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英语故事课教案

小学英语故事课教案

小学英语故事课教案【篇一:小学英语故事教学小策略】小学英语故事教学小策略在课堂上,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的回答还没有完全结束,授课教师就会迫不及待地说:“ok, sit down please.”结果回答问题的学生只能奉命坐下,脸上却是一副“意犹未尽”的表情。

如此一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然受到打击,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怎样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呢?我采取的策略是“give me the sign to end”. 案例展示在讲“where is it”句型时,我设计了一个活动。

先让学生看一个flash,然后回答问题。

有一只小狗tobi藏在了一个盒子里,而这个盒子被盖在了“rug”的下面,flash中出现的正确答案是“it’s under the rug”(这也是我预设的答案)。

但当我叫起一个手举得非常高的学生回答时,他的答案是“it’s in the box.”当时我有些失望,为了照顾他的情绪,我还是微笑着冲他点点头让他坐下了。

我又接着提问,直到得到了满意的答案,这个问题才算解决完毕。

课下,那个说“it’s in the box”的学生对我说:“老师,刚才我还没说完您就让我坐下了。

其实我后面就要说‘and it’s under the rug.”听了他的话,我婉转地反问道:“那你当时为什么不提醒我?这样吧,如果以后你回答完了问题就做一个‘ok’的手势给我,这样我就知道你回答完毕了。

”没想到就是随口说的一句话,在我日后的教学中却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这个手势,不仅可以让我安下心来倾听学生的回答,也给了我尊重学生以及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

实践反思能激起学生的发言欲望,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

这样一来,既达到了课内相互交流的目的,又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倾听氛围。

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这种认真倾听学生说话的习惯,给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树立了榜样。

(徐海燕)手指演出小策略在故事教学中,教师普遍采取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们分角色朗读故事,即让学生扮演故事中不同的角色。

这种方法虽然很好,但是经常使用,学生多少会产生一些厌倦情绪。

这个时候,我采用的小策略是“手指演出”。

“手指演出”,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的手指进行角色扮演的策略,这种游戏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一经运用他们会很感兴趣。

案例展示在讲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故事时,我带着学生整体感知了全篇故事的大意,对个别重、难点单词进行了处理,又采用一般的教学方法,带着学生听录音跟读故事,小组合作读故事等。

然后,为提高学生的兴趣,我给学生示范用自己的手指来讲故事:首先,要确定每个手指的角色,我用左手大拇指来代表bobby,左手食指代表贪婪的wolf,左手中指和无名指代表两只小兔子,右手食指代表ken,右手小指代表ann。

角色分配完毕,那么现在让我将手指活动起来给大家讲这个故事,轮到哪个角色说话的时候,相应的手指就要动一动,说明它们在说话。

好,现在手指角色扮演开始!我先示范了一遍,用我的手指给学生们讲了一遍故事,他们都饶有兴趣地看着。

之后我鼓励学生也动动自己的手指,用自己的手指演戏、讲故事。

教室里立刻活跃了起来,学生们开始兴奋地掰着他们的手指,为自己的手指分配着角色,然后听自己的手指讲故事,又给其他同学讲故事。

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表演得也非常投入,观看的学生也看得很认真。

实践反思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活动的设计要尽量做到多样性和创新性。

学生对于全班齐读、角色扮演这些活动已经很熟悉了,多少会觉得乏味。

本着创新的原则,我设计了让学生动手指来进行角色扮演的活动,这样不仅满足了他们的求新、求异心理,而且让学生运用多个身体部位参与到活动中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

(冷处理在我们的课堂上,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学生做出意外的言行,扰乱正常的课堂秩序。

该怎么处理呢?我采取的小策略是“冷处理”,针对原因,对症下药。

“冷处理”,就是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教师有时不要急于处理,避免师生冲突,课下查访,了解背后原因,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案例展示在我任教的班中,有一个叫小虎的男孩,他在课堂上有时会故意出怪声或答非所问,引得全班学生哄堂大笑,常常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

一次英语课上,他又故技重演,我这次没有像以往那样批评他,而是课后把他请到办公室与他做了一次谈话。

因为我平时也常向班主任老师和其他老师了解学生们的情况,对小虎的课堂表观也略知一二,并知道他是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

于是,我温和地对他说:“老师其实了解你的心思,你那么做就是想让同学和老师关注你,想让大家关心你,是吗?”令我没想到的是,他听完这句话竟然流下了眼泪,哭了起来。

我接着说:“你爸爸一个人抚养你不容易,你看你的衣服这么脏了,你可以脱下来自己洗洗呀,穿的干净些,同学们就会更愿意接近你。

另外,上课好好遵守纪律,你会的时候就积极举手,我会叫你的,大家看你变聪明了,就会更喜欢你的。

以往你那么做,他们只是在笑话你,明白吗?”他一直没有说什么,只是边哭边点头??从此以后,他在我课上的表现有了明显改观。

实践反思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和思想。

人都是有感情、有理想的,人的言行都是由心思支配的,要想改善一个人的言行,就要先了解他的心思。

教师真正了解了学生,对学生的教育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齐卫红)求同存异在课堂上,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每位学生都积极踊跃地举手,都想回答问题展示自己,但是课上时间毕竟有限,如何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呢?我采取的小策略是“求同存异”。

“求同存异”,就是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时,不急于让某个学生先来回答,而是让全班学生起立,老师请一个学生先来回答,然后告诉全班学生,如果你的答案和这位同学一致请坐下,不同意见的继续站着,这样老师就知道了哪些学生的答案不同,然后再找学生继续回答这个问题,直到所有的学生都坐下。

案例展示在一次英语课上,我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当学完“animals”这一话题词汇时,我问学生:“what kind of animals do you like?”学生们积极踊跃地举手,都想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这时我就有些为难了:如果叫一部分学生回答,那另外一部分学生就会很失望,刚刚激起的兴趣可能就会烟消云散;如果给每个人一次发言的机会,势必会出现很多重复的回答,学生的注意力也会随之分散,同时也会导致时间不够,影响后面教学环节的进行。

这时我看到很多学生急切地想回答问题,都已经站了起来,我受到了启发,于是我发出了指令:“all the students stand up, please.”我指了其中一名学生来回答,他说:“i like dogs.”回答完毕后,我示意他坐下。

这时我对全班同学说:“if you like dogs too, please say it again andthen sitdown .ok? ”之后,有不同意见的学生继续站着来回答这个问题。

这样的效果很好,因为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了这个活动中,每个人都受到了老师的关注。

同时,有不同答案的学生也得到了展示的机会。

实践反思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欲望,课堂上,得到机会的同学在被认可的同时自信心也会增强,而那些失去机会的同学就会很失望,进而挫伤他们的学习兴趣,直接对教学产生不利的影响。

因此,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类似情况时,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做到关注每一位渴望回答问题的学生,充分地给予他们肯定和鼓励,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保持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信心。

(王楠)将错就错在高年级的英语考试和测验中,有时会发现个别学生考试作弊。

这些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到了考试的时候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用抄来的分数蒙蔽老师和家长。

针对这种现象,我采取的小策略是“将错就错”。

“将错就错”的做法,就是老师不拆穿这些作弊的学生,而是用积极的态度去激励和鼓舞他们,维护他们的自尊。

通过正面的引导,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自发地去改正。

案例展示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学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促进英语课程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的全面发展。

在这则案例中,教师虽然知道李某的成绩是不真实的,但却在全班学生面前维护了他的自尊,肯定了他的上进心,并让他知道老师相信他的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名学生都会努力去学习从而挽回自己的面子,而最终的结果也正是老师所期待的。

因此,教师应当认识到,学生的错误并不可怕,有时甚至可以转化为教育他们的好时机,既要看到今天学生身上的不足和不完善的地方,更要看到明天他们不可限量的发展,切不可求全责备。

在对待学生的错误时,重要的是如何促成学生的进步与不断完善,帮助他们建立自信与自尊。

(乔利芬)在生活中寻找单词小策略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就知识学习而学习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采用的小策略是“在生活中寻找单词”。

“在生活中寻找单词”,就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看看自己的周围,自己的身边有没有这些单词。

案例展示实践反思利用联想的方法,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学过的单词,可以让他们的思维充分活跃起来,不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让句子踏上节奏的快车小策略小学英语低、中年级段,在操练每个单元的主体句型时,总有一小部分学生不能做到脱口而出,特别是稍微长点的句子,难度就更大了。

对此,我采取的小策略是“让句子踏上节奏的快车”。

“让句子踏上节奏的快车”,就是把一个句子配上节奏用手拍出来,以此来帮助学生掌握句型。

案例展示有一次,我在教句型“what’s his name?”和“what’s her name?”时,部分学生老是读不好,于是我设计了一个听音猜人的游戏,让一个学生站到教室前面,背对大家,班里的一名学生变换声调用英语跟他(她)说一句话,然后全班同学一起拍手问:“what’s his name?(升调)what’s his name?(降调)”学生们对这种操练方式非常感兴趣,这样猜了两组之后,几乎全班都能对这两个句型脱口而出。

由此,我发现了利用节拍学习句型的妙处。

每当学习稍微有点难度的句型时,我就将句型创编一下,使之能够合着拍子说出来。

例如:我还创编了“who’s this , who’s this , who is this?”来操练句型和巩固“who’s = who is”的缩略和完全形式。

配合拍手打节奏学句型,学生参与热情高,很快由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

实践反思反复诵读富有节奏、韵律的句子,可以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言语能力和肢体动作,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让学生的多种感官最大限度的参与进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在玩唱中快乐地学习语言,最终实现有效地输出语言的目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