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口地理学ppt

人口地理学ppt


二、人口地理学的发展 早期对人口现象的研究比较零散, 最早将人口地理学作为体系研究 的是拉采尔,其著作《人类地理 学》探讨了地球表面居民的分布 和集团;作为人类迁移结果的这 些分布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自 然环境对个人和社会所产生的影 响。
白兰士比较主要人口的分布、 密度和流动,著作《人生地 理学原理》论述地球上人口 的分布、人口密度区的形成 及非洲、亚洲、欧洲的人口 地理问题,编制世界人口分 布图。
西南地区为人口净迁出区,东南沿海地区为
人口主要迁入区。主要因资源开发引起人口 净迁入的省级行政区有山西和新疆。
在四大地区中,人口净流入量最大的 是东部地区,人口净流出量最大的是 中部地区。在四大地区中,相互之间 人口流动总量最小的是中部地区与东 北地区。 从四大地区人口流向看,西部地区与 中部地区向东部地区的流动成为区际 人口流动的主流,从流入区产业结构 特点分析,其主要原因是流入区(东 部地区)第二产业中劳动密集型产业 与第三产业发展和集聚的需要。
三、人口迁移的机制
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经济、 社会、政治等因素的一种反应。 1.经济因素:为了改善物质生活条件,获得 更多的报酬。 2.政治因素:驱逐出境和流亡国外。 3.国际战争或国内战争。 4.社会秩序的变革和文化因素,宗教信仰、 民族、风俗习惯。 5.生态环境的变化,各种自然灾害等。
•按迁移方向划分
农村向农村 农村向城市 城市向城市 城市向农村
(二)重要性 人口移动是区域人口动态发展的 最重要因素。 1.发达区域的人口消长主要是人 口迁移和流动造成的。 2.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人口迅速城 市化,对城市和农村都产生了重 大的社会经济问题。
3.发达国家逆城市化趋势明 显,出现城市中心空洞化 现象。 4.人口的自由流动是实现人 力资源空间重新配置的前 提条件。
非永久性移民是指暂时定居在
移入国,一段时间后返回移出 国的移民。二战后的国际劳务 输出属于这种类型,是当代国 际人口迁移的主流,主要输出 到西欧、北美和中东地区。国 际难民也属于非永久性移民。
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1.世界性国际人口迁移高潮已 经接近尾声。 2.国际劳务输出逐渐成为人口 国际移动的主要形式。 3.国际难民数量增多,持续时 间长。
2.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 类型 也称“过渡型”/ “多产少死 型” 。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社会生产活动对人口数量需 求增加,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与进步,人口死亡率锐减, 而出生率仍保持在较高水平。
3.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类型
也称“现代型”/ “少产少死 型” 。经济水平高度发达, 科学文化水平和医疗卫生事业 得到极大提高,人口出生率明 显降低,死亡率进一步下降, 出现低自然增长率。
142
51.5
21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3.人口的低地指向性,人口垂直方向上 不平衡。海拔500米以下的平原和丘陵 地区集中了全国人口的79.7%。
四、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人口分布是自然、社会、经济、 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 用的产物。 (一)自然因素 1.气候 气温和降雨量对人口分布影响 较大。
人口线

距离海岸不同距离带人口分布
0~200 200~ 500 39054 35.9
97
距离(千米) 人口(万) 占总人口数
面积(万平方千米)
500~ 1000
1000 以上
26740 24.3
133
33452 103面积(%)
10.1
407
13.9
201
24.5
3.洲际分布不平衡,各大洲内部分 布也不平衡。 亚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60.49%。 南极大陆面积广大,至今无定居居 民。 非洲内部人口主要集中在北部和南 部的沿海地区。 俄罗斯人口集中在欧洲部分。 澳大利亚人口集中在东南沿海一带。
4.人口分布具有中低纬度指向、近 海岸指向、平原指向。
邦奇等曾用人类大陆图来揭示世界人口 分布特点。地图上人类密集的地区称人 类大陆。世界四个人类大陆:东亚和东 南亚、南亚、欧洲、北美洲东部,集中 世界人口的2/3以上。 人口最稀少的地区包括干旱(沙漠)地 区、寒冷的两极地区、热带雨林地区和 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面积占 2/3以上,人口却不到2%。
三、中国的人口分布
我国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主要特点: 1.东南部人口高度密集,西北部人口分 布极为稀疏。胡焕庸提出人口地理分界 线,称为胡焕庸线,自黑龙江的黑河市 到云南腾冲。 2.人口集中在沿海地区,越往内地人口 越稀疏。距海岸线200km以内的人口密 度为100人/km2, 1000km以上为5.2人 /km2。
交通发达地区人口密集,许多城市是沿 着主要交通线发展起来的,现代交通工 具的出现和进步,使人类对土地和矿产 资源的依赖程度逐渐减弱。
(三)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
开发历史较早地区人口稠密,开发 较晚地区人口稀疏。 两次世界大战使人口大规模移动。 文化、风俗习惯、科技发展等因素 对人口分也有一定影响。
第二节 人口增长
年轻型人口亦称增长型人口或扩张型;
老年型人口又称为减少型人口或收缩型人口。 成年型人口又称稳定型人口。
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图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
二、人口社会构成
人口社会构成是人口的本质特征— 社会属性的反映。 1.人口就业构成 指经济活动中人口在不同行业或职 业中的数量比例关系。人口重心先 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再由第 一、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
二战前:15-16世纪地理大发现时期
哥伦布
麦哲伦
达伽马
欧洲
中国 非洲 日本 印度
美 洲
澳大利亚
地理大发现以来,明朝中国与外部世界的接触
二、人口迁移的形式 (一)国际人口迁移 指人口跨越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 一定时间的迁移活动。有永久性 和非永久性迁移之分。 永久性移民是人口由一国迁入另 一国后,改变了国籍或成为侨民。 二战前的国际人口迁移基本上都 属于这种类型。
(二)社会经济因素
1.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 奴隶社会人口分布有了城乡之别, 绝大多数人居住在农村。封建社会 农业发达地区人口稠密。资本主义 社会城市人口集中。 2.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往往比较稠密。
3.经济活动方式
工业区一般比农业区人口稠密,农业区 中的种植业区比畜牧业区人口稠密。
4.交通运输条件
中低纬度地区气候条件比较适 宜,成为人口密集地区。 在干旱、半干旱的沙漠、戈壁 地区,降水量极小,生存环境 恶劣,成为无人区或少人区。 热带雨林地区气温过高,降雨 量过多,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和 发展。
2.地形
人口分布多在低平地区。气温和气压都 随海拔上升而降低,平原地区地势平坦、 土壤肥沃、交通便利,易于开发。
反映了总人口中不同年龄或年龄组人口 数量的比例关系。 60岁以上的称为老年 人,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0%以上 的称为老年型国家。——人口老龄化
2.人口性别构成
指一个地区两性人口数量的比例,常用 性比例表示。性比例为平均每100名女 性人口所相应的男性人口数。正常性比 例在95-106之间。
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划分标准
第四节 人口构成
人口构成,又称人口结构,是指按不同 属性规定的人口各组成部分在人口总体 中的数量比例关系。 人口构成分为自然构成、地域构成和社 会构成。人口的地域构成实质上就是人 口的空间分布。 一、人口自然构成 是人口自然属性的反映,主要包括人口 的年龄构成和性别构成。
1.人口年龄构成
第三节 人口移动
一、概述 (一)概念 人口移动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置变 动,包括为经济、娱乐等目的而暂时离 开居住地的人口位置变动(人口流动) 和以寻求新居住地为目的的非暂时性人 口移动(人口迁移)。
A A1
B
A2
B1
C
C1
C2
人口迁移示意图
国际迁移
省际迁移
国内迁移 跨市县迁移
省内迁移
市县内迁移 按地理范围划分的人口迁移类型
3.土壤
最适于农业生产的土壤主要分布在温带 的平原和丘陵地区,这些地区农业发达, 人口稠密。
4.水体
水源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所需, 还是重要的交通载体和通道。世界上许 多城市沿河、沿湖、沿海分布。
5.矿产资源
早期能源丰富地区成为人口密集区。新 资源、新材料的发现与利用可以改变人 口分布状况。
(三)人口移动的历史回顾
几次大规模的人口移动:古希
腊、古罗马的奴隶迁移,十字 军东征,欧洲各民族的大迁移, 我国古代人口由黄河流域迁向 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
近现代人口移动的规模迅速扩
大,人口的主要流向是:欧洲 人向新大陆迁移,非洲人作为 欧洲殖民者的奴隶被迫向美洲 迁移,印度人主要迁往东亚和 东南亚,中国人迁往东南亚和 北美洲,日本人迁往美国和拉 丁美洲。
第二节 人口的分布
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 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是人口过程在 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一、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 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反映一定 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人口算术密度、 人口土地密度、人口资源密度、人口经 济密度等指标。
20世纪90年代世界人口分布图
1949~1997年中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 及自然增长率(%)
二、人口机械增长
人口机械增长指因人口的迁入和迁 出引起的人口变动。人口机械增长 率即一定区域范围内,年内迁入和 迁出人口之差占总人口的千分比。 一些新开发或待开发地区,人口机 械增长常常成为劳动力的主要来源, 并构成人口增长的主体部分。
20世纪20至30年代,人口地理学逐 渐发展成为人文地理学中一门独立 的分支学科。 涉及静态的人口分布 和动态的人口增长与迁移,着重从 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方面来阐述 人口地理现象。 二战后人口地理学得到空前发展, 对各国各地区的人口地理现象调查、 研究,对理论、方法进行探讨。
相关主题