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气象事业总体布局

我国气象事业总体布局

我国气象事业总体布局1.公共气象服务业务——气象灾害防御: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业务主要集中在国家和省级,气象灾害信息收集、气象灾害普查和调查、气象灾害应急保障和气象防灾减灾宣传由国家、省、地、县承担,城乡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建设集中在省、地、县级。

——决策气象服务:由国家、省、地、县四级承担,省级及以下气象机构应当在上级指导产品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天气气候特点和决策气象服务的实际需要,提供决策部门需要的气象服务产品。

——公众气象服务:由国家、省、地、县四级承担,省级及以下气象机构应当在上级指导产品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天气气候特点,提供精细化的公众气象服务产品。

——专业专项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由国家、省、地、县四级承担,省级及以下气象机构应当在上级指导产品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天气气候特点和专业气象服务的实际需要,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气象服务产品。

重大活动气象保障、国家重大工程项目气象服务及国防和军事安全气象服务等专项气象服务主要由国家和省级承担,地、县级在上级指导下开展针对性服务。

2.气象预报预测业务——数值模式业务:国家级组织研究开发和运行全球和区域性数值模式、气候和气候系统模式及集合数值预报模式系统。

区域气象中心参与国家级组织的数值模式系统研究开发,运行高分辨率区域中尺度或专业数值模式系统。

省级重点开展基于全球和区域数值模式预报动力统计释用的客观要素预报系统,开展动力气候模式产品的解释应用。

——天气业务:中短期常规天气要素预报集中在国家和省级,地、县两级负责补充订正。

灾害性天气及相关灾害中短期预报由国家和省级负责制作,短时预报由省级制作,临近预报由省和新一代天气雷达所在地两级负责制作,县级负责补充订正。

雷电预报警报业务由国家、省两级承担,地、县级负责补充订正。

延伸期天气预报主要由国家级负责制作,省级和省级以下对上级开发的产品进行解释应用和检验。

区域气象中心在重大气象灾害联防与信息共享、预报预测技术总结和研发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气候业务:月、季(汛期)、年度和年际气候预测业务集中在国家级和省级,地和县两级负责解释应用。

气候业务预测质量检验与评定由国家级承担。

气候监测诊断、气候影响评价、气候应用、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业务由国家、省、地、县四级承担。

——气候变化业务:年代际以上尺度的气候(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检测、趋势预估和影响评估以国家、省两级业务为主,省级主要在国家级指导下开展解释应用业务。

上述气候变化预估业务质量检验由国家级承担。

——应用气象业务:生态与农业气象业务由国家、省、地、县四级承担,以国家和省两级为主,地和县级主要开展农业气象监测评价和解释应用,生态气象业务由国家级和省级开展;大气环境监测和区域空气质量预报业务主要在国家级开展,突发污染事件的气象监测由省(区、市)气象局负责组织,污染物扩散预报由国家和省级承担,大气环境评价由获得资质证书的单位承担;人影作业条件预报业务主要由国家、省两级承担,解释应用由作业单位负责;太阳大气、行星际、磁层、电离层和中高层大气空间天气的监测分析、短期预报、中长期预报和警报,以及其预报质量检验业务主要在国家级开展;海洋气象、水文气象、交通气象、航空气象、电力气象、健康气象、能源气象等专业预报业务主要由国家和省级加工制作,地、县两级负责补充订正,省及省以下级根据当地实际服务需求选择开展相应的专业气象预报预测业务。

3.综合气象观测业务以国家气候观象台、国家气象观测站、区域气象观测站、卫星观测系统和移动观测系统为观测业务的主要平台,形成满足宽领域业务需求的国家气候监测网、国家天气观测网、国家专业气象观测网和区域气象观测网。

——国家气候观象台:主要依据中国气候系统委员会关于中国气候观测系统的设计原则和确定的重点气候观测区,结合世界气象组织(WMO)对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COS)和区域气候站网选择原则,在原有国家级观测站基础上择优选址确定。

平均站间距约为200千米,以原国家基准气候站为基础,择优建设,并兼有国家气象观测站的功能。

——国家气象观测站:国家气象观测一级站平均间距为100千米左右,分布相对均匀,优先考虑关键地区和敏感地区。

二级站主要根据各地业务服务需求进行布设,重点补充西部地区,进一步改善国家级观测站网布局的密度、覆盖度和均匀性。

除全部开展地面常规观测外,部分站根据观测布局要求,开展多普勒雷达、探空等项目观测。

——区域气象观测站:根据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典型空间和时间尺度特征,参考国际中尺度地面观测网的设计思路,并综合考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积、观测要素需求、年平均降雨量和人口密度等多种因素确定。

国家级业务负责全国观测业务运行监控,承担全国气象观测资料的收集、处理、评价和全国范围的观测产品制作,组织实施观测新技术、新方法、新仪器设备研究和新观测产品开发、业务化试验和考核。

省级业务负责本省观测业务运行和监控,组织应急观测,承担本省范围的观测数据汇集、质量控制、评价和观测产品的制作。

地县级业务负责本地区观测业务运行、质量管理和气象观测站的观测环境保护。

四、发展任(一)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发展任务1.构建气象灾害防御管理体系——开展气象灾害的风险评估和区划。

针对风险区划确定的重点防御地区实施重点防御区标定,突出防御重点,明确防御目标,提出灾害风险规避防御措施。

根据灾害分析情况、易发区、主要致灾因子等建立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等级,结合GIS开展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编制各级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

开发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指标,制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办法,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系统,实现气象灾害灾前、灾中跟踪和灾后恢复的定量化评估。

组建气象灾害评估专家队伍,建立气象灾害专家评估制度,出现重大气象灾害时进行灾情会商,赴灾情现场进行灾情评估。

——强化气象灾害的普查和灾情调查。

建立以省、市、县为骨干,街道社区、乡镇村庄为基础的气象灾情调查收集网络,设立气象灾情收集热线。

完善气象灾情直报制度,升级全国灾情直报系统,加快气象灾情信息收集时效。

建设全国灾情信息共享平台,提高气象灾害信息收集和分析处理能力。

加强气象灾情现场调查,提高灾情信息的准确性。

——建立城乡气象灾害防御网络。

建立承担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气象灾害调查与灾情上报、气象灾害救援和疏散等任务的城乡气象灾害防御队伍。

在城市各社区、街道、企事业、学校、车站、码头、港口、医院等重点单位设置1名气象应急联系人。

在各乡镇建立1名兼职气象协理员,下属每个行政村、自然村设1名气象信息员,定期组织对气象灾害防御队伍的专业培训。

加强社区、农村重大气象灾害避险场所选址、布局、功能、结构和标准研究,开展减轻气象灾害安居工程工作,完善民房设计防灾标准,建立符合防御气象灾害社区、乡镇认证机制。

——增强气象灾害应急保障能力。

完成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健全国家、省、地、县四级应急组织机构,建立气象应急队伍,完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和突发公共事件气象保障业务流程,明确各灾种的应对措施和处置程序,加强部门联动机制,定期组织开展应急演练。

提高移动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应急移动气象台和灾害性天气现场直播系统。

——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宣传。

国家、省、地气象部门建立气象防灾减灾公民素质培训基地和科普教育网站。

与科协合作,在大中城市科普馆设立气象展厅。

与教育部门合作,在中小学开设气象知识、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教育课程,普及气象防灾减灾教育。

设立宣传站和热线电话,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咨询服务。

国家、省、地、县气象部门要组织编写通俗易懂的气象灾害防灾避险知识,制作气象灾害防灾避险电视宣传片、知识挂历、宣传卡片、小册子等。

2.进一步强化决策气象服务——提高决策气象服务针对性。

结合当地天气气候特点,深入分析当地防灾减灾形势,建立与相关部门的多渠道沟通协作机制,加强对政府决策部门的需求分析,制定和完善《年度决策气象服务方案》,明确年度决策气象服务关注重点,确立各时段固定上报的决策服务产品,提高决策气象服务针对性。

——提高决策气象服务敏感性。

认真研究和把握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等事关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面向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开发和利用气候资源等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安康的重大发展问题等方面决策的需求,研究政府决策部门关注的热点、新点,增强决策服务的敏感性、预见性和主动性,提高决策气象服务意识,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滞后服务为超前服务。

——提高决策气象服务综合性。

重点加强重大气象灾害预警、气象灾害防御、应对气候变化、国家安全、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人工影响天气、资源开发利用、雷电防护等方面的决策气象服务。

提高决策气象服务综合性,服务内容包括气象实况监测分析、预警预报预测预估、极端事件检测、灾情与灾害分析、环境现象影响评估、灾害风险与防御、适应与减缓、可持续发展对策等。

推进决策服务向直接提供决策建议转变。

——提高决策气象服务时效性。

建立决策气象服务产品至政府决策部门的电话、传真、网络、影视、短信发送渠道,建立传输专线和专网,建立专人专送制度和文件交换渠道,实现中国气象频道直通中南海,提高决策气象服务时效性。

3.全面加强公众气象服务——实现公众气象服务多样性。

加强暴雨洪涝、台风、山洪、地质灾害、干旱、高温热浪、雷电、冰雹、雪灾、低温冷害、雾、霾、酸雨等灾害性天气预警服务,开发与公众工作、出行、健身、医疗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公众气象服务产品,面向社会制作发布公众关心的重大天气、气候、气候变化等事件信息。

——实现公共气象服务精细化。

依托精细化预报产品,加强服务产品的深加工和包装,不断满足用户精细化和个性化需求,逐步实现对各种时空尺度大气现象和各种要素的精细化服务。

改变以预报产品代替服务产品,建立预报与服务分离的工作流程。

——实现公众气象服务高频次发布。

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方式,提高公众气象服务产品发布频次,增加天气预报发布频次,实现预报预警信息的滚动发布。

到2010年,最终实现每天为公众提供未来7天天气预报,其中24小时以内为6小时间隔,24-48小时内为12小时间隔,并提供逐时天气实况的目标。

——实现公众气象服务广覆盖。

充分利用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扩大公众气象服务覆盖面,2010年使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覆盖率达到85%以上,常规气象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以上,实现公众气象服务信息“进农村、进企事业、进社区、进学校”。

4.逐步完善专业专项气象服务体系——发展专业气象服务。

建立各行业气象服务指标体系,依托专业气象预报预测业务,联合有关部门构建专业气象服务平台,开展与行业结合的预警、评估和咨询服务。

拓展专业服务领域,培育专业用户群体,重点加强农业、林业、水文、海洋、交通、旅游、航空、医疗、电力、体育、保险、盐业、渔业、仓储、物流等专业气象服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