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教育未来之路

中国教育未来之路

(一)坚决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要把教育方针作为制定一切教育政策的唯一政治准则和教育工作的行动准则。现阶段,社会对教育存在着这样或那样问题的呼声越来越高,但认真分析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无一不是违背教育方针所产生的。例如:对单纯片面应试教育的批判;我们的教育方针历来主张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又如:社会对重知识轻能力的教育现象批判;我们的教育方针历来强调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人的能力。又如:对年轻知识分子有专业没文化的批判;我们的教育方针从首次提出到党的十七大提出都强调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德育、智育和美育是优秀文化传陈和教育的主阵地。又如······认真地想一想,如果我们很好地贯彻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这些问题会出现吗?所以,中国的教育问题不是什么别的,就是没有很好地贯彻和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中国教育未来的正确之路就是认真执行和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所指引的道路。
1951年3月,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提出:“普通中学的宗旨和培养目标是使青年一代在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使之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自觉的积极的成员。”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智、德、体、美全面发展,较全面地体现了人的综合素质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颇俱现代教育理念和思想。1952年3月18日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暂行规程》(草案),提出“实施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教育”,这些虽然是对普通中小学说的,但对整个教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现在回顾起来,这一方针不失为一个英明伟大的决策,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振兴民族教育,提高全民族知识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起到了积极有效的指导和推动作用。这一特点体现在上个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身上——在遭受十年动乱之后,我们的改革开放还能顺利地启动和进行下去,与那个年代培养的人才在各条战线和各个领域发挥的中坚、骨干和引领作用密切相关。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来,党和国家有关文件、法规对教育方针多次作过表述。除此之外,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方针被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规定了我国未来教育的性质、方向、途径、目标及其规格,对我国教育发展正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从党和国家历来对教育方针的表述中,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新中国教育始终坚持
的是为人民服务,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路线;始终把培养振兴民族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的奋斗目标,充分体现了一个富国强民的教育思想,让教育成为了真正民族振兴的基石,让中华民族多年来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从新中国的教育历史和所取得的成就中,也不难看出:我们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是卓有成效的,成果是显著的,在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事业中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从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历次表述来看,也不难发现:党和国家对教育不仅高度重视,而且根据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历史进程以及我们的国情,在不断地完善、丰富和改进教育方针,努力使中国的教育更加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党的十七大关于教育方针的最新论述,又为我们在新的历史阶段提出了有关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和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内容包括教育的性质、地位、目的和基本途径等。这对于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何进一步全面贯彻和落实好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并在其指引下,走出一条更加切合我们中国实际的、更加卓有成效的、更加让人民满意的中国教育未来之路,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教育使命,笔者有如下建议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参考。
中国教育未来之路
中国教育未来之路
钟文东
在封建王朝统治的旧中国,教育历来不被统治阶级所重视,教育落后不堪到与民族发展需要完全不相适应和严重脱节的地步。即使个别开明君主和仕大夫有所重视,也仅仅局限在王公贵族和少数谋求升官发财的仕人和富豪家族范围类。对人民大众的文化知识传授和对整个民族综合素质提高的教育根本不予问津。造成各方面人才严重匮乏,振兴民族的力量十分薄弱,世界列强趁机对我中华民族进行肆意无耻的掠夺和欺辱。我中华民族长期陷入水深火热的灾难和危急之中。灾难深重旧中国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教育落后,必然造成探索改造社会和社会生产力的科学技术人才匮乏,使社会和经济陷入不发达的境地;如果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不发达,必然无法提高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综合实力薄弱、国际地位低微,必然招致列强的肆意欺辱。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这是一个颠覆不破的客观真理。
新中国建立之初,在百废待兴的艰难困苦时期,党和国家把优先发展教育放到了振兴民族战略的重要位置上,根据当时全民族贫穷落后、普遍缺少知识文化、科技素质相对差的国情,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五章“文化教育政策”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同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重申了《共同纲领》制定的文教政策,提出新教育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必须为工农开门”。 把教育服务对象第一次指向了全国人民,让全国人民都有平等享受教育的权利,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知识水平和素质提供了政治保证,解决了多年来,劳苦大众受教育难的问题。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突现了该时期教育的基本路线和基本任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不能像旧社会那样抱本宣科、理论说教、培养无用的书呆子;它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在实践中去培养和锻炼人的能力,体现了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先进教育思想和教育原则。其深远意义,至今仍让人回味无穷,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也为保证教育及时发挥有效作用、充分利用教育成果、与社会实践和发展同步、使整个教育事业如何与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提供了正确的方法指导。还预示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其内容和方法有不断的新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