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内外需双轮驱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任泽平内容摘要:中国经济发展所创造的显著成就,以及外向型程度的快速上升,在世界上引发了对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及其后果的广泛讨论。
本文研究认为,在需求主体方面中国以内需为主,在动力结构方面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具有双轮驱动的典型特征。
立足内需,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积极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是我国双轮驱动模式的重要特点,也是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坚持的基本方向。
关键词: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动力结构,内外需双轮驱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年均增长9.9%的发展奇迹,与此同时,2009年中国出口规模达到12017亿美元,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
中国所创造的经济发展成就,以及出口占GDP比重的快速上升,在世界上引发了对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及其后果的争论。
当前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看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观点在国际上比较流行,认为中国是出口依赖型模式,通过实行重商主义的战略,维持低汇率,低估能源、土地和劳动力成本,高度依赖出口和投资,在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把产能过剩向全球输出,形成了较严重的内外部失衡,导致世界经济失衡加剧。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要推动世界经济再平衡,必须对中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并敦促人民币尽快升值{参见:(1)Paul Krugman,Chinese New Year,The New York Times,6.January.2010.(2)Paul Krugman,Take on China,The New York Times,17.March.2010.(3)Stephen Roach,“中国增长模式缺陷”[J],《财经》,2009年第11期。
(4)“中国为何在贸易保护中受伤最深”,来源:新华网,2009年12月22日。
(5)“美智库接连预测中美摩擦”,来源:《环球时报》,2010年1月6日。
(6)“美国敦促中国升值”,来源:中国新闻网,2010年9月17日}。
另外也有部分学者认为,中国是内需为主的增长模式,每一阶段经济增长引擎的切换都是沿着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路径展开的,80年代的轻纺,90年代的家电,2000年以来的汽车、地产,每次主导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浪潮都是在居民从“衣食”到“耐用品”再到“住行”的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下实现的。
这些观点往往似是而非,有的失之片面,仅仅强调中国依赖外需或内需的一面,有的流于晦文深义,缺乏客观公正的事实依据。
中国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模式,要认清这一基本问题,必须提供有力的证据。
一、衡量一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基准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和动力源泉,判断一国经济增长模式,一般看两个重要基准:一是看三大需求对一国总需求的贡献,二是看三大需求拉动的国内增加值(GDP)对一国总GDP的贡献。
(一)从三大需求角度衡量外需对总需求的贡献根据三大需求公式可以衡量外需对总需求的贡献:总需求=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出口(1)1994年是划分中国内外需关系和动力转换的分界点,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由内需驱动为主向内外需共同驱动过渡。
从外需对总需求增长的贡献来看,1994年和2002年上了两个大台阶,1994年之前外需贡献偏小且很不稳定,绝大多数年份低于20%,1994年之后外需贡献快速上升,2002~2007年的6年间我国外需贡献年均达到40%,2004~2005年甚至接近50%。
从外需占总需求的比重来看,1994年之前基本在10%左右,1994年前后开始接近20%,2002年超过20%,2005~2008年接近30%。
1994年汇率改革和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对扩大中国经济的外向型程度起到了关键作用,这在中国外贸数据上体现明显。
表1 中国三大需求的比重与贡献(%)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2~2009年》,《2009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1985~2009年》。
从需求的角度来看,内需始终是我国的需求主体,2000~2008年年均消费、投资和出口(投资与资本形成、消费与最终消费支出的统计方法并不完全相同,但内涵相近,为了表述方便在本文中不作严格区分)占总需求的比重分别为43%、32%和25%。
同时,外需对总需求增长的贡献度较高,2000~2008年年均消费、投资和出口对总需求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9%、32%和39%。
(二)从国民经济核算角度衡量贸易盈余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公式衡量了贸易盈余(净出口)对GDP的贡献份额: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出口-进口) (2)表2 中国支出法GDP三大部分的比重与贡献(%)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2~2009年》,《2009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从这个角度分析,可以看出贸易盈余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小,2000~2008年年均贸易盈余占GDP的比重只有4.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10.6%。
但是,用这一分析方法来衡量一国经济的外向型程度则存在较大问题,它不能区分“大进大出”和“小进小出”这两种外贸情况,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在公式(2)中由于把用于消费和投资的进口一并从出口中扣除,低估了出口对一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因此这一方法不能作为衡量一国经济增长外向型程度的基准。
(三)从“拉动的国内增加值”角度衡量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当前国际上普遍采用“三大需求拉动的国内增加值”角度来衡量外需对一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参见:(1)Hummels,D.,D.Rapoport,and K-M.Yi,Vertical Specialization an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World Trade,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Economic Policy Review,vol.4,no.2,1998.(2)平新乔等,垂直专门化、产业内贸易与中美贸易关系[A],载《中美贸易顺差结构分析与对策》[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
该研究获得2007年度孙冶方经济学奖。
(3)陈锡康,中国1995年对外贸易投入占用产出表及其应用[A],载《中国投入产出理论与实践2001[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
(4)刘遵义、陈锡康等,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及其应用——中美贸易顺差透视[J],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该研究获得2008年度孙冶方经济学奖。
(5)Robert Koopman,Zhi Wang,Shang-Jin Wei,How Much of Chinese Exports Is Really Made in China? Assessing Domestic Value-Added When Processing Trade is Pervasive,NBER Working Paper.(6)沈利生,“三驾马车”的拉动作用评估[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第4期}。
既然经济增长以国内增加值GDP)来衡量,因此评价消费、投资和出口对一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应以其拉动的GDP来衡量。
根据国民经济核算恒等式“总需求=总供给”,“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出口=国内生产+进口”,三大需求拉动的供给既可能来自国内生产也可能来自进口。
由于进口的存在,三大需求既拉动了国内增加值,也拉动了国外增加值,而只有三大需求拉动的国内增加值部分才能算是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同时三大需求在对国内增加值的拉动能力上存在明显差异(单位出口拉动的国内生产往往比单位消费和投资需求拉动的国内生产要低,尤其是出口中的加工贸易出口对国内供给的拉动能力远远小于消费和投资。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测算,加工贸易出口拉动的国内供给不及一般贸易出口的一半,比消费和投资更是小很多,近年来中国加工贸易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在50%左右)。
因此,要计算三大需求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需要从三大需求中剔除各自拉动的国外增加值份额(进口),当前国际上主流方法是采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其核心思想是把进口进行分解:国内增加值=(最终消费-用于消费的进口)+(资本形成-用于资本形成的进口)+(出口-用于出口的进口)=消费拉动的国内增加值+投资拉动的国内增加值+出口拉动的国内增加值。
(3)考虑到中国的特殊情况,即加工贸易出口在出口中占据半壁江山,而加工贸易出口对国内增加值的拉动效应远远小于一般贸易,因此可以将公式(3)中的出口部分进一步分解为加工贸易出口和一般贸易出口,建立反映加工贸易特点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国内增加值=(最终消费-用于消费的进口)+(资本形成-用于资本形成的进口)+(加工贸易出口-用于加工贸易出口的进口)+(非加工贸易出口-用于非加工贸易出口的进口)=消费拉动的国内增加值+投资拉动的国内增加值+加工贸易出口拉动的国内增加值+非加工贸易出口拉动的国内增加值(4)根据计算,消费、投资和出口三大需求对中国国内生产的拉动能力差异很大,1元消费、投资、一般贸易出口和加工贸易出口分别拉动大约0.9、0.9、0.7和0.3元的国内增加值。
据此测算得到(见表3~表4),2000~2008年年均外需(出口)拉动的国内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4.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2.9%。
上述分析方法仍然存在一定缺陷,主要是局限于静态的分析,而动态的分析应该考虑外需和内需的互相带动效应。
一方面,外需对内需会产生带动效应,出口活动增加了国内的就业、居民收入和企业利润,而居民收入会再进行消费,企业利润也会再转化成投资,这一系列的连锁效应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中没有反映,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借助凯恩斯乘数模型{关于在投入产出模型框架下引入乘数机制,参见(1)Peter W.J.Batey & Melvyn J.Weeks,The effects of Household Disaggregation Extend Input-Output Model,in:Frontiers of Input-Output Analysi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119~133。
(2)陈锡康:《中国城乡经济投入占用产出分析.科学出版社》[M],1992。
(3)刘起运:《结构式凯恩斯乘数模型研究》[J],《统计研究》,2004年第11期。
(4)任泽平:《结构式乘数及其对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第8期}。
另一方面,内需对外需同样会产生带动效应,中国的投资和消费活动带动了进口从而增加了主要贸易伙伴国家的国民收入和对中国产品的进口,同时中国庞大的、快速发展的内需市场也培育了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