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高考复习之文化常识[优质ppt]

2019高考复习之文化常识[优质ppt]


三、姓名称谓
1、基本称谓 【直称姓名】 (1)供长辈或尊辈称呼。 (2)自称姓名或名 (3)用于介绍或作传。 (4)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 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 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三、姓名称谓
1、基本称谓 【称号】 一般由自己取定。号,一般用于自称, 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 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 故而人称孟襄阳;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 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
举人
贡士
进士 及第
进 进士 士 出身
同进士 出身
一二三
案 首
解 元 会 元
状榜探 元眼花
二甲若干
三甲若干
学校教育
1、古代官学 中国古代官学教育指中央朝廷以按 地方行政区划的地方官府所直接创办和 管辖的旨在培养各种统治人才的历代学 校教育体系。前者称中央官学教育,后 者称地方官学教育。
学校教育
1、古代官学 ①中央官学 国家的中央官学,在汉朝正式创办。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纷乱,官学时兴时 废,及至唐朝,中央官学繁盛,制度完 备,南宋以后逐渐走下坡路。到了封建 社会后期,中央官学逐步衰败,成为科 举制度的附庸,名存实亡。清朝末年, 完全被学堂和学校所代替。
三、姓名称谓
姓名是中华名文化的脉承之一,它 是人们以血脉传承为根基的社会人文标 识。姓名是人们在社会中必不可少的符 号与标识,它是人在社会人文交流必须 的信息表达、交流、传播的一种工具; 它还是人们在描叙自己的能量与另一个 能量之间的延续气场的一种载体。姓名 就是名主的长辈为名主传承的思想,也 是别人对自己的逻辑思想的记忆。
学校教育
1、古代官学 ①中央官学 最高学府——太学和国子监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 太学之名始于西周。始设于汉武帝时期, 太学祭酒兼掌全国教育行政。隋代以后 改为国子监,而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
学校教育
1、古代官学 ①中央官学 最高学府——太学和国子监 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 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西晋 时初立国子学,北齐改国子学为国子寺, 唐将国子学改称国子监,同时成为独立 的教育行政机构。
学校教育
3、古代书院 中国古代书院是指中国封建社会特 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书 院是民间教育组织,书院的名称始于唐 代,最初是官方修书校书和藏书的场所。 盛行于宋初,私人讲学的书院遂得以进 一步发展,形成影响极大、特点突出的 教育组织。到元代一些政策的实施使得 大量私办书院朝着官学化方向转化。
二、官职制度
三公九卿
皇帝太尉丞相御史来自夫奉郎卫太廷典宗 治 少
常中尉仆尉客正 粟 府



二、官职制度
三省六部
皇帝
中书省 (决策)




尚书省 (执行)




门下省 (审议)




二、官职制度
2、地方官制
先秦主要实行分封制 秦朝实行郡县制 汉代实行州、郡、县三级地方政治制度 魏晋南北朝大体沿东汉末的州郡县制 唐代是道制,逐渐形成道、州府、县三级政区 宋代是路制,成为路—府、州、军、监—县三 级政区 元代主要是行省制 明清对元代的行省制加以改革
文言文复习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高考涉及的主要内容
一、科举制度 二、官职制度 三、姓名称谓 四、风俗礼仪 五、古代地理 六、天文历法 七、文史典籍
一、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 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创始于 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 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 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 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6、休假、因事离职或再次任职 ⑴休沐、出沐、归沐:例行休假 ⑵丁忧、丁艰:父母去世离职回家 守丧 ⑶服阙、服除、免丧:守丧期满可 以回朝任职 ⑷起:起用
传记类文言文常涉及的为官常识
7、为官能者多劳 ⑴兼、领、判:兼任官职 ⑵行、署、权、摄、守:代理、暂 代官职 ⑶假:临时的、非正式的 8、辞官退休 告老、请老、移病、解官、致仕、 致政、乞身、乞骸骨
传记类文言文常涉及的为官常识
1、表授予官职 ⑴征、召、辟:征召 ⑵拜、授、除:授予官职 ⑶荐、举、察:推荐、举荐 ⑷选、拔:选拔、提拔
传记类文言文常涉及的为官常识
2、授予官职后的就任办公 ⑴行、就:就任、就职 ⑵下车:官员初到任 ⑶视事:官员到职办公
传记类文言文常涉及的为官常识
3、为官平稳 ⑴历、仕、仕宦:做官 ⑵转、调、徙:调动官职 ⑶改:改任官职 ⑷补:补任空缺官职
学校教育
3、古代书院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是指应天书院 (今河南商丘)、岳麓书院(今湖南长 沙)、嵩阳书院(今河南郑州)、白鹿 洞书院(今江西九江)。
二、官职制度
1、中央官制 ①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中国古代最尊显 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三 公说法有司马、司徒、司空;太傅、太 师、太保;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②三省六部制:它初创于隋朝,完善于 唐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 袭未改。
学校教育
1、古代官学 ②地方官学 又称乡学、学宫。地方官学的设立, 或由国家制定出地方官学制度,或由地 方官吏重视教育在其治所设置学校,经 费皆来源于官府。早在西周时期就有 “乡学”之设的传说,从严格意义来讲, 古代地方官学,是自汉代开始设立的。
学校教育
2、古代私学 私学,是中国古代私人办理的学校, 与官学相对而言,产生于春秋时期,其 中以孔子的私学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 由于私学力量日益增强,至东汉末到了 压倒官学的地位。宋代,书院成为私学 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势大,其日久,影 响很大。书院初为私立,后来才由政府 控制了一部分。
传记类文言文常涉及的为官常识
4、为官成绩突出 ⑴升、迁、擢、陟、晋、进:提升、 迁任、提拔、晋升、进用 ⑵加、封、赏:加封、封赏
传记类文言文常涉及的为官常识
5、为官不慎 ⑴谪、贬、左迁:降职、贬官 ⑵出、放、窜:京官外调、放逐 ⑶罢、黜、免、削、夺:罢免、免 除、削除
传记类文言文常涉及的为官常识
选官制度
汉代主要是察举制和征辟制 魏晋时期主要是九品中正制
以明清时期的科举为例
类型
考场 时间 考官
童 生 试
乡试 秋闱 会试 春闱
县试 县
府试 府
三年
院试 府州 之内
两次
桂榜
省会
三年 一次
杏榜
京城
乡试 次年
明:提 学官 清:各 省学政
皇帝 委派
礼部
殿试
金榜
皇宫
会试 同年
皇帝
考中学生
童生
秀才 生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