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之死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翻译课文。
2.分析人物性格,懂得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3.学习谭嗣同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认识人物思想的局限性。
【教学重难点】
分析人物性格,懂得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谜题
第一步:介绍人物,悲叹英雄遭遇。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廖天一阁主等,近代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
第二步:回顾历史,触摸时代脉搏。
导入语:再过数百年,人们也很难想象,我中华民族居然出过这样的人类骄子。
那是一个最坏的时代:1840年、1856年两次鸦片战争完败于洋夷,1894年竟然被小日本打得屁滚尿流,“安知蕞尔微三岛,竟敢横行大九州”!内忧外患,国仇家恨,求变之切为5000年所未有;那拉氏乾纲独断,发动政变,仁人志士亡命天涯或喋血街头;天地同悲,万马齐喑;礼仪之邦,原是人间地狱!
那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危难时刻,一大批青年才俊挺身锐出,爱国不必忠君,为国家争国格、为同胞争人格,从三纲五常的古代奋起直追民主共和的现代文明,行开天辟地之壮举。
如鲁迅先生所言:“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
谭嗣同用生命垫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今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谭嗣同却永远地倒下了。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战乱纷争的年代,揭秘谭嗣同之死!
二、朗读课文,熟识案情
第一步,读准文本,了解案情。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边读边圈划出文中生字词,查阅工具书解决疑难字
词。
2.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提高阅读效率。
榻(tà)擘(bò)谕(yù)谒(yè)
箧(qiè)杵(chǔ)臼(jiù)戮(lù)
3.学生两人一组朗读课文,保证每位学生都能正确朗读。
第二步,读通文本,熟识案情。
1.再读课文,翻译句子。
首先,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翻译文章,圈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其次,把不懂的词语放到小组中进行讨论,翻译文章。
最后,集体质疑,教师解答疑难字词。
2.出示词语,帮助理解。
擘画:筹划、安排。
谒:拜见。
一箧:一小箱。
系狱:拘囚在监狱中。
就戮:接受斩刑。
第三步,读懂文本,复述案情。
教师请数名学生在班级中复述故事,看哪位学生讲得最精彩,评选出故事大王!
三、合作探究,“死亡诊断”
过渡语:通过刚才的反复朗读,相信大家对整个案情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揭秘谭嗣同之死。
第一步:死前行为。
学生默读课文,讨论下面问题:
问题:浏览课文思考谭嗣同临死前做了哪些事?表现了他什么性格?
学生1:被捕之前:①谋救皇上;②谋救康有为;③交托书籍文稿,劝梁启超去日本;
④与侠士(大刀王五)谋救光绪帝。
学生2:被捕之后:①拒绝东去日本;②题诗狱壁;③慷慨就义。
学生3:充分表现了他光明磊落、奋不顾身,置个人安危生死于度外的英雄气概。
第二步:死时表现。
问题:文章重点放在谭嗣同的选择上,分为几个层次写了他的选择?
学生1:第一个层次:政变发生后,康有为的寓所遭到查抄的官方信息已经传来,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文件已经下达。
文章已将紧急形势写透,但谭嗣同拒绝出逃。
——表现了他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抱定牺牲的决心。
学生2:第二个层次:形势更加险恶,而谭嗣同更加从容。
(在家等捕者,去日本使馆劝梁启超出逃,自己选择留下来。
)
“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
无有死者,无以酬圣主。
吾与足下分任之。
”
学生3:第三个层次:策划武力劫圣。
——坚毅、果敢;天真、盲动。
学生4:第四个层次:面临危机,仍从容不迫。
(日本朋友苦劝东游,他拒绝。
)
学生5:第五个层次:谭嗣同的自白:“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请自嗣同始。
”
——无私、圣洁。
学生6:第六个层次:狱中题诗。
——为自己的选择而自豪。
学生7:第七个层次:慷慨就义。
——“神气不少变”,“从容就戮”。
第三步:诊断结果。
问题:浏览课文,概括谭嗣同这一人物形象。
学生1:谭嗣同是一位站在时代前列的热衷于改革、不计个人得失的政治家,他光明磊落,奋不顾身,视死如归,认识到变法必须流血,超越了历史上主张革新的政治家的认识。
学生2:但他把变法的希望寄托在皇上身上,而不依靠广大人民。
他以自己的鲜血来促进维新运动和国家昌盛,历史发展恰与他的愿望相反,他的流血不是宣告改良运动的再兴,而是宣告改良运动的结束,这就是他的阶级局限性。
学生3:他在狱中曾赋诗一首:“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临刑前更慷慨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所以,梁启超以一个“烈”字作为评价十分恰切。
四、交流讨论,死亡价值
过渡语:生命是最宝贵的,只有保存了生命,才能从事救国大业。
因而爱国者,都把保存自己当作天经地义的事,即使到了最后关头,也不轻易放弃生存的努力。
陈毅之所以要潜伏在山林丛莽之间,就是要避免被敌人杀害。
但是,谭嗣同面对改革事业流产之时,他是可
以避免牺牲的,是可以出逃的,然而他却选择了引颈就刑,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他这种选择的得失成败。
第一步:选择死亡之理由。
问题:谭嗣同为什么不肯逃亡?
学生:一为“酬圣主”,二为报国家,有强烈的爱国之情。
第二步:选择死亡之价值。
辩论题目:谭嗣同死得值不值?
具体步骤:
1.首先学生独立思考三分钟,并在练习本上写下自己的理由;
2.其次在班级中开展一场辩论赛;
3.最后教师总结发言。
辩题如下:
正方:谭嗣同死得有价值。
反方:谭嗣同活着更有价值。
五、课堂小结
谭嗣同非为一人之江山,而是为天下苍生求自由、谋幸福,“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虽千万人,我往矣”、“我自横刀向天笑”。
谭嗣同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实为华夏第一人杰,这颗划过暗黑夜空的流星,留下一道异常耀眼的轨迹,引导、激励着一个又一个“不自由、毋宁死”的热血儿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