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溱洧流域方音新考

溱洧流域方音新考

溱洧流域方音新考发表时间:2013-04-19T13:33:15.310Z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13年第1期供稿作者:郝国荣[导读] 溱洧流域,位于中原腹部,嵩岳耸其西,具茨屏其南,浮戏列其北,包括河南省新密市。

郝国荣(新密市职教中心河南郑州452370)摘要:溱洧不仅是历史之河,更是文化之河,给后世子孙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溱洧流域的方言就是其中的一种。

溱洧流域的方言属于汉语北方方言中的中原官话,又称“新密话”。

由于受本地区历史发展、生活方式、民俗习惯、文化修养及语言认知与表达等方面的影响,“新密话”中所包含的24个声母、40个韵母、4个声调类型都有一定的变化,在语音和音节方面具有很强的规律可循,成为我们汉民族语言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员。

关键词:溱洧新密话方音规律溱洧流域,位于中原腹部,嵩岳耸其西,具茨屏其南,浮戏列其北,包括河南省新密市(原密县)的大部分地区和新郑市西北部,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早在8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生息繁衍,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在此出生,立宫建殿,建都定国,开创了华夏一统基业,缔造了华夏五千年文明历史。

近年来新密境内的古城寨、龙山文化遗址、新寨龙山晚期二里头早期庞大城址等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就是国家确定的四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两处。

溱洧,不仅是历史之河,更是文化之河,给后代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溱洧流域的方言就是其中的一种。

溱洧流域方言属于汉语北方方言中的中原官话,又称“新密话”,包含有24个声母(包括零声母)、40个韵母、4个声调类型。

和普通话比较,有以下几个特点:语音方面:一是普通话里的舌尖后音声母zh、ch、sh音节,在新密方言中读成相应的舌尖前音声母z、c、s;二是普通话里的团音在方言里多读成尖音;三是声调的调类差别不大,但是调值不同。

普通话里的“55、35、214、51”调值,在方言里依次为“24、53、55、312”调值。

音节方面:一是儿化韵较多;二是常常把双音节词说成单音节,甚至多音节短语说成单音节或者双音节。

如“今天”是“今儿”,“门外”读manr53,“做什么”是“抓zhua53”;“吃罢清早饭以后”即上午,说成“清儿饭儿”等等。

一、声母对应规律1.新密话音中有尖音,即舌尖前音声母z、c、s可以和i、u、ü开头的韵母相拼。

(1)声母j变为z。

例:晶(jing),新密方言为:zing。

(2)声音q变为c。

例:妻(qi),新密方言为ci。

(3)声母x变为s。

例:心(xin),新密方言为sin。

2.普通话里念n声母的字,在新密方言里分化成了n和 (普通话里没有这个声母,新密方言用国际音标和注音字母注音,国际音标加[])。

例:你(ni),新密方音为[i]。

3.普通话中舌尖后音声母zh、ch、sh在新密话中分化成了舌尖前音z、c、s和舌尖后音zh、ch、sh。

例:支(zhi),新密方言为zi;吵(chao),新密方言为cao;山(shan),新密方言为san。

再如:师、时、使、是(shi),新密方言为si;筛、晒(shai),新密方言为sai。

二、韵母对应规律普通话中的韵母为[]在新密话中分化为[]和[e]。

例:特(te),新密方言中为[te];革(ge),新密方言中为[ke]。

在新密话中把一些开口呼韵母读成了合口呼,它们是一对一的关系。

例:类雷垒磊泪(lei),新密方言中是lui;谁睡(shui),在新密方言中是sei。

在新密方言中i韵母的字,在普通话中分化为i和ei两个韵母,它们是一对二的关系。

例:飞肥非肺菲(fei),在新密方言中是fi。

笔彼(bi),在新密方言中是bei。

在新密话中[u、]韵母的字,在普通话中分化为[u]、[iu]。

例:药(yao)新密方言读[u],脚角(jiao),读成[t∫u ],绝(jue)读作[tsu],学(xue)读作[∫u]等等。

普通话中韵母为uo的,新密方言读[u]。

例:国,说,拙,普通话中韵母为uo,新密方言中却全读成[u]。

三、声调对应规律新密话念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字,基本上也依次是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只是每个声调的调值不同。

按五度标记法依次为:普通话55——新密话24,普通话35——新密话53,普通话214——新密话44,普通话51——新密话31。

四、音变1.轻声轻声是调值的变化,在新密方言中,不但虚词有轻声的,不少实词也念轻声,读为轻短的3度,有的稍低。

(1)用在名词、代词后表示方位词素或词读轻声,如床上、地下、那边、院子里。

(2)构词用的虚词素“子、头”或表示多数的“们”念轻声,如剪子、孩子、木头、同志们等。

(3)趋向补语念轻声,如起来、站起来、跑出去、夺回来。

(4)助词“的、地、得、着、了、过”和语气词“吧、嘛、呢、啊”念轻声,如卖菜的、坐着、算了,去吧、来啊等。

(5)叠音词的后一个音节和动词的重迭形式后头的字念轻声,如爸爸、说说、商量商量、研究研究。

(6)部分双音节词的第二个音节,习惯上要念轻声,如喜欢、凉快、黄瓜、便宜、老鼠、玻璃等。

(7)表示肯定或否定并列结构的否定副词念轻声,如好不好、来不来等。

(8)量词“个”常念轻声,如这个、三个等。

有些轻声音节具有区别意义和区分词性的作用。

例如:东西,方位词,东边和西边;东西,名词,指事物。

再如:地道,好或真,形容词;地道,地下的通道,名词。

儿化是指读某个音节时带卷舌动作的现象。

在新密方言中,尤其是一些日常用具的叫法上,儿化现象更为突出,像“帽儿”、“扣儿”等,并且卷舌的动作比普通话更靠后些,紧靠硬颚并带鼻音。

除了有规律的演变之外,一些比较特殊的即韵母为ong读ongr,带鼻化音并卷舌,如“小虫儿”;韵母为ang时读angr,如“茶缸儿”;声母为t时,有的读为颤音,如“小兔儿”。

(1)主要元音不变,后面加卷舌动作。

如:a-ar,腊八儿;ia-iar,发芽儿;ua-uar,牙刷儿;o-or,山坡儿;ao-aor,羊羔儿;u-ur,牛犊儿;ou-our,大豆儿;ie-ier,一页儿;iou-iour,短袖儿;iao-iaor,柳条儿。

(2)主要元音变成介音,后面增加[r],同时增加卷舌动作。

例如:I[i]-ir[ir],小鸡儿,玩意儿;ü[y]-ür[yr],有趣儿,金鱼儿。

(3)主要元音变成[r],后面加卷舌动作。

例如:-i[l]-ir[r],棋子儿,小刺儿;-i[l]-ir[er],树枝儿,没事儿。

(4)韵尾是i、n的,丢掉韵尾,主要元音加卷舌动作。

例如:ai-air,布袋儿,锅盖儿。

uai-uar,一块儿,乖乖儿。

ei- eir,砖坯儿,美美儿。

uei-ueir,小锤儿,麦穗儿。

an-anr,一半儿,布衫儿。

ian-ianr,小辫儿,一点儿。

uan-uanr,水管儿,小船儿。

üan-üanr,汤圆儿,烟卷儿。

en-enr,脸盆儿,杏仁儿。

in-inr,背心儿,脚印儿。

uen-uenr,打滚儿,小捆儿。

ün-ünr,花裙儿,一群儿。

(5)后鼻音韵母儿化后,变为鼻化元音韵母,后面加卷舌动作。

例如:ang-angr,肉汤儿,茶缸儿。

uang-uangr,萝卜筐儿,鸡蛋黄儿。

eng-engr,水坑儿,麻绳儿。

ing-ingr,小镜儿,花瓶儿。

ong-ongr,小虫儿,没空儿。

3.变调音节和音节连续发音时,其中有些音节的声调起一定的变化,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变调。

在新密方言中,阴平、阳平,在上声、去声、轻声前调值都不变,其它常见的变调有下列几种。

(1)上声+上声,前一个上声变为42。

如:领导,美满,友好……(2)上声+上声+上声,中间一个上声变为42。

如:厂党委,你洗脸……(3)去声+去声,第一个去声变为13。

如:动荡,道路,受罪……(4)阴平+阳平,阴平变成上声。

如:天鹅,装潢……4.地名变读地名,大多数从古沿用到今,有几千年的历史,它的发音,是当地人民群众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的,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同普通话音节相比较,可以看出新密方言语音演变的某些轨迹。

声母、韵母在拼合时,除了前面的特点外,韵母的变化较明显的规律还有以下几个方面:(1)开口呼韵母多由复韵母、鼻韵母变成单音。

①由ao变e,如“高(gao55)沟”念“阁ge24沟”。

②由ou变e,“周(zhou55)岗(gang55)”变“哲(zhe24)尬(ga31)”。

③由ang变e,“尚(shang51)庄”变“社(she312)庄”。

④由en、eng变e,“窝郑(zheng51)”变“窝这(zhe312)”。

⑤由ai、an、ei、en变ê。

如小陈庄、申沟、裴沟、樊庄。

⑥由ang变a,如黄寨、杨河等、柿园王、张庄。

(2)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韵母则由单韵母变复韵母,使其发音响亮。

①由i变ie,如李堂、米村。

②由u变uo,如楚沟、苏河、卢沟。

③由ü变üe,如吕楼、东于沟。

④由iu变,如刘寨。

⑤由ui变u,如崔岗。

(3)单韵母互变。

舌尖前、后i变ê,“司(si55)沟”变“色(sê53)沟”。

以上是从声母、韵母、声调和变音等四个方面,对“新密话”与普通话进行了比较分析,意在探索溱洧流域方言的变化规律。

我们看到,尽管“新密话”属北方方言,可与普通话相比,仍然存在不少差异。

这与一个地区的历史发展、生活方式、民俗习惯、文化修养及语言认知与表达等方面有很大关系。

然而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方言的存在,才使我们的语言变得生动有趣,我们汉民族的语言才会显得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1]董绍克汉语方言词汇差异比较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2]郝国荣吴金环溱洧民俗文化概览[M]. 郑州:中原出版传媒集团,2009。

[3]游汝杰汉语方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4]甘于恩七彩方言:方言与文化趣谈[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5]密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密县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6]袁家骅汉语方言概要[M].北京:语文出版社出版,200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