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XX中国博物馆镇馆之宝排行榜(2).doc

20XX中国博物馆镇馆之宝排行榜(2).doc

2017中国博物馆镇馆之宝排行榜(2)2017中国博物馆镇馆之宝排行榜(2)山西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现存不可移动文物3.5万余处,全省馆藏文物100余万件。

山西博物院位于太原汾河西岸,占地168亩,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

博物院主馆造型如斗似鼎、四翼舒展,斗象征着丰收喜悦,鼎象征着安定吉祥。

从宽敞的大厅向上看,仿佛置身于一座气势宏大的塔中,这是模仿国宝应县木塔而构造的。

博物院内由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明清晋商等七个历史文化专题,以及土木华章(古建)、山川精英(玉器)、翰墨丹青(书画)、方圆世界(钱币)、瓷苑艺葩(瓷器)等五个艺术专题组成,抓取山西灿烂文明史中的最亮点,通过大量珍贵的文物遗存,展示山西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独特地位。

上世纪90年代初,山西省开始筹建博物馆新址,经过漫长的准备过程,2001年8月正式开工建设。

工程总投资3.16亿元。

新址于日前竣工,并基本完成布展,被命名为山西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位于太原市波光粼粼的汾河西岸,占地168亩,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

博物院主馆造型如斗似鼎、四翼舒展,斗象征着丰收喜悦,鼎象征着安定吉祥。

从宽敞的大厅向上看,仿佛置身于一座气势宏大的塔中,这是模仿国宝应县木塔而构造的。

走进佛风遗韵展厅,如同进入一座座精巧绝伦的石窟之中。

工作人员张成生告诉记者,这是采用了石窟再现和展柜陈示相结合的方式,让参观者身临其境地体验山西佛教雕塑文化的瑰丽奇崛。

面带微笑的北宋菩萨像、集绘画、雕刻艺术于一身的造像碑,则采取了未放入展柜的裸展方式,让人觉得如此地亲近,细看来,仿佛石雕菩萨身上的衣褶还在微微摆动。

整个陈展方式匠心独运,由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明清晋商等七个历史文化专题,以及土木华章(古建)、山川精英(玉器)、翰墨丹青(书画)、方圆世界(钱币)、瓷苑艺葩(瓷器)等五个艺术专题组成,抓取山西灿烂文明史中的最亮点,通过大量珍贵的文物遗存,展示山西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独特地位。

鸟尊是山西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头部为鸟,尾部为象,构思奇特是中国青铜艺术中罕见珍品。

出土于赵卿墓中。

赵卿墓是迄今为止所见春秋时期等级最高、规模最大、随葬品最丰富、资料最完整的晋国的高级贵族墓葬。

1988年5月,在太原金胜村发掘的一座迄今保存最好,获得资料最为丰富的大型春秋晚期墓葬和一座大型车马坑,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考古的重要收获。

大墓为坚穴土圹木椁墓,开口长11米、9.2米、深14米;木椁长8米、宽6.2米,四周积石积灰290立方。

墓主人使用三重漆棺,四周殉人四个。

共获得各类随葬品3134件,其中青铜器2100多件,包括青铜礼器148件,代表死者身份等级的两组七个青铜列鼎。

最大的一件青铜鼎高1米,口径1.04米,是国内已知最大的春秋大鼎。

大型车马坑面积110平方米,共有战车、仪杖车17辆,马44匹。

赵卿墓共出土文物3421件,青铜器、玉器、金器,陶、木、骨、角、蚌、贝器俱全。

青铜器数量多,种类全,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工具和生活用品皆有,且多为精品。

所出乐器音质音色完好如初,车马坑规模宏大,遗迹保存完整。

太原金胜村发掘的大型春秋晚期墓葬,是晋墓葬中发现最大的一座,也是我国已发现的七鼎墓中资料最完整的一座。

车马坑轩辆种类齐全,保存完好,兵车呈双列排列,在国内亦属罕见,该墓位于太原晋阳古城西一公里的西山脚下,其地域属赵氏势力范围。

2017中国博物馆镇馆之宝排行榜NO5. 三星堆博物馆镇馆之宝古人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就是说祭祀和征战是国家最重要的事情。

古人将祭祀列为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

一年中的大事小情都要通过祭祀来解决。

但是无论祭祀仪式有多么隆重,不外乎两类活动:一是掩埋玉器,二是焚烧牺牲,不过就是把供奉给神灵的家畜烧掉。

但是三千多年前的一次祭祀活动,却令人触目惊心。

这次祭祀,把一个国家里最最珍贵的宝物通通人为地毁坏,这还不够,再烧上一把火,然后全部掩埋掉。

毁掉的珍宝,相当于一个十万人的国家上百年的劳动剩余价值。

这哪里是祭祀,简直就是毁灭。

难道那时的人们因为某种原因而彻底绝望不想活了吗?或者还有什么我们今天百思不得其解的神秘原因呢?这就是被发现的三千多年前的祭祀坑挖掘开的现场情景。

各种器物混杂一处,乍一看杂乱无章。

但是细细观察,发现每一类器物在入坑还是分门别类放置的。

首先放入坑底的是玉石器,然后是金杖等金器,其后是青铜人头像、人面像、铜尊等大型铜器,再倒入碎骨渣,最后放入玉璋、玉戈等大型玉器以及部分陶器等。

这些器物掩埋前明显经过有意的焚烧和破坏,或烧焦、崩裂、变形、发泡甚至熔化,或残损、断裂甚至碎成数块。

多数铜头像颈部被烧成半熔化状,铜戈、铜瑗多数烧变形,有几件还熔在一起互相粘连。

玉石器则多数被烧裂残断。

坑中出土的烧骨碎渣经检测是猪、牛、羊等动物骨。

另外还有很多象牙和大量的海贝等。

当今天的考古工作者把这些破碎的出土文物一件件复原起来,全世界都震惊了。

数千件美仑美奂的三千多年前的艺术品,看得人们瞠目结舌。

青铜人像,反映出当时冶炼技术的高超以及雕塑艺术的高度审美与抽象能力。

想象力之奇崛,造型比例之准确,远远超出了今人对三千年前人类创造能力的估计。

各种玉器,有些器物是如何制作出来的人们至今仍不得而知。

太不可思议了!如此富丽堂皇的国宝重器,竟在一次祭祀活动中就毫不留情的打碎焚烧,那这样的祭祀该是怎样一个惊心动魄的国之大祭呢?不错,我们今天谈的就是被人们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的三星堆。

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发现,证明距今三千多年以前,在离今天的成都市30多公里的地方,这里已有了一个高度发达和极其神秘的古蜀国。

说她高度发达,是因为她用来祭祀的器物是如此的精美与丰富;说她极其神秘,是因为三星堆有太多的谜团令今天的人们匪夷所思。

譬如前面我们的疑问,居住在三星堆的古蜀人,三千多年前的祭祀大典该是怎样一种形式的祭祀呢?在广汉三星堆的遗址旁,建立了三星堆博物馆。

在博物馆的一角,专家们根据出土文物进行推理想象,模拟了古蜀人宗教祭祀的仪式。

从复原的青铜神树到青铜大立人像等巨大的青铜器尺寸可以推断,当时的祭祀场地必然是规模宏大、装饰华丽的神庙建筑。

三星堆出土的神坛被认为是宗庙建筑形体的微缩。

神坛的底部是两头一正一反、平行站立的怪兽,怪兽粗蹄短足,阔嘴立耳,飞扬的翅膀,象征着自然界中的神灵精怪。

怪兽托着的圆座上,四个站立的巫师双手抱握,好象在礼敬天地四方。

巫师头顶着的是象征着大山的山形座。

再上边是四面镂空的方形建筑,每方各有五个跪坐人像。

顶部四面正中是人首鸟身神像。

整个神坛象征三界:怪兽象征地界,巫师象征人界,人首鸟身象征神界。

在这样的祭坛上,站立着威严的青铜立人像。

他头戴花冠,粗眉大眼。

身穿庄重的燕尾服,手持权杖。

他这时就是神灵的化身。

他的周围是那些眼睛外凸的巨大兽面像。

高大的神树挺立其间,四周重器罗列。

祭坛之下,各色巫师手持祭祀用具作法通灵。

架上熊熊的烈火,献上祭祝的牺牲。

鲜红的血流入土地,浓烈的烟飘向四方。

虔诚的子民向神灵祈祷,保佑我们万事如意、永远强大。

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器物,人面像、兽面像等代表着神灵,跪坐人像等代表着巫师,而戈、璋、璧、环等玉石器代表的是祭祀用器。

可以看出,古蜀人已经有了一整套宗教礼仪用品和宗庙用器。

璋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礼器之一,一般认为它主要的用途是祭山。

在三星堆出土的玉器中玉璋是最大宗的一类,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大的玉璋和最小的玉璋都在三星堆博物馆里。

这些玉璋全部被火烧过,大部分残断了。

玉璋它的头部是个鱼嘴样,是个分叉的,像鱼嘴一样的,这是古蜀国的玉器的一个特征。

因为它分叉,就像出来的两个牙一样,所以有的学者管它叫牙璋。

那么这件玉璋的玉料呢是呈这种黑色。

它原来的颜色不一定是黑色的。

这个玉璋在放入祭祀坑之前烧过,是作为一个祭祀的仪式烧过,所以它呈黑色。

它原来的颜色可能是一种灰色的料,这种灰色的料就是古蜀国所特产的一种玉料。

三星堆出土的牙璋很多,形状各异。

这件器身呈鱼形,在射端张开的鱼嘴里,刻有一只小鸟。

鱼鸟合体的主题,反映了古蜀人对鸟的图腾崇拜。

这件玉器的制作运用了镂刻、线刻、管钻、打磨抛光等多种工艺。

在选材上,充分利用了玉料的颜色渐变,随形就势表现鱼的背部与腹部,可谓匠心独运。

最有意思的却是这个持璋小人像。

这个人像仅有4.7厘米高,可谓玲珑巧制。

虽然人头尽失,但是却把持璋祭祀的姿态表现得清清楚楚。

你看他上身赤裸,下身着裙,两臂平抬,双手执握一个牙璋。

这个小人像被认为是古蜀人以璋祭祀的实物例证,而小拇指前伸,是握璋祭神的特定手势。

三星堆的璋中极品,应该是这件带有图案的玉璋,这个玉璋上所雕刻的图案,就清楚的地向我们展示了古蜀人怎么去祭祀的这么一个场面。

首先有两组人像,还有山的造型。

那么这里最宝贵的就是大家看,在这山的两侧各有一个牙璋。

这就清楚地表明了牙璋的用途,就是用来祭山的。

商代。

通长54.5公分,遍体满饰图案,生动刻画了原始宗教祭祀场面。

图案上下两幅对称布局,内容相同,最上一幅平行站立三人,头戴平顶冠,戴铃形耳饰,双手在胸前做抱拳状,脚穿翘头鞭,两脚外撇站成一字形。

第二幅是两座山,山顶内部有一圆圈(可能代表太阳),在圆的两侧分别刻有云气纹,两山之间有一盘状物,上有飘动的线条状若火焰。

在山形图案的低部又画有一座小山,小山的下部是一方台(可能代表祭祀台),山的外侧,一只大手,仿佛从天而降,伸出拇指按在山腰上。

第三幅是两组S形勾连的云雷纹。

云雷纹下的一幅也是三个人,穿着和手势与第一幅相同,所不同的是这三个人戴着山形高帽,双脚呈跪拜的姿势。

第五幅又是两座山,内部结构与第二幅相同,所不同的是山外两侧各立有一牙璋,右边的山头伸出一个状若象勾状物横在两山之间。

这些图案反映出古蜀人在祭坛上举着牙璋祭祀天地和大山,而且天神已有反应,伸出拇指按在山腰上,这是要赐福于下界的表示。

2017中国博物馆镇馆之宝排行榜NO6. 中国历史博物馆镇馆之宝《击鼓说唱俑》,灰陶制,高55厘米,制作于东汉时期,出土于四川成都天回山崖墓,现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强盛时期。

从公元前202年刘邦称雄,到公元220年曹丕废帝,历时420年。

汉朝初年,百业襄败,经济濒临崩溃。

汉初统治阶级吸取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历史教训,以发展社会经济为指针,重农抑末,削减商贾大户的经济实力,减轻农民租税,到了汉文帝时,即更进一步提倡节俭,提倡农耕,免天下农田租税12年。

汉景帝时又将租税减至三十份之一,从而出现以经济鼎盛而闻名于历史的文景之治。

汉代陶俑,就是在繁荣的经济基础上所产生和兴盛起来的。

由于国力的强盛,贵族王侯们蜕变侈奢、纵情享乐。

《汉书?成帝纪》载:方今世俗奢僭罔报、靡有厌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