文或著作的内在质量。
4.著作权意识淡薄,法律执行力不强。
一些学者对《著作权法》认识不深,导致他们认为引文不注明出处、胡乱标参考文献、随意署名、一稿多投等行为都很正常。
加之,有的学者被发现存在抄袭等现象时,也并未按照法律中的规定进行一定的制裁,由此更加重了学术不端现象。
5.现代信息技术提供技术“保障”。
电子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实现了信息复制的便捷化,为抄袭、剽窃者提供了“技术保障”。
从互联网上下载论文,进行简单的粘贴,再略加修饰,一篇论文在数小时内就能轻松完成。
6.审稿周期过长。
对于部分学者存在一稿多投行为,除了他们自身著作权法意识淡薄之外,还有一点就是期刊方面的原因。
一些期刊的审稿周期偏长,给作者的反馈不及时,导致存在一稿多投现象[5]。
二、学术不端行为带来的不良影响
1.有害于良好学风建设,降低我国在学术界的声誉和地位
学术不端行为的蔓延,造成了“学术泡沫”的泛滥。
学术泡沫对于学术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首先,学术泡沫造成了学术资源的极大浪费,这是很发人深省的。
其次,大量学术泡沫的堆积,淹没了有限的极有价值的学术成果。
最后,学术的泡沫化不仅扰乱了正常的学术秩序,也败坏了学术界和大学的风气,使学术活动失去严肃的品格,损害
中国学术界的形象和国际声誉。
2.阻碍科研队伍的发展和科研人才的成长。
学术不端行为会腐蚀学术研究队伍,阻碍学术人才的成长,进而断送我国科技界来之不易的赶超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的机会[6]。
三、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对策。
1.严格自律,加强学术诚信建设。
学术不端主要是学者个人的学术道德问题,是个人的主观原因。
从已经出现的各种学术不端问题来看,当事人出现学术不端行为的起始动因绝大多数是自身希望通过不劳而获、巧取豪夺或其他不正当、不道德的手段获得学术声誉和利益。
态度决定“高度”,对于神圣、伟大的科研事业,学术人必须树立至真至诚的学术态度。
严格自律[7]。
2.健全合适的评价考核制度。
就目前的状况来说,国内的考核体系存在问题,由此就会出现篡改研究数据、夸大研究成果等不端行为。
所以我们的考核体制一定要转变,建立多元化、综合性评价制度,将研究的质量作为考核的首要标准,同时营造一个宽松的学术环境,让研究者们能够静下心去创造和探索[8]。
3.健全监督与惩处制度。
从客观上讲学术成果真实与否存在着很大隐蔽性,因而作假很难及时被发现。
目前尚未建成有效的监管机制。
此外惩处机制也不健全,例如:学术不端行为一旦被揭露,并未进行严格的惩处,这种姑息迁就的态度容忍并助长了学术腐败之歪风。
对学术不端案例的查处不力,还会对守信者产生负面影响,使他们受到不公正待遇。
所以对于
学术不端行为,一经确定应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惩处。
4.加强法律意识。
复制的便捷、内容的海量等,使互联网天生洋溢着互利共享的精神。
但是,这种共享并非没有前提的共享,而是有着不容触犯的底线,即著作权是受到《著作权法》保护的。
《著作权法》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它以荣誉、权利、财富、社会地位为杠杆,激励人类创造更多的精神产品,推动社会进步。
著作权融人格利益和财产利益于一体,分为“人身权”和“财产权”两大部分。
所以普及这方面的法律知识,增强他们的著作权意识,十分迫切和必要。
5.切断论文交易网络。
互联网迅速发展使人们能在短期内获取大量信息、资料和数据,为学习提供了便利,但同时互联网也为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方便的条件。
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覆盖所有论文交易网站(网页),并加强学术道德教育,禁止网络购买论文,否则一经查实随即进行相应的惩罚。
6.建立学术诚信档案。
可以为科研工作者建立诚信档案,并设置相关的诚信记录查询系统。
此举可以为学术守信者提供更多、更佳的就业、竞争机会,而让高智商、差学风者因“人无诚信”而匮乏“立足之地”。
7.期刊杂志采用相关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办法
期刊杂志应在出版中加强自律和他律,杜绝学术不端行为。
可以采用一些检测系统,更加完善的对来稿进行严密的审查。
结束语
学术不端问题负面影响很大,特别是对于那些刚刚跨入科学研究领域的研究者来说,如果不及时对其相应问题加以提醒和制止,将会对他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不利影响。
往大上说,还可能会影响整个国家未来的科学研究事业。
因此,相关部门都应清醒认识和高度重视这一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以正本清源,防微杜渐。
参考文献:
[1] 王平书.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上海:华
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10:12— 16.
[2] 李任.加强学术诚信教育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J].黑龙江教育, 2007(1、2):61—62.
[3] 刘强,吴新平.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研究述要[J].石河子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4):74—77
[4] 王海燕,李惠芳,丁洁.学术诚信问题的探讨[J].北京大学学
报:医学版,2008(3):233—235.
[5] 邓秀林. 高校学报研究生来稿学术不端现象管窥[J]. 河南工业
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 8(4): 88-91.
[6] 马智, 孙治安, 赵建逸. 学术论文中的不端行为剖析[J]. 中国
科技期刊研究, 2008, 19(4): 637-640.
[7] 饶家辉, 王宏娟, 张乃生. 研究生在学术诚信构建中的责任担
当[J]. 高校教育管理, 2013, 1: 030.
[8] 成立,施卫东,王振宇.落实“2011计划",加强高校研究生学风建
设[J].高校教育管理,2013,7(2):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